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原子內的空間裡,除了原子核和電子之外,還有其他東西嗎?

2020-12-11 魅力科學君

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系列徵文賽。

我們常常聽到有人說原子內99.9999%都是空的,那事實上真是這樣嗎?我們來看一個具體的例子,氫原子是宇宙中最簡單的原子,在處於最低能級(基態)時,它的原子半徑最小,大約為0.528 x 10^-10 米,氫原子的原子核其實就是一個質子,其半徑大約為 0.833 x 10^-15 米,除此之外,氫原子的內部還有一個電子,關於電子的半徑目前我們還沒有確切的數值,但可以肯定的是,電子的半徑不會超過 10^-16 米的數量級。

經過簡單的計算我們就可以得出,氫原子的半徑大約是其原子核的63385倍,按照這個比例,假如我們把原子核放大到一個足球(足球半徑約為0.11米)的大小,那麼氫原子就是一個半徑為6.972公裡的巨大球體,而在這個球體裡的電子大概就與一顆普通的玻璃彈珠差不多。

由此可知,原子內的空間大得離譜,我們說原子內99.9999%都是空的,都不足以說明原子內部的空曠程度,事實上,我們還應該在小數點後面加上更多的「9」才行。那麼問題就來了,在這麼大的空間裡會存在什麼東西呢?

根據量子力學的描述,原子內的電子不是規規矩矩地圍繞著原子核運行,而是以一種「概率波」的方式分布在原子內的空間,它們會按照一定的概率隨機地出現在原子內的空間裡,電子的這種分布方式被稱為「電子云」,也就是說,原子內的空間並不是我們想像中的那麼空曠。

那麼在原子內的空間裡,除了原子核和電子之外,還有其他東西嗎?答案是肯定的。

首先就是「希格斯場」,這是物理學家彼得.希格斯(Peter Higgs)在1960年代提出的理論,該理論指出,「希格斯場」在宇宙空間裡無處不在,而正是因為「希格斯場」的存在,構成宇宙萬物的基本粒子才會具備質量。

我們都知道,當物體在水裡面運動的時候,水會對這個物質造成一定的阻礙,希格斯認為,當基本粒子在「希格斯場」中運動時,「希格斯場」也有可能會對其造成一定的「阻礙」,這種「阻礙」程度的大小就是我們所說的「質量」了。

希格斯指出,並不是所有的基本粒子都會受到「希格斯場」的「阻礙」,比如說光子,所以光子的質量就為零,其速度也就是宇宙中最快的速度——光速。需要注意的是,希格斯的理論在2013年的時候就已經得到了歐洲核子研究組織(CERN)的證實,這就意味著,「希格斯場」是真實存在的,而由於「希格斯場」在宇宙中無處不在,所以在原子內的空間裡必定也有它的存在(否則原子核和電子將沒有質量可言)。

除了一直存在的「希格斯場」之外,在原子的內部還有一些「過客」,首先就是光子,光子是傳遞電磁力的基本粒子,因此如果原子處於電磁場中,那麼原子內的空間裡就會有光子。

然後就是中微子,由於中微子體積非常小(半徑大約是 10^-20 米),又不受強相互作用力、電磁力和引力的影響(註:中微子質量極低,引力對它的作用可以忽略不計),所以絕大多數的中微子都可以輕鬆地穿過原子。

在我們地球上,中微子主要來自於太陽內部的核聚變,太陽每秒鐘會釋放出大約 1.7 x 10^38 個中微子,平均下來到達地球的中微子密度可以達到每平方米 6 x 10^14個(600萬億個),因此可以說,在地球上的原子內的空間裡,會經常出現中微子的身影。除此之外,當一些較重的原子核發生衰變的時候會釋放出一些粒子,比如說α粒子或者β粒子(電子或正電子),這些粒子也會在原子內的空間裡短時間地存在。

另外要說的是,在原子內的空間裡,還有可能存在一種基本粒子——引力子。

在宇宙中存在四種基本力,目前我們已經確認了其中三種力的傳遞方式,即強相互作用力由膠子傳遞,電磁力由光子傳遞,弱相互作用力由W±玻色子和Z玻色子傳遞,在這個基礎上,科學家推測引力也是由某種基本粒子傳遞的,這種基本粒子就被稱為引力子。

