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軍世】說到軍用手槍,毛瑟和魯格是德軍最為出名的兩型手槍,相比較於二戰時就日本軍隊的「王八盒子」要好出一大截,不過對於這兩型手槍,二戰中,不論是德軍還是美軍實際都對魯格更加青睞,但是毛瑟則早在的就被德軍厭惡,這是為何?
毛瑟手槍威力大:為何德軍卻非常討厭,並放棄了它
毛瑟軍用手槍是德國毛瑟兵工廠製造的,1896年開始生產,在國內,它的名號非常多,如匣子槍、大肚匣子、大鏡面、快慢機、自來得等等,熟知度比較高的是「駁殼槍」、「盒子炮」這兩個名字。
而且,該槍射程較遠,可以抵肩射擊,因此,還有罕見的加裝瞄準鏡的版本。
不過,實際上,毛瑟軍用手槍並沒有成為任何國家軍隊的制式手槍,到1939年毛瑟廠該槍時,實際生產了一百萬把各型號的該槍,就這型手槍而言,射程和威力都遠高於普通手槍,還有抵肩射擊以及裝備20彈匣的能力。
但是毛瑟手槍卻被當時德軍厭惡,主要原因有幾點:
1、個頭太大,軍官攜帶不好看
在一戰二戰期間,普通士兵極少有攜帶手槍的,雖然二戰中M1911作為美軍的制式手槍,不過並沒有給普通士兵配發,軍用手槍一般是軍官或其他非前線作戰人員的配槍。
而此時威力最然很大的毛瑟軍用手槍卻產生了它的明顯弊端:實在是太大了。毛瑟本身的長度加上外裝盒子的大小,即便是個頭高大的人,也會顯得非常笨重且突出,這對於平時極少會使用到手槍的軍官來說,不太「友好」,既是個「累贅」,又很「有礙觀瞻」。
2、威力雖大,卻不如步槍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步兵的基本裝備都是步槍,德軍裝備的是我們常提及的「98K」的前身:1898年式毛瑟步槍,其他各國的也都是步槍為主,其射程都在800米甚至更遠,此時,射程在200米左右的毛瑟軍用手槍,就顯得弱了很多。
在軍隊中,手槍基本都是近距離自衛使用,射程一般只有50米,太遠的目標對於手槍射擊而言也不太現實,雖然毛瑟手槍有連發功能,不過相比較德軍在一戰後期使用的MP18衝鋒鎗,以及二戰中的有名衝鋒鎗,自動火力上又有很大不足。
3、作為一把手槍,價格貴了
德國毛瑟軍用手槍當時價格達到25美元,而魯格在二戰時造價也才大概13美元,二戰時98K步槍也不過28美元,毛瑟手槍已經貴過幾十年後的制式步槍了。
而同樣以自動火力的衝鋒鎗,在二戰中,一把德國MP40衝鋒鎗約24美元,美國M3約22美元,英國的司登衝鋒鎗才9美元,對於大量配發的近戰火力裝備,價格更便宜,火力更強大,毛瑟手槍並沒有任何優勢可言。
不過,這型手槍雖然在德軍中沒有得到重視,卻在遙遠東方發揮了絕大作用,由於較少得到外援自動槍械,毛瑟軍用手槍以及它的本土化「漢陽造」成為了當時的一種重要的武器裝備,出現過「手槍隊」甚至是手槍旅等編制。
尤其是在近戰時可以「兼職」衝鋒鎗,還是很好用的,尤其是在敵後活動等情況下,相比較於步槍和衝鋒鎗更加便攜,適合小規模分隊活動,發揮了相當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