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剛剛過去的這幾天,來自全國多所名校的博士後齊聚中山大學珠海校區。他們聚集一塊在做啥?
10月18日至20日,「科技創新與未來海洋」全國博士後學術交流活動於中山大學珠海校區伍舉辦。本次論壇由全國博士後管委會辦公室、中國博士後科學基金會、廣東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主辦,中山大學和南方海洋科學與工程廣東省實驗室(珠海)(以下簡稱「南方海洋實驗室」)承辦。
活動通過主題報告、各院系分論壇、青年學者交流、珠海校區及高新海洋企業參觀等方式,吸引全國海洋科學領域的專家與青年學者,就當前涉海領域的熱點與難點技術進行學術交流和溝通,推動海洋科技創新領域前沿研究。
19日上午,「科技創新與未來海洋」全國博士後學術交流活動主題大會召開。中國科學院院士、南方海洋實驗室主任、中山大學特聘教授陳大可指出,隨著「海洋強國」戰略以及「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不斷深入,我國海洋學科領域的進一步發展有了更為明確的方向。
陳大可院士說,中山大學充分發揮綜合性大學的多學科優勢和地緣優勢,積極推動校內海洋資源的整合及海洋多學科交叉融合,在珠海校區持續推進「海洋大學科群」的發展。南方海洋實驗室作為面向科技前沿、具有國際領先水平的海洋創新基礎平臺,圍繞海洋環境與資源、海洋工程與技術、海洋考古與人文三大研究領域,推進海洋科考、海洋元素與同位素、海洋生物資源庫等公共平臺的建設。
陳大可院士還向與會優秀博士後研究人員及青年學者發出盛情邀請,希望他們能共同為國家「海洋強國」戰略不斷拼搏,砥礪奮進。
陳大可院士 他指出,海洋科學是一門戰略科學,現在正是我國海洋科學發展的最佳歷史時機。中山大學牽頭建設南方海洋實驗室,為學科交叉和產生突破成果提供了難得的平臺。南方海洋實驗室充分利用「天河二號」超算、綜合科考船、海洋生物資源庫等大型支撐平臺,將繼續為打造國際一流的海洋科學和海洋工程技術高地,建設面向國際科技前沿的海洋創新基礎平臺而不懈努力。他透露,中大建造的綜合科考船預計明年底可以下水。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山大學土木工程學院院長王復明在「海洋土木工程發展」為題的報告中,以中山大學土木工程學院的發展為例,闡述了海洋土木工程與國家戰略需求間的緊密聯繫。土木工程學院始終堅持面向國家重大戰略需求,立足國家「海洋強國」戰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戰略與「一帶一路」倡議,發展水利-土木-交通-海洋多學科融合發展的「大土木工程」。
迄今為止,學院已在河口海岸工程、近海工程、島礁工程、海上風電工程等海洋土木工程的主要領域取得了重要進展。他認為,海洋土木工程建設與防護在「海洋強國」戰略中具有重要地位,但海洋土木工程科技創新、產業發展與人才培養面臨繁重任務,我國在島礁工程安全防護、島礁地下空間開發及海上風電場建設創新能力亟待提升。
王復明院士 珠海雲洲智能董事長張雲飛以「無人艇技術與未來的海洋探測」為題,進行了主題報告。他指出,無人船艇作為新興產業,既是複雜海洋環境和敏感海域作業的重要技術支撐手段,也是我國海洋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無人船艇以複雜智能系統、環境感知技術、自主航行技術平臺設計技術為核心,可以廣泛應用到島礁測量、物理海洋、重磁測量、極地調查等關鍵海洋領域。
張雲飛董事長也著重強調了雲洲智能作為南方海洋實驗室「海洋智能無人裝備」創新團隊的重要成員,未來也將繼續推進以智能快速機動海洋立體觀測系統(IMOSOS)、智慧母船、物理海洋觀測應用為代表的海洋智能無人裝備產業發展。
廣州日報全媒體文字記者 林霞虹 通訊員 王宇豪廣州日報全媒體圖片記者 林霞虹 通訊員 王宇豪廣州日報全媒體編輯 楚麗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