我們都知道,凡是具有質量的物質都會產生引力,所以說如果科學家的這種推測是正確的話,那麼在原子內的空間裡還會存在著引力子。

好了,今天我們就先講到這裡,歡迎大家關注我們,我們下次再見`

(本文部分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與作者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電子帶負電,原子核帶正電,電子為什麼不會掉入原子核內?
    一個就是一般情況下電子為什麼不會進入原子核,另外一個就是電子在什麼情況下會進入原子核。電子為什麼不會進入原子核首先,我這裡指的是在正常狀態下,電子之所以不被原子核吸入。本質上是和「懶」有關。為什麼這麼說呢?
  • 既然電子帶負電,原子核帶正電,那為什麼電子不會掉入原子核裡?
    那麼「為什麼電子不會掉進原子核」這個問題也可以這樣解釋嗎?答案是否,因為電子是帶電粒子,它在運動過程中會不可避免的產生電磁輻射,從而降低自身的動能,如果電子真的如地球圍繞太陽一樣運行,那電子將會因不斷的失去動能而掉入原子核裡。
  • 電子帶負電,原子核帶正電,異性相吸,為何電子沒掉進原子核內?
    原子核是由質子和中子構成的,質子帶正電,中子不帶電,因此,原子核才會帶正電。實際上,初高中老師講授的原子結構是經過「特意」簡化的。目的其實是為了方便教學。真實的原子模型是和上圖中的模型截然不同的。在經過幾代物理學家的努力,原子模型發生了好幾次迭代。如今,最為主流的原子模型更接近於下面這樣。
  • 原子核帶正電,電子帶負電,為什麼電子不會掉到原子核內?
    #了不起的基礎科學#我想大家都對中學學到的原子結構很熟悉,也就是說原子內有個原子核,核外有電子繞著原子核轉,而原子核內還有質子和中子。原子核是帶正電的,而電子是帶負電。我們都知道同種電荷相互排斥,異種電荷相互吸引。原子核和電子是異種電荷,為什麼不會相互吸引?
  • 原子的組成:原子核、質子、中子、電子,以及什麼是同位素?
    原子是在大爆炸137億年後形成的。當這個炎熱而密集的新生宇宙開始冷卻時,這就為夸克和電子的形成創造了有利條件。夸克結合在一起會形成質子和中子,而這些粒子處於原子核中。根據歐洲核子研究中心的說法,這一切發生在宇宙誕生的最初幾分鐘內。
  • 除了固液氣三態,物質還有其他形態嗎?
    我們知道,物質是由原子構成,水蒸氣也不例外,而原子是由帶正電的原子核與帶負電的電子構成。如果我們繼續加熱水蒸氣,當溫度上升到幾千攝氏度時,原子內部的電子就會脫落,這時候原子將變成帶正電的離子,這一過程叫做「電離」。溫度越高,原子脫落的電子也越多。我們把電離的氣體稱作「等離子態」。
  • 原子核內的質子和中子數可以無限多麼?答案出乎意料
    原子結構其實原子核的問題,我們就應該從原子核的角度來思考,要了解原子核,我們就得先來了解一下原子的結構,因為原子核和一般人所想像的還不太一樣。在上初高中時,我們最常見到的原子結構一般是下面這樣:這個模型其實是有問題的,那問題到底在哪呢?
  • 為什麼電子不會落入原子核中?
    在不少的原子示意圖中,正如行星環繞太陽旋轉一樣,電子也在環繞原子核旋轉。這種原子模型由盧瑟福在1911年提出,又被稱為原子行星模型。考慮到行星和太陽之間有引力作用,引力剛好充當行星公轉的向心力,所以行星不會掉進太陽中。
  • 電子帶負電荷,原子帶正電荷,為何電子不會墜入原子核?
    因為在量子力學中,能量是一份一份的,這個條件限制了電子圍繞原子核運動的軌道,使得一般情況下電子不會墜入原子核。根據經典力學的描述,電子繞核做圓周運動,就會對外產生電磁輻射,使得電子損失能量,然後軌道降低,直到墜入原子核,經過計算,該過程幾乎就是瞬間完成的,按照經典力學的模型,原子幾乎不可能穩定存在,這個問題一直困擾著物理學家們。
  • 65億個太陽,真的能壓縮到原子大小的一個空間裡嗎?學者:有可能
