位於臨夏縣的臨夏國家農業科技園區全景。臨夏縣委宣傳部供圖
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王睿君
初秋時節,臨夏縣各處生機勃勃、活力無限。產業在變強、群眾在變富、鄉村在變美……一幅幅脫貧攻堅的壯美畫卷在這裡徐徐展開。
臨夏縣是國家六盤山片區扶貧攻堅重點縣區之一,貧困面大、貧困程度深、脫貧攻堅任務重是基本縣情。2013年底,全縣218個行政村中116個是貧困村,貧困人口11.42萬人,貧困發生率高達32.64%。
黨的十八大以來,臨夏縣把脫貧攻堅作為最大的民生工程、最大的發展機遇來抓,以「等不起」的責任感、「坐不住」的緊迫感、「慢不得」的危機感,高起點謀劃、高標準推進、高質量落實。截至目前,全縣「兩不愁三保障」突出問題得到解決,深度貧困村脫貧攻堅取得新進展,東西部扶貧協作強力推進,扶貧領域作風持續向好,廣大群眾獲得感、幸福感顯著提升。
特色產業
鼓足群眾的「錢袋子」
近年來,臨夏縣將脫貧攻堅和推進農村「三變」改革、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結合起來,依託區位優勢和資源稟賦,把高原夏菜產業作為調整產業結構、促進群眾穩定增收的重點產業來培育。
為了將高原夏菜打造成富民強縣的支柱產業,臨夏縣完善「黨建+企業+合作社+集體經濟+農戶」機制,引進培育百益、海特、成伯等10家龍頭企業,規模流轉土地1.5萬多畝,集中連片種植各類蔬菜10個品種3萬畝,帶動散戶種植3.26萬畝。如今,全縣高原夏菜年產量達15.65萬噸、產值5億元,實現了「一畝菜十畝糧」的收益。
每年夏季,臨夏縣北塬灌區和中部川區的田間地頭綠意盎然、熱鬧非凡,西藍花、紅萵筍、紅頭蔥等蔬菜長勢喜人,百餘名務工群眾不停穿梭忙碌。
當記者見到尹集鎮大灘澗村河州田園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負責人張文俊時,他正忙著給務工群眾發放工資。「自從種了高原夏菜,合作社的效益連年見漲,群眾務工收入每月能達到3000元以上。」張文俊介紹說,「很多群眾都因種植高原夏菜而脫貧,我們發展的信心和底氣也更足了。」
在發展高原夏菜的基礎上,臨夏縣還努力擴大花椒、啤特果、油桃等特色林果基地規模,全力推動林下經濟快速發展,已形成「村村都有富民產業、戶戶都有增收渠道」的產業發展新格局。
金融支持
為產業發展注入活力
「很多貧困村、貧困戶的脫貧願望十分強烈,但缺少發展產業的啟動資金,阻礙了他們脫貧致富的步伐。」臨夏縣扶貧辦主任包春芳如是說。
對此,臨夏縣創新「金融+保險」創業擔保貸款模式,完善金融風險防控機制,千方百計籌措整合資金,做大縣級擔保平臺,採取「以獎代補、以獎代貸」的方式,最大限度滿足群眾發展產業的資金需求。
井溝鄉大塬頂村群眾素有養殖傳統,但由於缺少資金支持,養殖業在當地沒能形成氣候。為了支持養殖產業發展,臨夏縣為大塬頂村136戶養殖戶發放創業擔保貸款1144萬元,基本實現了應貸盡貸。
拿到10萬元創業擔保貸款後,大塬頂村群眾馬社累不僅增加肉羊養殖數量,還將羊圈改造成現代化養殖暖棚。他高興地說:「政府給予我們這麼多支持,我們一定要努力加油幹,爭取把日子越過越紅火。」
「大量資金的有效使用,不僅加快縣域特色產業發展步伐,還激發群眾脫貧的內生動力。」包春芳說,目前,全縣共發放創業擔保貸款16.4億元,很多群眾都依靠創業貸款發展起了產業,並在穩定脫貧和可持續發展的道路上越走越穩。
不僅如此,臨夏縣還為群眾量身打造「2+X」菜單式保險,即為群眾購買家庭意外傷害保險、大病醫療補充保險和農業保險,築牢群眾因意外致貧、返貧的兜底線,提升全縣農業生產的抗災能力,提高農民的整體收益。
全力衝刺
奪取脫貧攻堅最後勝利
通過幾年努力,臨夏縣脫貧攻堅取得顯著成效。2014年至2019年,全縣累計減貧10.62萬人,剩餘貧困人口為8011人,貧困發生率降至2.26%。
今年是脫貧攻堅收官之年。臨夏縣堅持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方略,瞄準薄弱環節集中發力,從嚴從細抓過程促工作,緊盯目標提質量保結果,以背水一戰的魄力攻克最後的貧困堡壘,打響了脫貧攻堅「殲滅戰」。
針對未脫貧村、未脫貧人口、邊緣戶和監測戶,臨夏縣紮實開展掛牌作戰和「3+1+1」衝刺清零後續行動、「5+1」專項提升行動,推動幹部「住戶」幫扶,開展鄉鎮村自查、縣級自驗,以「過篩子」的方式全面查漏補缺、補齊短板弱項,確保脫貧質量成色。
「我們堅持抓黨建促脫貧,讓縣鄉村三級幫扶幹部深入貧困群眾家中,打通聯繫服務群眾的最後『一釐米』。」包春芳說,這一做法,不僅加快脫貧攻堅進程,還從根本上轉變扶貧工作作風,讓幹部真正撲下身子為貧困群眾幹實事。
截至目前,臨夏縣剩餘貧困人口「兩不愁三保障」和收入穩定達標,邊緣人口和監測人口返貧致貧風險全面消除。上半年,全縣農村居民、建檔立卡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達到3698.52元、3164元,同比增長7.30%、8.78%。
來源:新甘肅-手機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