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新冠肺炎疫情影響,把安全擺在突出位置,今年世界氣象日紀念活動不斷檔——以線上為主,與公眾網上有約。
疫情防控的需求正在倒逼「線下」場景,以「加速衝刺」的方式跑步與「線上」融合。遠程辦公、網絡課堂、虛擬實境展館、網絡直播……這些曾經與公眾仍有距離的情境,正快速湧入現實,傳者與受者都不得不迅速跳過網絡擁堵、情緒抗拒等障礙,在短時間內完成姿態調整。
所幸,在這次世界氣象日的「線上」活動中,氣象科普沒有生硬地由「線下」照搬至 「線上」,而是充分利用網際網路加出新活力、激發新動能。各地氣象主播從電視螢屏走向移動終端,憑人氣和素養再獲一票「小粉絲」;多種科普視頻、動畫、漫畫融入抖音、微信等平臺,輕鬆有趣吸引數百萬流量;豐富多彩的H5小遊戲、VR虛擬科技館等互動產品引導公眾探索氣象奧秘……傳統的「我說你聽」少了,「你問我答」多了;靜態展示少了,動態交互多了。臺前精彩得益於臺下努力,「上線」的快速適應有賴於長期積累和堅實的科技支撐,包括宣傳科普信息化土壤的經年培植、新媒體技術應用的探索實踐等。
可以預見,未來在「線上」,人們通過智能終端接收反饋信息,科普知識在人機互動中流轉。依託5G、大數據等信息技術,氣象宣傳科普服務正在向精準化、智能化方向推進。我們不妨把這次世界氣象日「線上」活動,作為智能時代氣象科普傳播的一次「大練兵」,以此為契機探索更符合當下技術趨勢與傳播習慣的科普服務。當然,這需要我們對日益活躍的「人-機-環境」保持高度敏感,直面智能技術帶來的信息「繭房」、內容生產分發消費界限模糊等問題。相信未來在對新需求的挖掘、新技術的應用中,大量融合文字、視聽語言,適應「線上」多種人機互動場景的定製化科普產品和服務將成為常態,更將為迎接智能驅動下的人機傳播新挑戰積蓄能量。(王若嘉 袁學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