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滬上不少中小學開設「第二外語」選修課,或者「德語班」、「法語班」等特色班。孩子是否要學「二外」?「二外」仍然「小眾」嗎?將來能派哪些用場?記者走訪了部分校長和專家。
小語種不再「小眾」?
「之所以開設第二外語,是因為國際交流大勢所趨。」
進才中學校長王從連透露,學校從14年前開設法語課程、10年前又增設德語課程,起源都是中外交流的需要。以法語為例,當年法國總統席哈克來滬訪問時路經進才中學,進校參觀後建議與法國相關學校建立長期交流。在兩國政府的推動下,在交流不斷深化的進程中,進才中學開設出法語課程。
新址毗鄰上海迪士尼的川沙中學,根據未來周邊可能出現各國來賓的趨勢,提前布點開設法語、日語、德語、西班牙語等多語種的「二外」課程,供學生選修。
隨著國際交流的擴展,多語種的語言教育,成為滬上一批中小學的特色,開設「二外」課程正漸成趨勢。據不完全統計,包括上海中學、大同中學、進才中學、市西中學、世外中學在內的五十幾所學校曾經或正在試點多語種教學,其中如上外附中、大同中學、市西中學、六十二中學、世外中學等均有三個語種的外語教學,甘泉外國語中學的日語教學則成為上海多語種教學的一大特色。
多開展一門語言的教學,等於幫學生多推開一扇了解相關國家的窗口。以往只有英語課程,多數學校的國際交流局限於英語國家,而開設了部分其他語種的「二外」課程之後,師生們有了了解更多國家的機會。如川沙中學和美國、澳大利亞、法國、德國、西班牙等國家的學校結成友好學校,定期開展師生互訪,通過實際考察體驗等實踐活動,增進師生對這些國家的認知和了解。
「二外」有什麼用場?
與學校大力推進各種小語種「二外」教學的熱情相比,不少家長對「二外」卻有些疑慮:與高考無關,此類學習是否增加負擔、浪費時間?如果不用於留學,多學一門語言,還有什麼用?
據了解,在開設「二外」的眾多學校中,有部分學校的語言課程直接與留學相關。以光明中學為例,學校去年與法國魯昂高等工程師學院籤約開設法語班,這個班以法語為第一外語,學生高中畢業後符合要求者可直接進入魯昂高等工程師學院或其聯盟的法國大學留學。這樣的留學「直通車」,讓許多家長心動。同時,光明中學還將法語教學向低學段延伸——在光明初中、興業中學等有法語教學的初中開設「初、高中法語貫通課程」,輸出師資、課程等,將該項目示範輻射至初中。
同時,「二外」對於學生的升學也有裨益。復旦大學法語專業的尚雯婕,精通法英等多國語言,曾是優秀的法語翻譯,還出版過法語譯著。她的法語啟蒙,就是在進才高中就讀法語班時開始的。據了解,進才高中法語班、德語班不少同學最終選擇了法語、德語等作為自己大學的專業;有些學生考進同濟大學普通專業,但由於擁有德語、法語基礎,日後在中德學院等學習後,也能方便出國交流。
其實,如果拋開如此功利的目的,一些小語種的「二外」課程,對於增進學生的國際理解大有幫助。川沙中學每年組織學生赴美國、澳大利亞等國舉行冬(夏)令營,到英國、日本、韓國等國遊學,有助於開闊學生視野、幫助他們理解多元文化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