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佔有欲強不懂謙讓?「美德培養」需謹慎,管教孩子要用對方法

2020-12-11 東動育兒日記

本文原創,版權歸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父母對於孩子都是有著滿滿的期待,不僅希望孩子能聰明,有能力,未來可以成才,還希望孩子能有中國的傳統美德。

因此父母對於孩子的性格培養非常重視,就希望孩子能變為一個人人稱讚有教養的好孩子,但美德培養卻並沒有想得那麼容易。

可能並不是,在生活中有些家長可能發現,明明對孩子的美德培養非常重視,但是孩子依然很自私,佔有欲強不懂得謙讓,與父母的期望背道而馳。

「美德培養」需謹慎,錯誤的方式只會在錯誤的道路上一去不復返

1. 謙讓不代表犧牲自己取悅他人

在生活中有些家長總是教育孩子要懂得謙讓,並以「孔融讓梨」的故事為標準,強迫孩子不能選擇自己喜歡的,要把好的給別人。

這樣真的是謙讓的真正的含義麼?可能並不是,父母用這種方式教育出來的孩子一生都是平平無奇碌碌無為的,畢竟孩子已經習慣性去謙讓。

從來不懂得為自己的爭取,幹什麼都退縮,不去和別人爭,這樣的謙讓坑的可是孩子一輩子呀,父母要明白,謙讓並不代表要去犧牲自己取悅他人。

謙讓的真正意義是在保證自己的利益的前提下,選擇先後的問題,而不是讓一直委屈著自己,不敢有自己的想法。

2. 秩序觀念要堅持

在一些公共場合中,我們經常可以看到有人排隊,這是一種遵守秩序的象徵,孩子小,父母很容易就會給孩子建立這種秩序觀念,孩子也會做的很好。

但是在生活中卻經常會發生一些打破秩序的事情,排隊這件事看似很容易,但實際上卻並不輕鬆,畢竟經常有一些人由於沒有耐心或者是有急事而插隊。

一旦父母在帶孩子的過程中出現這個行為,就會打破孩子心中的秩序觀念,讓孩子認為不排隊也是正常的,當秩序觀念一旦被打破,再想要堅持下去就難了。

3. 父母不做好榜樣,再多的教育也沒用

有很多父母教育孩子一套一套的,有很多的規矩,但是自己卻從來不遵守,這樣的教育對孩子又有什麼用呢,父母總是說一套,做的又是另一套。

父母要明白,對孩子來說,父母的行動要比語言厲害幾百倍,再多的話都不如一個行動對孩子的影響大。

家長想要培養孩子的美德是好事,但是要注意方法,如果父母用了錯誤的方式,不僅不會讓孩子有好的美德,反而還會讓孩子人品變差,美德培養需謹慎,管教孩子要用對方法。

教育孩子是門學問,父母要學會用「腦」

1,不逼迫,零暴力

教育孩子不是一件輕鬆的事情,父母肯定會有崩潰不高興的時候,但父母也不要用逼迫或暴力的方式去逼著孩子懂事。

暴力和逼迫只會取得一時的效果,等孩子年紀慢慢大了,有了更多的思想以後,父母的這種教育就沒有用了。

父母要以德服人,用愛去改變孩子,讓孩子從內心改變自己錯誤的行為,這樣的教育方式才是正確的。

2,給孩子尊嚴

有些父母會覺得孩子淘氣,就要在很多人面前批評孩子,這樣孩子自然就不敢了,但是父母有沒有想過孩子也是有自尊的。

不管是誰當著很多人面前被批評,都是對自尊和人格的一次大侮辱,很有可能就因為這一次的批評而一蹶不振,出現心理問題。

而孩子更是,他們內心非常敏感,並極其愛好面子,父母要真的當著眾人面前批評孩子,很有可能就會讓孩子出現心理問題。

在教育孩子的時候,父母最好使用一對一的方式,這樣不僅保護了孩子的尊嚴,還讓孩子的注意力全在父母身上,畢竟此時身邊沒有更吸引孩子注意力的事情。

3,寵愛但不失原則

在教育孩子的時候,父母要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愛,但這絕不是毫無原則的溺愛,而是不失原則的寵愛。

該寵孩子的時候就要寵,但是在孩子犯錯誤的時候也要及時提出並正確教育,讓孩子明白有些事情是堅決不能去做的,這樣孩子內心就會給自己設立一個界限,未來才不會輕易打破規則。

育兒寄語

教育孩子是一門大學問,不管是美德的培養還是其他,父母都要用腦,找對方法才能事半功倍,不然父母再多的教育對孩子來說都是沒有用的,科學育兒,才能讓孩子更優秀。

你有逼迫孩子放棄自己的利益去謙讓麼?歡迎留言討論。

-----------------------

在這裡你可以發現一些實用和有意義的文章,如果你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遇到任何的問題,歡迎隨時來問,想要了解更多的育兒知識請關注我,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可以分享給更多的人。

