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鬱症不是「矯情病」,正確防治抑鬱症

2020-11-27 於春泉教授

據央視報導,抑鬱症正在成為僅次於癌症的人類第二大「殺手」,全球預計有3.5億人患病。有人認為抑鬱症是「矯情、抗壓能力差」的表現,無法與抑鬱症患者們的痛苦、孤獨感同身受。英國首相邱吉爾形容抑鬱症「就像只黑狗,一有機會就咬住我不放。」抑鬱症並不可怕,可怕的是「病恥感」和「自我汙名化」。雖然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心自己的心理健康狀況,但大部分人還是不願意就醫。

今天,我們就來簡單了解一下抑鬱症,以及抑鬱症的一些情志防治方法。

抑鬱症是一種以顯著而持久的情緒低落為主要特徵的情感性精神障礙,其核心症狀表現為「三低症狀」,即:情緒低落、興趣與愉快感喪失、精力下降或易疲乏。患者往往會產生「三無」感,即:無望、無助、無用感,並常伴有認知功能障礙,如記憶力減退、注意力不集中、思考困難,以及軀體症狀,如睡眠障礙、食慾減退、體重下降、性慾低下、閉經、腹瀉或便秘等。抑鬱發作過程持續兩周以上。臨床上可見不同類型抑鬱症:青少年抑鬱症、更年期抑鬱症、老年抑鬱症,產後抑鬱症,卒中後抑鬱症,冠心病合併抑鬱等。

抑鬱症病理生理機制尚不明確,但與心理因素、社會因素等密切相關。中醫認為,七情內傷是抑鬱症的主要病因,先天稟賦不足也是抑鬱症的病因之一,先天體質虧虛,臟腑氣機失調,加之外界相關因素刺激,從而導致氣機鬱結,進而神鬱,發為抑鬱。且神鬱與氣鬱相互影響,導致疾病纏綿難愈,發作反覆。

那麼中醫情志有什麼防治抑鬱症的方法呢?

開導解惑法

醫生需要耐心解釋鬱病的病因,向患者說明憂愁思慮、情志過極是鬱證的重要致病因素,在生活中要儘量避免這些導致肝氣鬱結的生活事件和情志變化,勸誡患者遇事不能急躁惱怒,否則容易導致肝經氣機逆亂而加重病情。要幫助患者分析自己的過去,積極面對人格方面的缺陷並努力克服這些因素,防止情緒低落對身體的損害。

移精變氣法

將患者的精神意念從疾病和他內心思慮的焦點上轉移到其他方面,來緩解或消除這些精神意念的惡性刺激引起的不健康的改變,促使心理的康復。這些對自身疾病的過分關注,往往成為疾病久治不愈的關鍵。如果不想方設法分散患者的注意力,使其關注其他地方,則可能會使治療無效。

情志相勝法

讓患者了解五志相剋相生,學習運用喜怒等情緒抑制過憂、過悲的抑鬱症表現。

音樂放鬆法

抑鬱症患者的音樂應選擇節奏鮮明,優美動聽,具有怡悅情志、舒肝解鬱功效的音樂。如《光明行》《喜洋洋》《步步高》《春天來了》《雨打芭蕉》《陽關三疊》《高山流水》等。此外,也要結合患者的文化程度、個人偏好等因人制宜,給予不同的音樂。

抑鬱症不可怕,可怕的是對它的不正確認知。正確對待抑鬱症,只要方法科學、心態正確,治癒的希望就非常大。

我是堅持為大家科普醫學知識的於春泉醫生,碼字不易,如果您贊同我的觀點,請幫忙關注或點讚,也可以轉發給您的家人或朋友觀看此文,謝謝了!


