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其頓改名「北馬其頓」,一段橫跨2000年的前塵往事 | 京釀館

2020-12-18 新京報評論

馬其頓人之所以能同意將國名改為「北馬其頓」,說到底是為了加入歐盟、北約,尤其是歐盟,以便「搭車享福」,不再做守在豪宅邊要飯吃的「歐洲乞丐」。

▲資料圖。聯合國總部。圖片來自視覺中國

文 | 陶短房

1月11日,聯合國正式成員國--馬其頓共和國進行了一次歷史性的議會投票,表決通過將國名由「馬其頓共和國」(Republic of . Macedonia)改為「北馬其頓共和國」(Republic of North Macedonia)。

一、建國第一天,馬其頓就陷入「我叫什麼」的困惑

《論語·子路三》中,孔子的學生子路受「僱主」衛國國君委託,請教老師「將奚先」(治理國家什麼是最優先事項),孔子擲地有聲地表示「必也正名乎」、「名不正則言不順」,認為堂堂一個國家,「名正言順」是第一位的當務之急。

然而作為前南斯拉夫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6個加盟共和國之一的馬其頓,似乎自建國第一天就陷入了「我到底叫什麼名字」的困惑。

儘管這個年輕的國家在獨立後不到兩年便獲準加入聯合國,但國名卻在聯合國「花名冊」上變了模樣--成為拗口冗長的「前南斯拉夫馬其頓共和國」。

而在馬其頓共和國自家,大家仍繼續管自己叫「馬其頓共和國」。

如今有將近140個國家和眾多國際組織承認,馬其頓是一個主權獨立的國家,但在國名方面卻各叫各的——

133個國家和馬其頓自己,管這個國家叫「馬其頓共和國」;

聯合國及其附屬機構、德國、法國、日本、澳大利亞等叫它「前南斯拉夫的馬其頓共和國」,或者簡稱之為"FYRM";

引人矚目的是,馬其頓的南鄰--希臘,在稱呼這個鄰國時儘量迴避「馬其頓」這個單詞,習慣於稱之曰「那個北邊的鄰國」、「那個國家」。

問題就出在希臘身上。

▲馬其頓首都斯科普裡老城夜景,瓦爾達爾河南岸的辛塔爾區是該市的中心。圖片來自 視覺中國。

二、 「虛胖帝國」走過的興衰路

說起「馬其頓」這個名字,熟悉世界歷史的人並不陌生--

在古代史上「希臘」並非一個統一國家的概念,而是一個地區、一種文化,或「一個世界」,在這個擁有相近文化的「世界」裡,有雅典、斯巴達、敘拉古、科林斯等大大小小的城邦國家。

馬其頓則是希臘「世界」中位於北方、以薩洛尼卡為中心的一個邦國。

希臘和波斯人開戰之初,馬其頓原本是波斯的附庸,但很快「倒戈」回到希臘人陣營中,並在公元前4世紀趁雅典、斯巴達兩個大國爭鬥兩敗俱傷而崛起。

一代英主亞歷山大大帝一度帶領這個王國席捲希臘,攻滅波斯,直抵尼羅河和印度河流域,建立起一個地跨歐亞非三洲的龐大帝國。

但好景不長,這個「虛胖」的帝國「消化不良」:在亞歷山大死後分崩離析被「打回原形」:

留在本土的馬其頓王國在公元前2世紀被羅馬徵服,公元前146年成立了隸屬於羅馬帝國的「馬其頓省」,公元298年羅馬帝國分裂為東西兩部分,馬其頓隸屬於東羅馬(拜佔庭帝國),成為「馬其頓軍區」。

14世紀奧斯曼土耳其崛起,1453年消滅了拜佔庭帝國,整個「馬其頓軍區」被土耳其吞併、佔領達400多年之久。

19世紀奧斯曼衰落,巴爾幹半島的奧斯曼佔領區出現「復國運動」,塞爾維亞王國、希臘王國和保加利亞王國相繼獨立,而馬其頓卻成了個大大的尷尬。

▲1月11日,議會通過憲法修正案後,馬其頓總理扎埃夫與議員擁抱慶祝。圖片來自視覺中國。

三、「南斯拉夫馬其頓」更名為馬其頓讓希臘「很不爽」

原來在漫長歲月中,馬其頓成了個被戲稱為「沙拉拼盤」的複雜存在:古代馬其頓人都是希臘文化的一部分,如今卻分成了自稱「馬其頓人」但分屬希臘和斯拉夫文化的兩大塊。

而後者又分為認同保加利亞的「保加利亞斯拉夫馬其頓人」和認同南斯拉夫的「南斯拉夫馬其頓人」。昔日羅馬帝國的「馬其頓省」,則更分屬於希臘、塞爾維亞王國、阿爾巴尼亞和保加利亞四國。