#父母必修課#

相關焦點

  • 懂得「謙讓」是一種美德,孩子過度謙讓使不得,要學會把握分寸
    在人際交往當中,我們缺少不了謙讓,謙讓是一種品質,能讓人見多識廣,使人能夠獲得他人的尊重,人與人之間多一份謙讓,那人與人之間就少一段間隔。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家長需教會孩子使用謙讓要有度,要有自己的為人底線,而不是什麼事情都得謙讓,如果不顧一切的去謙讓,不遵守自己的原則,那麼到頭來討不到好處。
  • 不要以懂禮貌為由,要求孩子無原則的謙讓,家長要把握好度
    中國自古便是禮儀之邦,無論是大人還是孩子,都要懂禮貌,講文明,為了讓孩子成為一個&34;的人,很多家長會要求孩子學會謙讓,尤其是面對比自己小的弟弟妹妹,更要讓著他們,卻從來沒有問過孩子是不是真的願意這樣做。
  • 謙讓是一種美德,但是一味地謙讓真的是好事嗎?
    當我還是年幼的時候,長輩們總是教導我凡事都要謙讓,於是在我印象中形成了謙讓是好孩子的一種外在特徵,而那些喜歡爭取,在別人面前表現地霸道的人是一些不太正經的人,所以在我年幼的時候,就喜歡和一些行為端正,在好處面前懂得謙讓的人玩在一起,雖然這對我品行的培養有著很大的好處,因為「近朱者赤
  • 孩子太「自私」,喜歡跟人搶東西?三招培養孩子「謙讓」精神
    但是愛也不能過度,如果過分溺愛孩子,就會養成孩子驕縱並且以自我為中心的性格,不懂得去與人分享、謙讓他人。被溺愛的孩子也很難與其他小朋友建立良好的朋友關係。3.自我認知的影響當孩子還處於學前階段的時候,此時的孩子內心自我意識是非常強的,他們更注重自己的體會往往忽略他人。
  • 謙讓確實是美德,但我想讓我的孩子學會努力爭取
    孩子D高興的離開了。這時的孩子C興高採烈的蕩著,而C媽媽更是得意的貌似想誇讚自己的孩子有爭搶能力。文章想告知大家的是,凡事要懂得謙讓,不要一味計較,媽媽的格局決定了孩子的格局。可是,我看到這裡,總覺得心裡那裡不對勁,好像有些憋屈。謙讓本沒有錯,孩子D媽媽的行為也稱得上是懂得謙讓和知書達禮,孩子D也是不爭不搶不鬧的乖孩子。
  • 謙讓是一種優秀品質,培養時切勿強迫,可從這3個方法做起!
    比如說家裡的玩具,弟弟看到姐姐玩,就一個勁地哭著也要。而弟弟在媽媽懷裡睡覺,姐姐也爭著要到媽媽懷裡。這些都只是一些生活縮影,類似的事情比比皆是,每當看到這種情況時,張藝就在想,為什麼這兩個孩子不懂謙讓呢?
  • 孩子不服管教怎麼辦?美國家長常用正面管教,培養孩子獨立人格
    崇尚「武力法」的家長,通過打孩子讓孩子不再調皮,或許是會有效果,但是也在孩子心理產生了負面影響,在「棍棒」下教育出來的孩子會缺乏安全感,性格軟弱,做事情畏手畏腳,不敢真正表達自己。崇尚「說理法」家長的做法,雖然採用的是一種更為平和的教育方式,效果其實並不明顯,而且不斷地說理會讓孩子感到厭煩、產生叛逆心理,會讓孩子逐漸疏遠家長,不願意和家長有過多的溝通。
  • 孩子謙讓,爸爸卻認為這是懦弱的表現
    要讓寶寶學會謙讓的好品性不難,家長一定要樹立正確的觀念,做到以身作則,成為孩子的好榜樣,相互監督,相信不以時日,你家寶寶肯定也是個懂事乖巧的好孩子。(4)謙讓不等於懦弱怕事,孩子謙讓是一種值得鼓勵和表揚的美德,是一種親社會行為,能讓孩子在生活中容易結識到朋友,無論誰看到都會非常的喜歡。
  • 孩子喜歡躺地大哭怎麼辦?父母要懂得用腦,而不是用「愛」
    在生活中,很多孩子在鬧脾氣的時候會選擇撒潑打滾,甚至有些孩子還很喜歡躺在地上大哭大鬧。這時候父母要懂得用腦,而不是用愛。久而久之,這樣的孩子就會變得自閉,變得很孤寂,他們甚至不懂得該如何跟別人交往,不懂得要怎麼與別人相處。
  • 父母如何做,會讓孩子懂得謙讓?不妨試試這四招
    前言:身邊有無數的家長抱怨,覺得自家孩子不懂謙讓,生活中的行為有些自私。相信平時,父母曾經無數次對他說過,要懂得謙讓他人,保持最基本的禮貌。可是孩子轉眼間就會忘記,接下來的行為依舊我行我素,這讓家長頗為頭疼。
  • 孩子「霸道」,喜歡與別人爭搶,父母可用三種方法教孩子學會謙讓
    三種方法,培養孩子的謙讓品質「謙讓」確實是人類最美好的道德品質之一。在生活中,懂得「謙讓」的人,因為胸懷寬廣、大度,所以和人相處很和諧,而且人際交往能力也比較好。孩子不懂得謙讓,父母也不用著急,因為謙讓的品質並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在後天慢慢培養的。只要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多注意培養孩子的謙讓品質就可以了。
