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團媽
一直以來,人們對於#抑鬱症#話題的討論,似乎就沒有停止過,但真正了解的人並不多。
據世衛組織(WHO)統計數據,全球約有3億多人患有抑鬱症。2019年調查數據顯示,中國抑鬱障礙終身患病率達6.8%,約有9500萬患者。
團媽在幾個熱門平臺搜索了一下「抑鬱症」,截至日前:
新浪微博「抑鬱症」相關話題累計閱讀6.4億;
知乎「抑鬱症」頻道相關問題討論量69.2萬;
豆瓣「抑鬱症」成員最多的小組有21053個,熱度最高日記累計瀏覽252.2次。
這些數據的背後,大家知道有多少青少年就在其中嗎?
「一項囊括了39項研究、從1997-2015年、包括32,694 的關於中國大學生群體研究表明,中國學生群體的抑鬱發病率在23.8%;
2019年7月24日,中國青年報在微博上發起針對大學生抑鬱症的調查在超過30萬的投票中超過兩成的大學生認為自己存在嚴重的抑鬱傾向。世界衛生組織也曾提出1/4的中國大學生承認有過抑鬱症狀;」(數據來源:2019中國抑鬱症領域白皮書)
團媽今天想和大家分享一部訪談短片,名叫《燈火之下》。
短片由3個人大附中的高中生自己策劃選題並拍攝製作完成,他們通過訪談一個患抑鬱症的高中女孩純子,表達抑鬱患者的心聲。
01
純子是一名高中生,她也沒有想過起初自己的那些不快樂會和抑鬱症有關,只是覺得這件事就那樣緩慢的發生了。
剛開始的時候,因為學業壓力比較大,再加上人際關係、家庭氛圍不好等諸多原因,逐漸讓純子在那段時間產生了問題。
但最初,純子只是單純的覺得自己只是心情不好,和大家一樣,遇到壓力就心情不好的那種。可是後來,這種不好的情緒持續的時間越來越長,情緒化的程度也越來越嚴重,會因為一件小事而無法控制情緒。
甚至身體也在產生各種不舒服的地方。
純子說,那個時候其實已經不是生活中心情好不好了,心情不好就是全部的生活。
臨近診斷的那個月,純子開始每晚失眠,失眠的時候就發呆,然後不自主的開始哭,每天就這樣循環。平時上下學走路的時候會摔跤、崴腳,被自行車撞,不會下意識地躲車,因此也被人罵過很多次。
那個時候,純子已經感覺到自己不太好了,覺得自己沒有了活力,腦子裡會冒出一些奇怪的想法。所以最終選擇去醫院診斷。
對於純子來說,她患上抑鬱症沒有一個明確的時間節點,反而更像是漫長累積的過程,就像人們常說的一句話一樣,「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抑鬱症不是一天形成的。
純子分析過自己為什麼會抑鬱,有來自家庭的原因,也有來自人際關係和學業壓力的問題。但是,抑鬱症在最初,也只是抑鬱情緒。本人和周圍的人如何看待這些情緒,對抑鬱症是否形成,才是至關重要。
02
團媽在知乎上刷關於抑鬱話題時,看到過兩個熱度很高的問題,「爸媽不相信自己抑鬱了怎麼辦?」「如果身邊的親戚朋友知道我是抑鬱症,他們會怎麼想?」回答中,有很多患者都講了他們不被家人、朋友理解的經歷。純子也一樣,曾不被理解。
在去醫院檢查前,純子的情況已經十分嚴重了,甚至整個人的生活都在失控。她找老師傾訴過,很悲哀地對老師說,「我真的很難受,我真的活不下去了。」但是,因為老師不了解抑鬱,所以只是告訴純子,「小姑娘花樣年華,有什麼活不下去的,操場跑兩圈就好了。」
後來純子在微博上看到網友們說,這種傾訴其實是在向外界求救的一個過程,只是當時的傾訴沒有被理解。
去醫院診斷後,看到診斷結果的父母也不太理解純子為什麼會得這樣的病,為什麼會有那些病態的想法。但是在純子看來,抑鬱症更像是心靈的感冒,那些病態的想法,是感冒了要打噴嚏一樣,不受控制的。
身邊的同學也因為不了解情況,說純子是故意不去學校考試,想休息比較懶,戲多。但是對於抑鬱患者來說,聽到這樣的話只會加重病情。
抑鬱症患者的世界,到底是怎樣的呢?
當純子被診斷為抑鬱症的時候,有人說她只是矯情、沒事找事、鑽牛角尖……
但是往往生活中,很多人分不清矯情、脆弱、抑鬱這三種情緒,面對抑鬱也總是把它和矯情、無聊、閒得慌這些詞聯繫在一起,他們認為抑鬱就是心情不好。
純子說,當她抑鬱最嚴重的時候,她的世界已經沒有了活力。「抑鬱的反面不是快樂,而是活力。」
03
根據2008年中國健康委的數據顯示,中國有接近3千萬兒童和青少年(小於17歲)有抑鬱情況。2012年,中國大陸25個地區2679名青少年(10-25歲)抑鬱比例為20.3%。
在網上查閱抑鬱症的資料時,團媽看到「抑鬱研究所」曾在他們的病友群裡做過一次調查徵集:當孩子確診抑鬱症前後,都有過哪些症狀?
心情低落、失眠或嗜睡、記憶力下降幾乎成了所有人的必選項,有自殺企圖和行為的也佔了4成。
我們再回過頭去看純子提到過的那些症狀,起初她也以為自己就是普通的不快樂,心情不好,但當這種情緒持續低落、想法悲觀、甚至伴隨了身體也出現不適時,她知道自己的情況已經很嚴重了。
純子和大多數患者一樣,也經歷了不被理解的過程。現實中依然有很多家長認為,小小年紀的孩子,每天吃得好睡得好穿得好怎麼會抑鬱呢?最多只是有點不快樂。
這是團媽在知乎上看到的,其實還有很多孩子也正在經歷著不被家人理解的痛苦。這些父母不知道孩子生病了,也不知道孩子生病的原因。團媽希望他們下一次再向外界傾訴時,都能被自己的父母看到。
轉眼,成都也到了初冬。曾也有醫學調查顯示,每年10月、11月是失眠、抑鬱、精神障礙發作和加重的高峰期。
希望所有家長,能像純子在《燈火之下》最後呼籲的那樣,給予這個群體更多的關注,少一點質疑,多一分陪伴。
更多時候,他們其實不需要解決方案,而只需要你告訴他們,我還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