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起遊畫畫具,我情緒飽滿地走出國門,沿著陸上絲路又到了馬其頓。
馬其頓位於南歐巴爾幹半島南部,為內陸國家。從它開始,共有六個原屬於南斯拉夫,現都已獨立的小國家就橫亙到了絲綢之路終點站義大利的前面,從我遊畫的巴爾幹半島和亞平寧半島簡圖上可以看出,它們就是1號馬其頓、2號黑山、3號塞爾維亞、4號波赫、5號克羅埃西亞和6號斯洛維尼亞。
馬其頓人屬歐羅巴人種巴爾幹類型,古馬其頓人是伊利裡亞人、色雷斯人和希臘人的共同後裔,現代馬其頓人則屬斯拉夫民族。馬其頓的歷史始終與希臘糾纏在一起,非常複雜,古馬其頓地區就包括現在的馬其頓和希臘北部的中馬其頓、西馬其頓和東馬其頓—色雷斯,馬其頓帝國的興起,亦被希臘人認為是其歷史的一部分。之後馬其頓被羅馬帝國和奧斯曼帝國統治,再後又被塞爾維亞、保加利亞和希臘三國瓜分,再再後屬於塞爾維亞的那部分馬其頓加盟了南斯拉夫。馬其頓的國名也真正是定的一波三折,1991年從南斯拉夫和平分離時,其定的名稱為「馬其頓共和國」,但遭到了希臘的強烈反對,認為會與希臘的歷史和希臘的馬其頓州相混淆,結果它改成了「前南斯拉夫馬其頓共和國」,可希臘仍不滿意,現又改成「北馬其頓共和國」,紛爭了二十七年的案子才告平息。
馬其頓首都斯科普裡有「雕塑之城」的美譽,不管是以瓦爾達爾河為界的老城區還是新城區,也不管是大街上、集市裡、橋梁邊甚至河水中,到處都有各式各樣的雕塑。其間最引人矚目的,非大名鼎鼎的馬其頓帝國開創者亞歷山大大帝的塑像莫屬,它被安置在市中心馬其頓廣場中央一根又高又粗的圓柱子上,騎著馬,握著劍,挺胸昂頭的樣子既神氣又霸道,四周又圍著一群武士的雕像,還有獅子與噴泉,眾星拱月般場面異常壯觀。不知怎的,看到亞歷山大的塑像我就莫名地激動起來,馬上掏出速寫本將其遊畫了下來。
亞歷山大位於古代歐洲四大軍事統帥之首(另三位是漢尼拔、凱撒和拿破崙),其艱難無比創立起的馬其頓帝國,北起希臘與馬其頓,東到波斯和印度,南到埃及和利比亞,橫跨了歐亞非三大洲。據研究,馬其頓帝國的建立也為後來絲綢之路的開通與延伸,以及東西方物質和文化的交流、融合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亞歷山大33歲就英年早逝了,據說死前曾有三個遺願:第一靈柩要由其醫生獨自運回,想說明的是面對死亡醫生也無能為力,希望人們珍惜生命;第二陵墓前要胡亂撒些金銀寶石,想說明的是追求財富其實是在浪費時間;第三要把他的手放在棺材外面,想說明的是其空著手來到人間,也要空著手離開世界。
遊畫亞歷山大大帝塑像時,由於其太高,面孔和身體部分還被遮擋了看不清,所以我又去斯科普裡的工藝品商店購買了一尊骨質的亞歷山大雕塑重作了遊畫。從畫中可以看到,捧著頭盔挎著刀劍的亞歷山大確實非常英勇威武,他30出頭就已「創業」成功,讓現在的年輕人跟他相比,真的是壓力山大,這也許就是與「亞歷山大」和「壓力山大」諧音的網絡語言「鴨梨山大」出籠的原因吧。但正如歌手付俊傑所唱到的:「無論夢有多遠,用心就看得見,鴨梨再大也要堅持住,前進就是唯一的出路」 那樣,只要堅持為夢想而奮鬥,一定也能取得最後的勝利,所以加油吧,一切有為的青年才俊們!
除了亞歷山大的雕塑與塑像,遊畫馬其頓,人文方面我還畫了斯科普裡的聖克萊蒙特東正教堂。馬其頓人大多信仰東正教,教堂一般都為比較古典,有穹窿頂的拜佔庭式樣,我遊畫的這座教堂卻有所不同,縱然也有拜佔庭教堂的影子在,但設計的非常現代與時尚,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
自然方面我又畫了奧赫裡德湖。位於馬其頓西南部靠近阿爾巴尼亞的奧赫裡德湖,是世界最古老的湖泊之一,山清水秀的非常漂亮,遊畫時我添了戲水的小女孩和白天鵝,以多增加一份靈性。奧赫裡德湖已經很美,它旁邊的奧赫裡德城其實也是個了不得的所在,原來有365座教堂和修道院,每天走一個地方不會重樣,故有「馬其頓的耶路撒冷」之譽,現在雖然沒那麼多了,但仍能讓遊客們逛個夠。奧赫裡德湖+奧赫裡德城,怪不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會把它們評選為世界自然與文化雙重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