在幾塊「馬其頓地區」中,「南斯拉夫馬其頓」原本是最溫和、民族意識最弱的,保加利亞馬其頓人曾多次「任性」,希臘馬其頓人更在二戰結束之初捲入希臘內戰,鬧出許多風波和爭議。

而「南斯拉夫馬其頓」卻在狄托死後的南斯拉夫內戰中置身事外,直到整個南斯拉夫分崩離析,才戀戀不捨、一步一回頭地獨立了。

這樣一來,希臘就不幹了:馬其頓在歷史上是我們希臘的概念啊,你獨立叫什麼不行,偏叫馬其頓?難道想挖我們牆角不成?

希臘這麼想也不完全是過度敏感:在那亂鬨鬨的年月裡,的確有勢力提出過「大馬其頓主義」,甚至新的「馬其頓共和國」也一度使用了「大馬其頓主義者」的標誌--維吉納太陽旗,即有十六道金色光芒的太陽紅旗。

按照相聲的說法,希臘那邊才是「正根兒」,因此聯合國什麼的都得給點面子,於是才會有FYRM這個奇怪彆扭的「學名」。

馬其頓共和國羽毛未豐,只得能忍則忍,在1995年把國旗改成了現在的樣子(國旗上的太陽從原來的十六道金色光芒改為八道,這樣就不是「大馬其頓象徵」了)。但希臘仍不依不饒,非逼著馬其頓改名不可。

▲2018年6月,馬其頓和希臘就馬其頓改名一事達成協議後,馬其頓民眾舉行大規模集會 抗議政府就更換國名向希臘「妥協」。圖片來自視覺中國。

四、委曲求全改名不過是為了加入歐盟

對於希臘的咄咄逼人,馬其頓國內主要右翼政黨、國內第一大黨「內部革命組織-民族統一民主黨」表示「是可忍孰不可忍」。

2018年初,希臘、馬其頓兩國政府在討價還價後「各退一步」:希臘方面放棄一直堅持的、要馬其頓改國名為「上馬其頓共和國」主張;馬其頓方面則同意改名為「北馬其頓共和國」。

2018年6月,兩國籤署普雷斯帕湖協議,推動馬其頓更名公投;9月30日公投結果揭曉,儘管91%的有效票數支持更改國名,但投票率卻只有可憐的37%,遠低於公投最低有效標準(50%),迫使馬其頓政府謀求國會修憲更改過名。

在「內部革命組織-民族統一民主黨」集體退出聯合政府和抵制投票的背景下,1月11日馬其頓國會驚險萬狀地以81票贊成、29票棄權通過更名修憲案。

在120個議席的馬其頓國會,修憲案通過的最低票數是80票,更名修憲案的贊成票僅比這個「門檻」多出一票而已。

馬其頓人之所以一忍再忍,說到底是為了加入歐盟、北約,尤其是歐盟,以便「搭車享福」,不再做守在豪宅邊要飯吃的「歐洲乞丐」。

所以,儘管馬其頓人(其實是「前南斯拉夫馬其頓人」)不服不忿,但他們中大多數仍然抱著「只要能加入歐盟忍就忍了吧」的心態,滿懷委屈地投下了修憲更名的贊成票。

好吧,從今往後我們不要叫那個巴爾幹半島上的內陸國「馬其頓共和國」,而要與時俱進地稱呼其「北馬其頓共和國」,並祝他們心想事成了。

陶短房(專欄作家)