相關焦點

  • 抑鬱症不是矯情,也不是脆弱,它是一種病!
    很多人對於抑鬱症有著很大的誤解,認為抑鬱症並不是病,就是患者比較矯情,其實這種認知是非常的錯誤的,它是一種病比較常見的精神病之一,在我們國家患上這種疾病的人就有幾千萬人,每年自殺人數中多數是因為抑鬱症,但是接受治療的患者卻不多只有10%,其中包括不規範治療的患者,說道這裡很多網友不由好奇抑鬱症的發病機制是什麼
  • 抑鬱症不是矯情,不是無病呻吟,是內在世界生了一場無法自愈的病
    抑鬱症不是矯情,不是無病呻吟,是我們的內在世界生了一場無法自愈的病,需要用醫學手段的幹預治療。網際網路時代的輿論會殺人,別再用你自以為是的無知言論,一方面加重對抑鬱症的偏見和汙名,一方面把抑鬱症患者推向深淵。願所有的陰霾終將被陽光所驅散,願所有的悲傷都能被溫柔以待。——微博@思想聚焦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全球抑鬱症患者總數為3.22億例,患病率為4.4%。
  • 抑鬱症是病嗎?家長不知道為什麼孩子會得抑鬱症,不是矯情嗎?
    有些抑鬱症孩子的家長很是想不通,自己給了孩子物質、好的生活、甚至天天關心,怎麼就會得了抑鬱症呢?說白了就是矯情的!圖片來源於網絡家長不知道孩子為什麼會得抑鬱症,也不覺得這種情況不是一種病,只是孩子的胡思亂想罷了;在平時的生活中
  • 「抑鬱症:我是生病了,不是矯情。」
    其實,抑鬱症並不是一個人內心脆弱而萎靡不振和無病呻吟,不是嬌氣、矯情、抗壓能力差的表現,而是一種心理疾病,一種輕則影響正常工作和生活、重則嚴重損害健康甚至導致人自殺失去生命的心理疾病。總是勸自己說,不要矯情,要開心,要去適應,但結果,好像並沒有半分好轉。很感謝那段時間先生一直陪在身邊,忙完了陪我聊天給我講故事,聽著他溫柔的聲音慢慢平靜下來,不吵也不會鬧,安靜的像極了聽話的孩子。好在,終於走出了那段黑暗的日子。那麼,抑鬱症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 別打著「反矯情」的口號說抑鬱症是矯情了
    在《我就是演員》的臺上他宣布:自己的抑鬱症治癒了!他還以此鼓勵大家,他當初能把好友刪的只剩下30多個人,都能走出來,就沒有其他不能走出來的事情。他的經歷讓抑鬱症再次時候進入公眾視野。是時候該重新審視這個疾病,正確地看待抑鬱症與抑鬱症患者了。 抑鬱症真的是「矯情」麼?
  • 他們不是矯情,只是病了——關愛抑鬱症患者
    目前,目前全球的抑鬱症患者大約有3.5億人。我國抑鬱症症患者人數超過九千萬,抑鬱症成為了僅次於癌症的人類第二大殺手。青少年,孕產婦,老年人,高壓職業人群,成為了抑鬱症的高發人群。目前我國社會對精神疾病患者依然具有很大的歧視,很多人認為抑鬱症是矯情,嬌氣,抗壓能力差的表現。
  • 抑鬱症不是矯情!一文帶你正確認識抑鬱症的常見症狀及治療方法
    important}近年來,抑鬱症成為危害人們精神健康的高發疾病,且呈現越來越年輕化、普遍化的趨勢,抑鬱症不是矯情,抑鬱症也是精神疾病的一種,但並不能將其當作精神病來看。患有抑鬱症的人外表看上去與正常人無異,實則內心痛苦不堪,經常會心情低落、意志消沉,從開始表現的悶悶不樂,到自卑、社交困難、甚至出現輕生的想法和行為。
  • 大學生體檢將篩查抑鬱症 這不是「矯情」
    這些年來,抑鬱症,尤其是發生在青年人身上的抑鬱症,愈發受到關注和重視,這是一個很好的現象,我們終於可以正視這個困擾了許多人的問題,並用科學的辦法解決它。9月11日,國家衛健委官網發布《探索抑鬱症防治特色服務工作方案》,方案提出,各個高中及高等院校將抑鬱症篩查納入學生健康體檢內容,建立學生心理健康檔案,評估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對測評結果異常的學生給予重點關注,並提出,到2022年,抑鬱症就診率將在現有基礎上提升50%、公眾對抑鬱症防治知識的知曉率達80%、學生對防治知識知曉率達85%
  • 抑鬱症到底是不是矯情
    有一份調查報告顯示目前中國的抑鬱症患者已經超過2600萬,而這裡面很有可能有10%~15%的患者最終可能選擇自殺來了結自己,抑鬱症患者的自殺率比普通人高出二十倍。在自殺人群中有百分之七十的人都是抑鬱症患者。所以,抑鬱症就算是你們認為的矯情嗎?
  • 她不是矯情!她得了抑鬱症
    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統計,全球預計現有3.5億人患有抑鬱症。我國抑鬱症患病率達到2.1%,成為心理健康問題「重災區」之一。抑鬱症離我們其實並不遠。和抑鬱情緒不同,抑鬱症是一種心理疾病,它會導致患者精神痛苦、社會功能損傷、嚴重時可導致自殺,然而大眾對於抑鬱症的了解還存在一些片面的認知,抑鬱症絕不是簡單的情緒低落、矯情,他們生病了,他們需要我們的幫助!
