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瑟98k步槍,二戰德軍制式武器,因為性能優異而聞名世界。對近代史有了解的人應該知道,從清末開始,中國從德國進口了大量武器和技術,比如中正式步槍就是在毛瑟M1924步槍的基礎上仿製的。
1935年,德國國防軍開始列裝Kar 98k步槍,國民政府在初步考察之後,認為98k的性能比中正式更加優秀,於是決定進口大量98k強化軍隊實力。
1937年,日本發動侵華戰爭,由於當時國內軍工產業受到重創,產能已不足以滿足抗日陣線的需求,所以國民政府決定任命孔祥熙為特使,前往德國商量軍購事宜,爭取在短時間內拿下大批武器。
1937年底,第一批98k運往中國,共計10310支,數量足以武裝一個師。雖說德國軍工實力很強,但也是有限度的,而且當時德國國防軍也在擴張,國內產能都不夠用了,他們為何捨得將這麼大批的98k賣往中國呢?
其實說白了,德軍看不上這批98k,因為它們都是生產線上淘汰的不合格產品,雖然都是毛瑟兵工廠生產的正版98k,但與德軍手中的98k還是有質量差距。
當時為了降低成本,德國製造了一批以櫸木為主料的98k,而非傳統的胡桃木。後來經過測試,德軍發現櫸木遠遠不如胡桃木,於是這批98k自然也就成了殘次品,德軍看不上,毛瑟工廠也就賣給了國民政府。
98k細節圖,櫸木壓合的痕跡非常明顯。
其實當時的國民政府也知道這是殘次品,但問題在於他們沒有選擇。抗日戰爭爆發之後,兵工廠要麼被炸毀,要麼集體南遷,一時半會軍工產能嚴重下降,完全跟不上中國軍隊擴軍的速度。在這種情況下,有槍使用就不錯了,哪怕明知這是殘次品,但也只能硬著頭皮購買。
毛瑟工廠為國民政府打造的98k,機匣上帶有青天白日章
不過在1940年之前,德國資源充足,所以毛瑟工廠製造的98k質量普遍較好,即便是殘次品,其質量也足以和1943年之後製造的98k相當。
一直到1938年底,德國共計向國民政府交付了近10萬支98k步槍,後來由於日本方面的阻撓,國民政府與德國的合作終止,德式武器的進口歷史也自此終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