編輯:王言虎 校對:王心

相關焦點

  • 保加利亞對北馬其頓入歐說不:希臘同意了,為何保加利亞不同意?
    北馬其頓1991年從前南斯拉夫獨立出來後,極力爭取加入各類國際組織,為此兩度更改國名。為什麼改了兩次國名,北馬其頓還是沒有找到自己的「歸屬」?背後有什麼樣的歷史、地理、人文因素呢?今天,一起來說說北馬其頓改國名以及歷史、語言方面的爭議。01北馬其頓兩次更改國名為了啥?
  • 羅馬徵服馬其頓之戰,羅馬連戰連勝,馬其頓方陣為何走下神壇!
    亞歷山大仿佛一個天生的王者,註定要站在世界之巔一樣,在他的統治下,馬其頓王國逐漸發展為一個橫跨亞歐非三大洲的大帝國。在他徵服的土地上,建立起一座又一座名叫亞歷山大的城市,馬其頓王國也被人們永久的記住。不過強大的帝國需要的是同樣強大的統治者,亞歷山大一生未曾有過敗績,他的生命是如此的絢麗燦爛,就如同劃破黑夜的煙花。
  • 遊畫馬其頓:亞歷山大怎麼變「鴨梨山大」了?
    馬其頓背起遊畫畫具,我情緒飽滿地走出國門,沿著陸上絲路又到了馬其頓。馬其頓的歷史始終與希臘糾纏在一起,非常複雜,古馬其頓地區就包括現在的馬其頓和希臘北部的中馬其頓、西馬其頓和東馬其頓—色雷斯,馬其頓帝國的興起,亦被希臘人認為是其歷史的一部分。之後馬其頓被羅馬帝國和奧斯曼帝國統治,再後又被塞爾維亞、保加利亞和希臘三國瓜分,再再後屬於塞爾維亞的那部分馬其頓加盟了南斯拉夫。
  • 「馬其頓」之爭:歷史上馬其頓人是如何被斯拉夫化的
    1992年3月15日,馬其頓前總統Kiro Gilgorov曾在《多倫多星報》上發文稱:「我們的確是馬其頓人,但我們是斯拉夫馬其頓人,這才是我們。我們跟希臘人亞歷山大和他的馬其頓沒有任何關係。古馬其頓人已經不再存在了。他們很久以前就消逝在歷史之中了。我們的祖先公元5到6世紀才到這裡。」
  • 北馬其頓副總理確診感染新冠病毒
    北馬其頓負責經濟事務的副總理法特米爾·比蒂契14日表示,他已確診感染新冠病毒。比蒂契在社交平臺上說:「今天我拿到的新冠病毒檢測結果顯示陽性,目前我狀態平穩,症狀輕微,希望能夠儘快康復」。比蒂契當天早些時候沒有出席北馬其頓政府新聞發布會,政府發言人在發布會開始時表示,比蒂契因健康原因缺席。
  • 「漢語橋」比賽北馬其頓賽區決賽在線上舉行
    新華社地拉那5月30日電(記者章亞東)斯科普裡消息:由於新冠疫情影響,北馬其頓聖基裡爾·麥託迪大學孔子學院30日以線上方式舉辦第19屆「漢語橋」世界大學生中文比賽和第13屆「漢語橋」世界中學生中文比賽北馬其頓賽區決賽。
  • 北馬其頓VS科索沃 魚腩也有硬氣之時?
    今天小編帶大家看一場賽事:歐洲杯 北馬其頓 VS 科索沃 按順序從主隊開始說起 北馬其頓 世界排名第68位 北馬其頓目前世界排名第68位,球隊與沙特和阿爾巴尼亞FIFA積分相同均為1351
  • 馬其頓,位於東南歐的巴爾幹半島南部的內陸國家
    北馬其頓共和國,簡稱北馬其頓,是位於東南歐的巴爾幹半島南部的內陸國家,東臨保加利亞,北臨塞爾維亞,西臨阿爾巴尼亞,南臨希臘。而古代馬其頓地區包括北馬其頓和希臘北部的中馬其頓、西馬其頓、東馬其頓-色雷斯三個大區。北馬其頓共和國,簡稱北馬其頓,是位於東南歐的巴爾幹半島南部的內陸國家,東臨保加利亞,北臨塞爾維亞,西臨阿爾巴尼亞,南臨希臘。
  • 與希臘達成共識 馬其頓將改國名
    12日,經過多輪談判,希臘和馬其頓兩國政府達成共識,「馬其頓共和國」的國名將發生更改。希臘總理 齊普拉斯:馬其頓同意把他們國名重新命名為「瑟維納馬其頓」,翻譯成希臘語就是「北馬其頓」。馬其頓與希臘之間就馬其頓國名問題的僵局已經持續長達27年。1991年南斯拉夫聯盟解體之後,曾作為南斯拉夫加盟共和國之一的馬其頓以「馬其頓共和國」的國名獨立,但遭到了希臘方面的強烈反對,認為這一國名暗含了對希臘北部馬其頓省的領土要求。因此,1993年馬其頓以「前南斯拉夫馬其頓共和國」的名稱加入聯合國。
