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新華社報導,日前,在北京市第十五屆人大常委會第二十六次會議上,記者獲悉,北京擬通過立法「規範」牌匾標誌,提出避免「一刀切」。今後,北京店鋪牌匾標誌將更加規範、更突出特色。而這個立法就是 《北京市戶外廣告設施、牌匾標誌和標語宣傳品設置管理條例》。儘管目前還是《草案》,但是從今年8月就已經開始向全社會徵求意見了,估計在不久就將正式以立法的形式開始發揮作用。
前些日子,筆者孩子在中關村上培訓班,上課間隙,筆者就來了一次周邊健步走。當走到藍旗營東邊時,突然就被街邊的一排小飯館給震驚了。那一排的景色是這樣的:統一被規劃成了白牆黑瓦,招牌統一是黃色,字體是一樣的,就連門窗的設計也都是一樣的。乍一看上,往好了說是有點徽派建築的意思,再仔細想這黑白搭配怎麼也讓人有一種陰森恐怖的感覺。筆者忍不住發了一個朋友圈:看著這一排被規劃得整整齊齊的餐飲小店,仿佛到了旅遊景區的快餐店,沒了個性、沒了特色、沒了煙火氣,儘管標著「老店名廚」之類的口號,也沒了食慾了。城市管理,「文明」有了,文化不一定有;精神文明城市評上了,城市裡的文明底蘊不一定有。也許因為少見多怪才讓筆者有了些許的震驚,因為類似的情況在外地的很多景區都是存在的。北京的儘管不多,但是我相信絕不是「僅此一家」,還是需要引起城市管理者的注意。
一個城市的管理涉及到方方面面,大到燃氣管道和汙水管網的設計管理、公交車線路的運營、道路的規劃建設、停車位的劃分等等,小到共享單車的停放、路邊垃圾桶的擺放等等,每一個環節、每一個細節都體現著城市的文明程度,也與市民的幸福感和切身感受息息相關。戶外廣告、牌匾的設計規劃作為文化的一部分,也與城市的底蘊息息相關。如何在戶外廣告牌匾的「個性化」與城市管理、城市文明體現的「統一化」做好平衡,體現最大公約數,的確是抱在城市管理者面前的一個很宏大、很深邃的課題。
從商家的個體看,當然是越個性越好。因為現在早已經過了「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時代,姑且不論自身產品和服務的內在,起碼先在外在層面吸引眼球,招攬顧客,就已經是邁出了重要一步。但是在現實生活中,的確有很多商家腦洞大開,沒有了底線,有的諧音梗尚可以理解,但是有的比如賣燒雞的店就起名叫「叫了個雞」,甚至還有更赤裸裸的,的確有些傷風敗俗,而在外在的裝飾上有的的確也是挺low,有的則是亂扯電線存在安全隱患等等,這些需要在層次上有一定的提升,在安全上進行改造。但是這不能成為「一刀切」的理由,畢竟在安全和不傷風雅的前提下,還是應該允許商家「百花齊放」的,做好了,甚至有可能成為一個城市的地標性商圈,網紅打卡地。
之所以會在有些局部出現 「一刀切」「同質化」 「千店一面」的沿街景觀,說到底還是直接的管理者簡單粗暴的那種管理方式在作祟。其實無論是什麼領域的管理,包括城市的管理、包括工作中對「人」的管理,都要體現制度的剛性和人的柔性的兼容,只有充分考慮城市和街道的歷史沉澱、文化背景、風格特色以及商戶們的具體需求,才能實現「雙贏」的局面。否則,一方面讓消費者對商家沒了消費的動力,也讓市民對城市的管理吐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