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三軍司令部舊址。
南腰界鄉富硒有機稻米。
人民網重慶10月15日電(胡虹)距重慶酉陽土家族苗族自治縣城100多公裡,有個叫南腰界的地方。這裡曾經是賀龍、任弼時、關向應、肖克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領導創建的湘鄂川黔革命根據地。而今,依託紅色文化,這裡大力發展有機農業,建立富硒有機稻示範基地,帶領當地村民脫貧致富。近日,「長徵路上奔小康」重慶全媒體「走轉改」大型主題採訪活動採訪團走進酉陽南腰界革命根據地,感受當地的變化。
南腰界鄉地處酉陽西南部,1934年8月,賀龍率紅三軍在此成立南腰界區蘇維埃政權,同年10月,中國工農紅軍第六軍團與紅三軍共8000餘人在南腰界勝利會師,並以此為根據地,轉戰川黔湘邊區,有力策應和支援了紅軍長徵。
當地老人講述,當年紅三軍和當地頑匪冉瑞廷戰鬥,冉家把100多村民強行趕進祠堂做人質,紅軍不敢強攻,只能圍困,最終迫使冉家放出村民,紅軍披著打溼的棉被攻進了冉家祠堂,消滅了悍匪。
如今,南腰界革命根據地仍完好保存有56處紅軍戰鬥遺址遺蹟,除了紅三軍司令部舊址,還有紅軍大學、紅軍醫院、紅軍寨、紅軍街、紅軍烈士墓……均已成為供後人瞻仰和緬懷的紅色人文景點。
南腰界除了擁有豐富的紅色文化,更有肥沃的土壤和有名的稻米米。據記載,當地有個名叫黃永富的老人,用自家釀的米酒加水煮給紅軍戰士喝,治好戰士水土不服造成的痢疾。為表示感謝,戰士送了一塊銀元給老人做報酬,如今這塊銀元已捐獻給文物保護部門。
「市農委檢測,我們這一帶的土壤含硒量是全市最高的,所以種植的農作物也富含硒元素,具有抗癌、增強免疫力等功效。」南腰界鄉黨委書記冉海波介紹,南腰界也是酉陽的紅色糧倉,當地最大優勢是生態環境,土壤裡硒含量豐富,滋潤稻田的水源來自高山的泉水,如今稻米產業已成為當地主要產業。
其稱,當地政府在南界村上寨溝打造了富硒有機稻示範基地,成為當地產業帶動貧困戶脫貧增收示範點。該基地涉及500多戶農戶,總面積1018畝。基地採用「公司+合作社+農戶」發展模式,目前已形成標準化生產技術。基地內稻田有專人看守和養護,技術、運營、管理人員名單及問責制度公布在公布欄,基地入口開設有農村淘寶網店,方便電商人員打包發貨。
76歲的楊昌才是南界村的貧困戶,示範基地成立之後,楊昌才流轉了土地,到農業基地裡打工,負責除草、整地等工作,每月能領到1500元左右的工資,再加上土地流轉的收入,楊昌才一年的收入達到了2萬多元。楊昌才說,以前南腰界窮,想到外地去打工掙錢,現在家門口就能就業,比以前自己種地強多了。
跟楊昌才一樣,冉碧也是當地的貧困戶,她家有4畝地,去年全部分荒置,稻米基地大戶知道她的處境,把她家土地流轉整合進基地種植大米。現在,流轉費每年千元左右。冉碧說,像她一樣的貧困戶,在基地還有40餘戶,除了下雨天,她勞動一天報酬100元,最多時每月能掙3000元,其他幫工每天普遍70元。
目前,該鄉富硒大米年產量5000噸以上,售價25元/斤,每年都被周邊商家搶購一空,冉海波說,上月底,有深圳商人來打探,剛好遇見黑米收割。客人興奮不已,當即到鄉政府要求合作。鄉裡計劃明年內拓展稻田萬畝以上,同時打造中藥材、青花椒產業基地等,不僅要讓貧困戶摘掉窮帽子,更要為全鄉實現全面小康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