    65億個太陽,真的能壓縮到原子大小的一個空間裡嗎?
  • 如果原子大如地球,那原子核有多大?
    對於原子而言,原子核之外還有電子,原子核要比原子小得多。不同的元素,包含了不同的質子、中子和電子,所以它們的大小也是不一樣的。另外,原子的半徑依據不同的定義,比如玻爾半徑、範德華半徑,也有不同的大小。下面以氫原子為例做個簡單說明。
  • 不用顯微鏡,靠人類的肉眼,能直接觀察到原子和原子核嗎?
    人類的肉眼能直接觀察到原子和原子核嗎? 這是一個讀者的問題,他談到他眼前經常出現一些小黑點,他懷疑自己是不是具有特異功能,可以直接看到原子或者原子核。
  • 電子帶負電,原子核帶正電,兩者互相吸引,為什麼還未墜入原子核
    二、電子的躍遷和泡利不相容原理物質種類屬性是由原子核中的質子數決定的,但它的部分化學屬性卻是有其核外電子所決定,不同物質的原子的核外電子分布是不一樣的,它們都在不同的軌道上以概率雲模式出現,請注意,電子儘管是以概率方式出現,但它只會出現在相應的能級附近!
  • 直觀的說如果一個原子相當一個地球,那麼原子核有多大?
    原子與原子核大小相差很多,有點像我們太陽系,太陽在中間只佔那麼一小點空間,卻有半徑一光年的巨大引力場(奧爾特云為邊際),而太陽卻佔有整個太陽系質量的99.86%,所以常常有人把原子與太陽系運行打比,認為這個世界從微觀到宏觀都是一樣的。其實微觀世界的運行與天體宏觀運行規律並不一樣,所適用的作用力也不一樣。
  • 原子中空間幾乎都是「空的」,那由原子組成的萬物也是「空的」?
    原子是由電子、質子、中子(氫原子由質子和電子構成)構成。原子直徑的數量級大約是10^(-10)m,質子和中子的尺寸相仿,均在2.5×10^(-15)m這一數量級,而電子的直徑在電子10^(-16)m的數量級。
  • 原子核直徑先測量出後很久才知道原子的直徑,是真的嗎?
    估計大家都不太有概念,但這個級別遠不到原子就是了!原子電子原子核長度測量理論上來看原子的半徑很好測量,不過就是一個球體麼,即使不能用可見光,那麼能對紫外線感光甚至X光感光的的設備來對原子成像不就好了麼?但事實上還真有一個問題,因為原子並非是湯姆遜的葡萄乾布丁模型,而是薛丁格的電子云模型!
  • 【科學探索】原子內部真的是一片虛空嗎?
    原子很空前幾天在寫一篇關於原子的文章時,我用了下面這張圖來形容原子內部的空間:如果將原子比作體育場,原子核與電子的位置當我們將一個原子放大到體育場的大小,電子會處在看臺的位置,這時候原子核在哪裡?圖片中黃色箭頭指向草坪,原子核有草坪那麼大嗎?並不是,原子核太小了,在體育場裡它只有綠豆那麼大,所以我們沒辦法在圖中把它標出來。
  • 高中化學:原子結構:什麼是電子云和原子軌道?
    一、電子云1、核外電子運動的特徵⑴ 核外電子質量小(只有9.11×10-31 kg),運動空間小(相對於宏觀物體而言),運動速率大(近光速);>⑵無確定的軌道,無法描述其運動軌跡;⑶無法計算電子在某一刻所在的位置,只能確定它出現在原子核外空間各處的概率(即在核外空間某處出現機會的多少)。
  • 原子、質子、中子、電子等微觀粒子有壽命嗎?答案顛覆三觀
    「原子、質子、中子、電子等粒子」是不是存在著壽命,其實也是遵循著這條規律。我們都知道,原子是由電子和原子核構成的,其中電子已經不可再分了,而原子核又是由質子和中子構成,質子和中子並非是不可再分的,而是可以繼續往下分,還能再分為夸克。按照目前的理論來看,夸克和電子已經是不可再分的。
  • 原子有多小?難以想像,不可置信
    讓我們假裝一分鐘的時間原子看起來像這樣,以便更容易理解,原子包括三種基本粒子:中子,質子和電子。質子和中子結合在一起,構成原子的核心,受到強烈的相互作用(在宇宙裡四種基本力的其中一種)而在一起,它們是由夸克構成並由膠子結合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