  • 大學體檢將篩查抑鬱症?抑鬱症不是矯情,是你的「情緒」生你病了
    甚至還有家長覺得,這是孩子脆弱、不擔事的一種表現,「怎麼現在的孩子就這麼脆弱呢,動不動就說自己得了抑鬱症,我都這麼大歲數了,經歷了這麼多事情,我還沒得抑鬱症呢」。到底什麼是抑鬱症?患上抑鬱症真的是因為孩子承受能力差、矯情嗎?今天我們就來了解一下抑鬱症。
  • 抑鬱症防治:你知道最佳途徑是什麼嗎?
    作為一種常見的疾病,抑鬱症已經成為僅次於癌症的人類第二大「殺手」。近日,國家衛健委發布了《探索抑鬱症防治特色服務工作方案》,明確了抑鬱症防治的一系列重點任務。對於普通公眾來說,該方案最吸引眼球的有兩點:第一,它將青少年、孕產婦、老年人群和高壓職業人群列為了抑鬱症防治的重點人群;第二,它指出應將抑鬱症篩查納入高中及高校學生的體檢項目。
  • 關注抑鬱症:它是矯情鬧得嗎?
    鑑於此,國家衛健委辦公廳日前發布《探索抑鬱症防治特色服務工作方案》當中提出,到2022年,公眾對抑鬱症防治知識知曉率達80%,抑鬱症就診率提升50%、治療率提高30%,非精神專科醫院醫師對抑鬱症識別率提升
  • 濟南一家六口死亡事件:「抑鬱症」不是「矯情病」
    據悉,其生前頻繁瀏覽治療抑鬱症的網頁,同時在其辦公桌內發現多種治療精神類疾病的藥物,以及其記錄強烈悲觀厭世情緒和對家人未來生活擔憂的文字。初步認定,「可能」悲劇和「抑鬱症」有關係。「一家六口」喪命,無論是何種原因,都讓人感到些許慘烈。如若,真是「抑鬱症」導致的悲劇,或許就應該更為值得追問。因為,對於「抑鬱症」而言,絕大多數人並不當回事兒。
  • 陽光心健打造《高中生抑鬱症防治解決方案》
    近日,國家衛生健康委辦公廳印發《探索抑鬱症防治特色服務工作方案》,提出將抑鬱症篩查納入高中學生體檢中,要求建立學生心理健康檔案,評估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對測評結果異常的學生給予重點關注。  但在我國,約八成抑鬱症患者沒有被「發現」,九成抑鬱症患者沒有得到規範專業治療。阻礙抑鬱症「早發現,早治療」因素中,有個人對病症的模糊認識,也有社會對抑鬱人群的偏見。有不少人認為,抑鬱症是嬌氣、矯情、抗壓能力差的表現,正是這種錯誤的觀念,導致很多患者不能被及時發現和治療。
  • 抑鬱症不治療,會自己好嗎?請正確看待抑鬱症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實用的心理學抑鬱症,如今已經被越來越多的人知曉,但又有多少人真正了解這個心理疾病呢?大眾或多或少對患上抑鬱症的人帶有刻板印象,認為這是裝出來的疾病,只有矯情的人才會患上的「奇怪」之症,覺得那些患者不過就是想太多。
  • 周末科普:抑鬱症,不只是心情不好
    2020年9月11日,國家衛健委官網發布《探索抑鬱症防治特色服務工作方案》,方案提出,各個高中及高等院校將抑鬱症篩查納入學生健康體檢內容,建立學生心理健康檔案,評估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對測評結果異常的學生給予重點關注。
  • 抑鬱症是矯情的象徵?我滿懷期待的擁抱生活,卻被生活拒絕
    ,又或者是矯情病。誰不是這麼活著呢?也正因為周圍的人,對這個病存在很嚴重的偏見和不重視,導致很多人,明明已經患了病,但卻不敢或不想承認。以前覺得抑鬱症很遙遠,現在才明白抑鬱症意外的距離我們很近。也正因為抑鬱症患病率增加,致使越來越多的人販賣抑鬱症、消費抑鬱症。網絡上各種測試抑鬱症的小程序破繭而出,憑藉著幾道測試題就能檢測出你有沒有抑鬱症,就跟開玩笑似的。
  • 抑鬱症不是「喪」,更不是一種「矯情」| 徵集
    「矯情,自私,毫無責任感。死得挺好。」「人生的苦難無窮無盡,不堅強點就不配活著。」「說實話,我原來以為又是一個導師過度壓榨學生的,抱著同情和研究的心看完,但結果就這?外界也沒有強迫他幹嘛啊,就是一個很正常的解決問題而已。那我這種編譯代碼經常不通過的,豈不是要死無數遍了。」... ...
  • 抑鬱症呈逐漸低齡化趨勢,切莫認為孩子的煩惱只是「矯情、瞎想」
    據相關調查數據顯示,全球抑鬱症患者遍布各年齡段。在這其中,14歲-35歲的受訪青年中有近三成具有抑鬱風險,近一成有抑鬱高風險。不僅如此,因抑鬱症而自殺也已經成了15歲-29歲人群第二大死亡原因。在抑鬱症高發病率,且呈現越來越年輕化趨勢的同時,抑鬱症的就診率卻並不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