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末請掃碼支持合圖!!!
前段時間,B站一則關於「抑鬱症患者」的短片火了,片名叫《燈火之下》,借一個患抑鬱症的高中女孩純子之口,表達抑鬱患者的心聲,引起了不少人的共鳴。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這個短片是由人大附中三名00後的學生拍攝完成的,他們為了完成這個片子,走訪了抑鬱症患者,諮詢心理專家,還向大眾發放了調查問卷,做數據分析。
這三名學生做這件事的目的就是為了告訴大家,抑鬱症群體比想像中更龐大,其中青少年患者的數量更是驚人。也就是說,抑鬱症患者也在趨於「年輕化」。他們希望通過這個短片,來呼籲我們對這個群體多一些關愛,少一些偏見。
不難發現,近幾年很多抑鬱、焦慮、自殺新聞的主角都是青少年和未成年人。在大多數人印象裡,十五十六歲的孩子,應該是最朝氣蓬勃,精力最好的時候,怎麼會抑鬱焦慮呢?
其實,很多孩子的抑鬱症都是因為長期和家長溝通不順暢,或者得不到他們想要的關注而造成的。比起發現後採取治療,我們首先要做的,就是關注孩子的心理健康。
2020年9月11日,國家衛健委官網提出——各個高中及高等院校,將抑鬱症篩查納入學生健康體檢內容,建立學生心理健康檔案,評估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對測評結果異常的學生給予重點關注。
這個提議一出來,就上了微博熱搜,很多網友評論說:很好,早就該關注孩子的心理健康了。
除了學校重視之外,作為家長,我們也要關心孩子的心理問題。很多時候,孩子的情緒背後,都有獨特的「密碼」,需要家長一一解開。
《給大人的關於青少年情緒的10堂課》一書中就提到,情緒對年輕人在認知能力發展方面,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然而,情緒卻常常被他人無視。
1
讓人「窒息」的愛:
父母和孩子的距離太近
不知道大家是否還記得去年獲得奧斯卡最佳動畫片獎的《包寶寶》,雖然長度只有8分鐘,卻向我們展示了如果父母介入孩子的生活太多,會造成什麼樣的影響。
影片講述了一家移民到多倫多的中國人的故事,一個熱愛做包子的華人婦女,有一天她的包子活了過來,包子慢慢長出了手腳,成為了她的「包兒子」。
如許多中國式父母一樣,她對包兒子細心呵護,捧在手裡怕摔了、含在嘴裡怕化了。在媽媽無微不至的照顧下,包寶寶逐漸長高。
孩子總會長大,包寶寶開始有了自己的想法。
比如,他想踢足球,而不是跟著媽媽打太極;
他有了自己的秘密,不想讓媽媽聽見;
他想和朋友去玩,而放棄媽媽精心準備的大餐;
原本親密的母子,鬧起了矛盾,包寶寶久久不回家。
有一天晚上,包寶寶終於回來了,還把一個漂亮女生帶回了家。原來,包寶寶是來收拾行李,他想和女孩成家,離開自己的媽媽。
受不了的母親把女孩關在門外,試圖阻止包寶寶離開。但是,包寶寶鐵了心要走,怎麼也不肯留下。
在憤怒情緒支配下,媽媽含淚一把將包寶寶吞吃入腹。
這部動畫片裡面的情節,和我們生活中的一些家庭非常相似。小時候,父母對孩子百般溺愛,一步也不肯讓孩子離開自己的身旁。等到成年之後,父母還想把孩子綁在身邊,而這時的孩子有了自己的思想,不願意再受父母的控制,矛盾就此爆發。
人類學家愛德華·特威切爾·霍爾將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分成了四類,分別是:親密距離(0-45釐米)、私人距離(45-120釐米:可以握手的距離)、社交距離(120-360釐米)和公共距離(超過360釐米)。
雖然他沒有嚴格的規定說明怎樣才是與他人保持適當的距離,但是在某一種關係中,一定有一個合理的中介空間存在。換句話說,也就是底線。
和再親密的人相處,有些底線是一定不能打破的。
兩年前影視演員朱雨辰和媽媽一起上綜藝,後來他被觀眾叫「媽寶男」,就是因為他的媽媽的關係太過親密了。
無論朱雨辰在哪裡拍戲,媽媽總會跟在身邊,給他做飯、打掃房間,四十多歲的人了,還像一個孩子一樣被媽媽照顧,就連朱雨辰的感情問題媽媽也要插手。
我們希望孩子像小孩和一樣乖巧聽話,認為我們是他生命當中最重要的人,但是你要想看到孩子成長,就必須面對分離的歷程。
子女和父母最好的關係應該是這樣: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2
我們眼中的「叛逆」,
其實是孩子病了
相較於成年人,青少年的抑鬱症更不容易被發現。因為孩子們抑鬱時的表現大多是無心學習、沉迷遊戲、脾氣暴躁,懶惰等,很多家長以為這些是叛逆。
而且,青春期孩子本來心理不穩定,疏解情緒的途徑也不夠理性,加上學習壓力大,也會誘發抑鬱症。
但是,對於不了解這些的家長來說,會普遍地認為孩子是「戲多」,沒有及時開導孩子,反而讓他們學會懂事。
有一個孩子曾說:一說到自己抑鬱,父母朋友都會說我看你平時都挺開心的啊,哪裡有這些事情啊,你想多了吧。
的確如此,患有抑鬱症的人和我們並無兩樣,甚至更加開朗,因為他們害怕別人覺得自己是異類,才拼命的偽裝自己。
國際上,抑鬱診斷的年齡標準不斷降低。雖然專家們在學齡前兒童是否會得抑鬱症的問題上還存有不同意見,但一個共識是,幼兒也會受到抑鬱情緒的影響,如果沒有得到適時幹預,坐視不管,會極大地增加他們未來罹患抑鬱症的風險。
兒童精神疾病的高發有其普遍的生理基礎。成年人受困於自己的煩惱,常有種草率的想法,認為兒童的世界無憂無慮。但實際上,未成年人正處在情緒和精神上格外脆弱的時期。
孩子雖然和成年人一樣能夠感知情緒、情感,但卻沒有成年人那種控制情緒和行為的能力。
也就是說,當孩子有不好的情緒產生時,他們不知道如何排解,只能用一些簡單粗暴的方式把它發洩出來,例如情緒激動,煩躁,發脾氣。而這些都是抑鬱症的表現。
那麼,如何才能幫助孩子走出抑鬱呢?