  • 孩子佔有欲強,家長請理性看待,注意用合理的方法去幫助孩子
    孩子到了一定年齡,開始有了很強的佔有欲,玩具是他的,媽媽是他一個人的,連家裡的寵物都不例外,所見之物都是他的,別人看不得摸不得碰不得,孩子為何會有這麼強的佔有欲呢?2歲孩子特點2歲左右的孩子,他們通常是不願意再把自己的玩具給別人玩了,家長不要急於責罵孩子,其實這是正常的情況。當其他小朋友想玩他的某個玩具時(尤其是他當下在玩的玩具),這個時候父母不應強制他「讓」給別人。
  • 孩子東西被搶,讓孩子謙讓還是硬氣搶回?有時候要讓孩子懂得反擊
    例如,關於玩具的問題,如果誰帶了一個新奇的玩具,就會有很多小朋友去搶著玩,這裡面就避免不了會有一些比較霸道的孩子會進行搶奪,想要把玩具佔為己有。有的家長會覺得這都是小事,搶就搶了,大不了就給他玩了。有時候教孩子反擊,比謙讓更好面對這樣的問題,其實教給孩子反擊,要比讓他們謙讓好的多,這不僅是培養了孩子的主人意識,還能讓孩子學會主動的表達自己的想法。
  • 如何引導孩子和別人相處,學會謙讓的良好品質?4個方法送給家長
    在孩子進入幼兒園和學齡前的這段期間,他們最需要學會的除了要照顧自己之外,還要學會如何與他人和平相處。對於很多獨生子女的家庭來說,孩子在家裡和到了集體環境中過的可能是截然不同的兩種生活。孩子之所以不願意上幼兒園很大程度上是不能夠適應與別人在一起的生活。雖然孩子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但是除了家庭之外,更多的是要學會如何在社會中生活。
  • 「為什麼他們不懂謙讓?」 | 一個七歲孩子的道德思考
    「我發現:很多人都根本不懂得謙讓!」嗬,道德話題啊,真的是好重要的事!「是嗎!」「你說這是為什麼?」這是個傾聽中的假問題。貌似孩子需要一個答案,實際上依然是他的傾訴。所以不要回答,而是繼續傾聽:「你覺得挺奇怪的。」「嗯。但是為什麼我就懂謙讓,還老謙讓?」
  • 「你是小主人,要謙讓客人。」逼孩子分享的強盜邏輯,害娃不淺
    「你是男生,要謙讓女生。」「你是哥哥,要謙讓弟弟。」類似這樣的話,相信大家聽得耳朵都磨出繭子了吧。沒錯,謙讓一直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我們要繼承發揚,可是在不恰當的情景下,反而成了一種道德綁架,這樣的強盜邏輯,反而害了孩子。
  • 孩子過於自我中心,家長要做好這幾點,教孩子學會主動謙讓和分享
    都說謙讓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可在現在的孩子身上,根本看不到謙讓的影子,大多數家庭為獨生子女,一家一個小皇帝,一個小公主。孩子也都習慣以自我為中心,所有的人和事物仿佛都圍著這個小寶貝轉。一個媽媽說平時都是她和奶奶一起照顧孩子。
  • 《正面管教》:不懲罰、不驕縱,用和善而堅定的態度與孩子對話
    美國教育學博士簡·尼爾森提出了「正面管教」這一概念,她認為管教孩子要用和善而堅定的方法,而不是打罵,也不是溺愛、驕縱。 簡·尼爾森是美國著名的教育家、傑出的心理學家,是加利福尼亞婚姻和家庭職業心理治療師,美國「正面管教協會」的創始人。
  • 管教孩子,你要先做對一件事
    我漸漸意識到,孩子就像我們的一面鏡子,隨時反射著我們自己,他們無時無刻不在觀察大人並且模仿,是因為大人就是他們生活的全部,而他們正是在不經意間,用大人的生活方式和態度構建著自己的未來。最近看到賴佩霞老師的演講「你滿嘴是愛,卻滿目猙獰」,很諷刺的一段是,孩子小的時候,父母管教孩子時不夠耐心的吼叫責罵會深深植根在孩子的心裡,作為回報,父母年老時,兒女就會用同樣的情緒對待智商和行為已經形同幼童的父母。當然,這並非是兒女故意為之,而是情商的傳承和性格的培養使然。「管教」顧名思義,既要「管」也要「教」。
  • 媽媽的傾聽:「為什麼他們不懂謙讓?」——一個七歲孩子的道德思考
    記得我們一起上課時,她不時要離開教室,去給剛剛出生的第二個寶寶餵奶。每當看著她默默的起身離開教室,少頃又身輕如燕的回歸,我都會對她心生欽佩——一個媽媽,既要照顧孩子,又要上課,確實不容易。和她聊天時,她會透過厚厚的眼鏡片認真的看著你,不住的點頭。大喬總會把笑容掛在臉上,那笑容清澈中帶著溫暖、「憨憨」的透著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