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了解,全球預計有3.5億人患有抑鬱症,但只有不足一半患者接受有效治療,社會對精神疾患的歧視是影響治療的因素之一。我國也有2.1%的人患病。作為一種常見病,抑鬱症已成為人類第二大殺手。
很多人對抑鬱症有著很深的甚至根深蒂固的誤解。其實,抑鬱症並不是一個人內心脆弱而萎靡不振和無病呻吟,不是嬌氣、矯情、抗壓能力差的表現,而是一種心理疾病,一種輕則影響正常工作和生活、重則嚴重損害健康甚至導致人自殺失去生命的心理疾病。
我們先來看這樣一組內容:
過去的兩年裡,一度以為自己患上了抑鬱症:失眠、焦慮、對任何事都失去興趣,性情暴躁、易怒愛哭……那種情緒好像沒有辦法得到發洩的難受讓我變得異常陌生。過去的兩年裡,把自己折磨的不像樣子。總是勸自己說,不要矯情,要開心,要去適應,但結果,好像並沒有半分好轉。很感謝那段時間先生一直陪在身邊,忙完了陪我聊天給我講故事,聽著他溫柔的聲音慢慢平靜下來,不吵也不會鬧,安靜的像極了聽話的孩子。好在,終於走出了那段黑暗的日子。
那麼,抑鬱症到底是怎麼回事呢?我們普通的抑鬱情緒其實就像是一場雨,雨過天晴後仍能心懷希望地繼續生活,但抑鬱症不是這樣。它無法自愈,是一種醫學上的情緒障礙,患者會持續性地心情低落,同時伴隨著生理上的不適症狀,如果不加以幹涉,情況只會越來越嚴重。
在初期,患者只是單純的感到莫名其妙的心情低落、渾身乏力,吃不好也睡不好。隨著時間推移,其思維會越來越遲鈍,每天都會很疲憊,甚至還會出現明顯的頭痛和軀體疼痛。會開始感到空虛、荒誕和無意義感,同時伴隨著強烈的自責和內疚情緒。
到中後期,患者的大腦額葉和海馬體會發生明顯萎縮,認知功能和記憶能力下降,情感控制也會出現問題。嚴重時,甚至有可能陷入木僵狀態,無法說話、無法移動。整個人仿佛被定住了一般。在木僵過程中,其意識是清醒的,但對自己完全無能為力。
抑鬱症一開始其實並不會引起人的注意,但如果不採取措施,就會慢慢把人拖向絕望的深淵。無盡的痛苦會讓患者覺得活著了無生趣,死亡才是唯一的解脫。抑鬱症有這些症狀表現:
如果以上症狀超過四條,並且已經持續超過2周,嚴重影響到了你的生活狀態和人際關係,讓你感到痛苦,那麼一定要及時就醫,檢查自己是否患有抑鬱症。
抑鬱症是多種因素造成的精神疾病,學界普遍認為,抑鬱症和大腦內部某些神經遞質的濃度還有功能異常關。目前可以確定的是,抑鬱症是基因和環境相互作用的結果。研究表明,抑鬱症存在明顯的家族集中性,抑鬱症患者親屬的患病率是普通家庭的十倍以上,而且血緣關係越近,發病率越高。同時,還和個人經歷和成長經歷有關,比如童年時期遭受過虐待或忽視的人患病率更高。
目前主流的抗抑鬱症方法是心理疏導配合抗抑鬱藥物。針對反覆發作的重度抑鬱症,還有經顱磁刺激、電休克療法等治療方案。
抑鬱症是一種可以被控制和治癒的疾病,但絕對不能只靠患者的個人意志,醫學手段的幹預也是必須的。在和抑鬱症患者相處時,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不要認為「抑鬱症」是「閒人病」或者「懶人病」,不要強行給抑鬱症患者安排事情做。很多時候,日常生活的繁雜瑣碎正是抑鬱症患者的壓力來源。我們的「好心」只會讓他們更加焦慮。
不要覺得抑鬱症患者是沒有吃過苦才會經受不住挫折,也不要和他們說「世界上還有很多人比你還要慘」之類的話,這樣的話不但起不到開導作用,甚至還有可能加重他們的痛苦。站在一個正常人角度對抑鬱症患者指手畫腳,是一種不尊重對方的表現。
抑鬱的反面不是快樂,而是活力。不要強行讓他們快樂,多半兒時候他們只是假裝快樂來配合你的表演。在和抑鬱症患者相處時,我們更多的應該是以陪伴和傾聽為主,向他們釋放出「我理解」的信號。如果有機會,可以開誠布公地和他們一起討論抑鬱症這種精神疾病,共同了解相關知識,或者直接幫他們預約專業的醫生陪他們一起去就診。同時陪他們多運動。向身邊人普及更多關於抑鬱症的相關知識,為患者營造一種相對安全的生活環境。
抑鬱症可不是「富貴病」,其實,抑鬱症是寫在人的基因裡的藍色隱憂,我們每一個人在一生中的某一個階段都有患上抑鬱症的可能。只是貧困階層的抑鬱症,往往更加難以察覺,也更不容易得到關注和治療。
如果身邊有抑鬱症患者朋友,請對他們多一分理解和溫柔。因為「他們光是活著,就已經竭盡全力」。
中國心理危機與自殺幹預中心救助熱線:010-62715275
(資料來源:柴知道秒拍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