心理學有一個理論叫做"救人自助",指的是給與患者支持,讓他有能力調整自己的思維和認知,進而行為得到改善。這個方法也叫做認知行為療法。
在某種意義上,家庭所給予的最好幫助,或許僅僅是「陪伴者」的角色,不評價,不說教,只是傾聽和支持。
3
給大人的關於青少年情緒的10堂課:
解碼敏感期少年的情感變化
由中國青年出版社最新出版的《給大人的關於青少年情緒的10堂課》,就為各位家長解開了青春期孩子的情緒密碼,作者聚焦青春期孩子的情緒教育,幫助大人實現對孩子的正面管教。
青春期像一隻攔路的怪獸,為親子關係的和諧發展平添許多障礙。而青少年的情緒常常是引發「戰爭」的導火索,因為大人們往往低估了青少年的情緒感受,將一切反常歸結為孩子的叛逆和任性。
這本書聚焦的情緒教育正是給家長和教育者的提醒,從關注與理解開始,努力與青少年達成更加親密、和諧的互動關係,為青少年創造更好的成長環境。
書中解讀了青少年的希望、好奇、恐懼、熱情、無聊、憤怒、共情等九種情緒,以及與青少年交往的一個重要前提——保持適當的距離。貼近大人們日常困惑,具有一定的啟發性和指導性。
例如,作者提到的情緒之一——共情,這是一種非常難得的情緒,尤其是在青少年時期,他們渴望別人理解自己。
和共情相似的一個字叫「感同身受」,11-14歲的孩子,很難理解什麼是「共情」,但是他們知道感同身受。但是,他們不知道的是,正是因為共情才能讓他們做到感同身受。
至於為什麼會這樣,作者也做了非常科學的解釋:我們的大腦中有一組叫做「鏡像神經元」的細胞,這些神經元會在我們自己的大腦中模擬另一個人在某種特定情況下的行為和感受,從而「產生共鳴」。
他也告訴我們,生活是交織在情緒之中的,沒有情緒,生活就沒有意義,也沒有價值。孩子們的語言和經歷中充滿著強烈的詩意,他們懂得以此來點醒我們,我們需要感受他們悅動不安的心思與情緒。
總之,青春期是一個脆弱而敏感的階段,伴隨著豐富而隱秘的情緒。讀完這本書,希望我們的父母、老師以及所有與孩子打交道的大人,俯下身來貼近、理解孩子隱秘而旺盛的情感,引導他們走向自信、健康的理想人生。
請掃描下方二維碼,選擇登錄方式,然後填寫問卷(請給我們5A好評,並留下您的寶貴建議哦~),點擊提交即可。
贈書福利
【參與方式】:關注「合肥市圖書館」微信公眾號,點擊文章右下方的「在看」並在本文底部留言。
【獲獎方式】:截至2021年1月4日上午10時,合小圖會在本文下方的留言中選取最最最走心的三位讀者的留言,給予這三位讀者每人贈送書籍《給大人的關於青少年情緒的10堂課》一本,請大家一定用心留言並積極轉發哦~
【公布方式】:微信將於1月4日公布獲獎結果,以留言回復形式告知。同時,獲獎的幸運兒按如下格式「姓名+ 地址+號碼」,在本文下方留言。(為避免信息錯漏,請獲獎的讀者務必在該文章下方 而不是其他地方 以留言的形式回復個人信息。快遞運送贈書需要一定時間,也請大家耐心等待,謝謝合作。)
本次活動最終解釋權歸合肥市圖書館所有。
遇見合圖
不只是遇見溫暖
遇見你
不只是遇見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