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常德日報記者黃雲霞 、通訊員王昕2020年12月9日報導,常德芷蘭實驗學校召開首屆學生代表大會,來自校本部、芷蘭嘉樹學校和芷蘭白雲中學的86名學生代表收到校長們頒發的聘書,這意味著,他們將代表全校8000餘名學生參與學校民主管理,為學校今後的規劃和發展建言獻策、當家作主。
(文章連結:http://manager.hncdrm.com/#/share/share?id=cf5f298b-e6ae-bfdf-976a-39f96e9e8592)
看到這一則消息,我本能地想到:學生參與民主管理的前提,是必須具備民主議事、民主自治的能力,這是推廣羅伯特議事規則的大好機會。然而,當我再仔細查看該校學生參與民主管理的細節時,不由得啞然失笑。
在現代民主社會,理論上講,每個成年公民對於公共事務天然擁有建議權、提案權、選舉權、議事權和投票權等五種基本權利。之後,當代議制民主成為普遍的民主社會政治制度之後,公民繼續擁有建議權和選舉權,但提案權、議事權和投票權則讓渡給了自己投票選舉的代表,比如州議員和國會議員。弄清了自己的權利,才知道能夠參與哪些環節的民主管理。
在早期的西方民主社會,很多公民沒有選舉權,自然也沒有議事權和投票權。但是,大多數時候,他們都擁有請願權(類似於今天的建議權),而且,這樣的請願活動以及請願的內容,都是可以自由開展、自由傳播的,常常會產生很大的社會輿論影響力。今天一些國家公民的建議權,其實還遠不如當年的請願權,因為、這些國家的建議活動都是悄悄進行的,公眾對於建議內容都不得而知。如果沒有被接受,一切都如同暴風雨過後的大海海面一樣平靜、無風。
那麼,芷蘭學校的學生在產生學生民意代表後,他們有哪些權利呢?
細看新聞報導,說民意代表提出了很多建議,顯然這是建議權。可是,沒有學生民意代表之前,應該是每個學校的每個學生都有直接建議權吧?這樣一變,好像只有86個學生有直接建議權了,其他學生只有間接建議權了;如果其他學生還是可以象以前一樣直接建議,又何必多此一舉,選出86個民意「代表」?。並且,如果這些建議內容不能有效公開,就不能產生督促監督作用,不能形成民眾輿論,不能迫使擁有提案權、議事權和投票權的那些人認真考慮民意的傾向。
在新聞報導裡說,民意代表的很多建議都被列入了學校的議事日程。那麼就是說,哪些建議可以被列入學校會議的討論,哪些人參與討論,哪些人有投票權,這些都和學生民意代表無關。也就是說,全體學生和學生民意代表都沒有提案權、議事權和投票權。
再看芷蘭學校的學生民意代表是如何產生的呢?報導中說,「經過嚴格篩選後,最終確定學生民意代表86名」,似乎表明,「選舉」結果是自上而下地產生的。同時,中學生是未成年人,議事能力非常有限,在當前考試教育體制下,連休息、運動的時間都很緊張,甚至沒有,又有多少時間參與議事?有政治哲學家說,忙於生計的人是無法關心政治的。而真正有時間有能力可以代表他們利益的家長委員會,也往往是學校的服務機構,而不是具有獨立影響力的議事決策機構。何況,對學生而言,沒有連任的壓力,沒有當選的動力,他們如何有效參與學校民主管理?
沒有充分的請願權(建議權),沒有有效的選舉權,完全沒有提案權、議事權、投票權,這樣的民主教育實驗,似乎不能用「微小進步、尚有不足」來形容。
有網友說,「中學生在學校一直都是被管理者,管理者現在讓被管理者摻和一下,也是一個好的開端」,「我覺得應該歌頌每一點微不足道的進步」。
可是我以為,現代民主制度已經非常成熟和完備,猶如飛架在上海黃浦江上的12座鋼筋水泥大橋,寬闊通暢。有些人很少研究這些民主制度的文明成果,卻抱定了要「摸著石頭過河」的陳腐觀念,連公民的五項基本權利都得不到有效的體現,就更加遑論議事能力了。
要知道,從擁有權利到擁有正確運用權利的能力,這當中還有更長的路要走。掌握羅伯特議事規則,可以快速提升公民正確運用權利、有序理性議事的能力。
孫中山先生說,「夫議事之學,西人童而習之,至中學程度則已成為第二之天性矣,所以西人合群團體之力常超吾人之上也。」
中國社會要為未來培養合格的公民,第一,要明確地告訴學生現在有什麼權利,將來有什麼權利,大力培養權利意識;第二,要在學校鼓勵社團自治,鼓勵學生代表真實有效地參與學校民主管理,讓學生真切地理解和體驗個人的權利,創造更多實踐民主的自治場景;第三,要系統全面地學習羅伯特議事規則,培養民主自治能力和議事能力。
每個人具備了清晰的權利意識和議事能力,整個社會的民主自治機制運行良好,我們的祖國才能變得真正的富強,我們每個人才會象那些現代文明國家的公民一樣,生活得快樂、幸福。我們不再需要移民、留學,因為就在這片土地上,我們也有自由,有尊嚴,有創造力,有安全的食品,有正常的醫療教育和養老,有一個和諧的社會。
(海軍上將,2020-12-14)
【教育觀察系列文章連結】
教育觀察(1):培養孩子的專注力
教育觀察(2):培養孩子的是非觀
教育觀察(3):公德教育--為什麼只有英國「雷鋒」下水救人
教育觀察(4):孝道教育--更多的是表演,而不是教育
如果喜歡我的文章,
請記得關注、點讚,
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