  • 美副國務卿訪北馬其頓期間攻擊中國,我使館:勿造謠生事
    據中國駐北馬其頓使館官方微信公眾號消息,駐北馬其頓使館發言人10月23日就美國副國務卿克拉奇訪問北馬其頓期間攻擊抹黑中國的言論發表談話,內容如下:
  • 皮德那戰役:落後於時代的馬其頓方陣在羅馬軍團面前崩潰了
    這是羅馬走向霸權帝國的過程中,於公元前168年6月21日,同馬其頓在奧林匹斯山以北的海城皮德那附近,發生的一場具有決定意義的會戰。    二、仇視羅馬人的百爾修繼承王位,積極備戰   公元前179年,十分仇視羅馬人的百爾修繼承王位。他重新制定戰略計劃,為爭取時間,首先主動與羅馬續訂同盟條約,以利用和平條約作掩護,爭取同盟,積極備戰。為了在馬其頓內部和在希臘各城邦中收買人心,他不僅在馬其頓頒布命令,使破產者獲得利益,而且還對所有被放逐到馬其頓的希臘人頒布號召,同意幫助他們恢復過去的地位和財產。
  • 馬其頓帝國繼業者們的混戰和結局
    公元前319年,帝國攝政安提帕特去世。這引發了新一輪的戰爭,史稱第二次繼業者戰爭。在這次較量中,幾方勢力相互纏鬥,形勢錯綜複雜。馬其頓名義上的國王之一——腓力三世在此次混戰中被殺害。不久,亞歷山大大帝的母親奧林匹亞絲亦被處死。
  • 馬其頓採購四臺中國產電力機車
    中車株洲電力機車有限公司與馬其頓國家鐵路公司日前在馬其頓首都斯科普裡舉行採購合同籤約儀式。此次採購合同主要包括中方生產的4臺電力機車,是繼2014年中國6列動車組首次出口馬其頓之後,馬其頓再一次向中車株洲電力機車有限公司採購高端軌道交通裝備。
  • 馬其頓方陣助亞歷山大大帝成名,為何卻敗給了羅馬人,原因是什麼
    我國古代政權對於陣法的應用已經持續了數千年之久,在《孫臏兵法》中更是記載著「方陣、圓陣、疏陣、數陣、錐行陣、雁行陣、鉤行陣、玄襄陣、火陣、水陣」等古代戰爭常見陣法。同樣的,除了我們華夏文明以外,在其他文明的發展進程中也同樣有著各種各樣的陣法。
  • 希臘的馬其頓難題
    馬其頓一直以來都是希臘的學生,且目前學得並不完全,還差得很遠。他還指出,馬其頓國王腓力二世事實上只是個僭主,像腓力二世這樣的僭主又有何資格來統治自由昌盛的文化之邦希臘呢?德謨斯提尼號召所有希臘人團結起來,為自由而戰,堅決不允許馬其頓染指希臘地區。
  • 馬其頓有條件免籤,一起來盤點近期所有的籤證政策變化
    馬其頓有大新聞!不不不,我說的不是藍窗坍塌的那個馬其他,是位於東南歐巴爾幹半島南部的內陸國家馬其頓!據最新消息——持有效期的美國、加拿大、英國 籤證的外國公民,且籤證有效期比在馬其頓預計停留超過5天以上,可以免籤入境馬其頓。
  • 關於入境馬其頓海關注意申報的提醒
    近日,馬其頓機場海關加強了對入境旅客攜帶物品的申報檢查,多家中資企業人員因入境時未履行相關申報手續,所攜貴重物品被海關查扣並處以高額罰金。為避免類似情況再次發生,防止對公司或個人造成不必要損失,我處特提醒來馬人員在抵達馬其頓時,要按照馬海關相關規定及時對所攜帶有關物品進行申報。
  • 亞歷山大帝國崩潰後的馬其頓王國,大國夢與軍事同盟的破碎!
    亞歷山大帝國崩潰,馬其頓的生存狀況亞歷山大帝國崩潰以後,曾出現了很多疆域內部的小國。這些國家都希望通過自己掌握整個亞歷山大帝國的遺產。但是在經歷40年內戰以後,帝國重新統一的夢碎。帝國被肢解為三個王國,其中馬其頓王國佔領了原先的馬其頓,希臘和小亞細亞等地,成為當地中海的一個強國。
  • 世界名人史:推動文化交流的馬其頓統治者亞歷山大
    公元前336年菲力浦二世去世,20歲的亞歷山大登上王位,並迅速平定了因為父王突然去世而爆發的內亂。為了維持龐大的軍隊以鎮壓希臘各城邦的反馬其頓運動,為了實現自己徵服世界的野心,亞歷山大把目光鎖定在領土遼闊、資源豐富、財源滾滾的波斯。他以繼承父志為名,對東方發動侵略戰爭,「讓我們把戰爭帶給亞洲,把財富帶回希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