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節起,我將介紹一些強大的思維工具。
當我直接呈現現象層面的具體操作方法時,很多時候,你會覺得,哦,不過如此。
所有大智慧的東西,或者說最底層的規則,落實到操作層面,就會顯得淺顯。
我在實戰篇直接交待操作技巧,同時不再交待背後的原理,我預設讀者已經通讀了我的《第一性原理的思維模型》,否則,很多時候,你可能不清楚我在講什麼。
今天我將講一個我認為對人生來說,最重要的思維工具,這個工具來自賈伯斯的啟發。
賈伯斯說,他在17歲的時候,讀到了這樣一句話:「假如今天是你生命中的最後一天,你還會做你今天即將要做的事情嗎?」
賈伯斯說,連續33年,也就是直至他在史丹福大學演講時,他每天必定自問自己這句話,他說如果連續幾天答案不是肯定的,那麼他就知道自己必須改變了。
我在之前也解讀過賈伯斯這句話,但我從來沒有像現在這麼深刻的認知到,原來這句話,具有極為強烈的威力,而它作用的原理就是我們大腦的前額葉,它引發我們大腦前額葉去追問人生意義,從而不斷的警醒前額葉,形成強大的意志力。
我們在思維模型的基礎篇中解讀過對應的大腦原理:《賈伯斯:33年來,我每天反省這句話,它幫助我找到人生的意義》建議你先再找來讀一下。
遮蔽性
所有偉大的人物,都在講著同樣的話題。
稻盛和夫說:「人一定要時時刻刻保持自我反省,否則人這個物種一定會墮落」。
孔子說,人要慎獨,意思是真正對人起決定性作用的,是自我的約束,自我控制,也就是意志力。
而如果你通讀並且深入的理解了道德經,那麼你就能感覺到,老子通篇都在批評人性,並且最終給出了三寶的解決方案。
如果通讀了我的《第一性原理的思維模型》,你估計就會明白,我整個專欄都有一個主題,那就是不斷的從各個維度講遮蔽性,包括但不限於:基因的遮蔽性,文化的遮蔽性,底層動物腦的遮蔽性,本能潛意識等。
我不厭其煩的講遮蔽性,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大家必須從各個維度清晰的認識它,因為只有看清楚你的敵人在哪裡,有什麼特徵,你才知道你要如何去應對它。
愛比克泰德:「在這個世上,我們都是囚徒,被囚禁在現世的肉體之內」。
叔本華說:「人雖然可以為所欲為,但卻不能得償所願」。
愛因斯坦說,他年輕的時候,就深受這句話的啟發,「當自己或者他人深受苦難時,這句話總能給我帶來慰籍,並且成為無窮無盡的寬容的源泉。」
遮蔽性是如此的強大,以至於它成為每一個想尋求智慧的人首先必須面對的第一關。
實戰篇會在後續的章節中,將人性裡面的遮蔽性具體的呈現給大家。
反思與冥想
我們先把這個遮蔽性,先假定為本能,實際上,遮蔽性廣泛存在各個層面,從底層的第一性原理出發,一路表達,最終表達為人性,而本能就是人性裡面其中的最重要的一環。
因此,實際上,每一位想尋找人生答案的人,他首先就必須面對本能。
然後,我們可以看到,大量的智慧都在介紹反思與冥想這類工具,我在基礎篇實際上也有詳細的介紹,但是更多傾向於交待底層的理論。
但是我一直在思索一個問題:即真正能解決問題的關鍵步驟在哪裡?
或者說,人人都在強調反思與冥想,那麼反思與冥想裡面,最重要的是哪一步?
賈伯斯的話給了我靈感,追問人生意義,是一個最強大的思維工具,它可以塑造最強大的意志力與行為能力,它是一個最有效的可以超越本能遮蔽性的思維工具,而它發揮作用的關鍵點,就是我們的前額葉。
具體前額葉的原理,在《賈伯斯:33年來,我每天反省這句話,它幫助我找到人生的意義》已經交待清楚。
本實戰篇,我主要舉例子,力求大家清楚如何具體操作,才能塑造你強大的意志力。
活著是為了什麼?
我們會發現,越是偉大的人,越是會每天追問自己這類話,或者是越是對這個問題有著清晰的答案。
稻盛和夫把這句話奉為人生箴言,而賈伯斯每天追問自己的那個話,實際上,也是在問,人生活著是為了什麼。
所有偉大的人,都有一個偉大的夢想,越是意志力強大的人,越會自問人生是為了什麼,而這裡竟然是有科學道理的!
這裡重點的原理是通過前額葉來壓制本能動物腦。
我們知道,人每天幾乎所有默認情況下,都是自動化本能作出決定的,這些情況下,前額葉也會順從本能,抑或許,即使前額葉覺得本能做出一個決定,感覺不是很好時,但是前額葉此時也找不到更多的理由或者方法來反駁本能所作出的決定,因此,它只能默認本能。
這裡的描述比較抽象,舉例子:
比如我上初中的時候,我在老家上學,父母在外地做生意,因此,我自由自在,此時15歲左右,於是,可想而知,沒有任何外力約束我,我可以為所欲為。
實際上,我並沒有為所欲為,我的前額葉是自己的約束,而我實現的方式就是寫反思日記。
比如有沉迷網路遊戲的同學,把我也拉去的打遊戲,這就是本能的誘惑,所有的沉迷活動都是對大腦本能動物腦層面的誘惑,如作用於我們的快感中心伏隔核,我們的所有抽菸,喝酒,食物及性都是多巴胺在這個腦區域的過度活化,從而使得我們沉迷其中而出不來。
對於大腦來說,一旦一種活動能不斷的產生快感,那麼它就會一直要追求更多快感,因此就表達為喝越來越多的酒,抽越來越多的煙等,打更多更高級的更有挑戰性的遊戲等。
而我由於沒人管,因此,我必須自我管理,在長期的在不知不覺中,反而因為自我管理而不斷的運用了我的前額葉。
正因為沒有人管,因此,實際上,很多本能的誘惑,在早期我是抵制不住的,比如我也跟著同學去玩了相當一段時間的遊戲,但是每次沉迷完這類被我當時自稱為是「浪費時間」的娛樂後,我均會相當自責與懊悔,因此,我形成寫反思日記的習慣,並且在日記中不斷的指責自己的這些放縱,指責自己浪費生命,並且多次在日記中自我激勵,立志等。
我相信大多數人都有這樣的經歷,放縱後自我指責,而有人管的孩子,放縱後父母會指責,這反而使得這個孩子不會自我反省,從而失去了訓練前額葉的機會。
我從9歲左右就和兄妹們自己在家鄉過日子,從那時起,就相當於沒人管的狀態,於是,鄉下的那些小孩的所有玩樂項目,我幾乎都經歷過,而正是因為這些大量的沉迷,使得我不斷的不自覺的運用了前額葉來調控自己的這些本能。
說直接點就是先放縱自己一段時間,然後人就會覺得是在虛度光陰,然後就暗下決心,一定要改變,只是當時還小,容易被身邊的人影響,於是就不斷的在這兩者之間形成一種內心鬥爭。
最終的結果是,我的前額葉的自我調控能力,竟然在十幾年間被強化起來,形成一種無比強大的自我調控能力。
大量的內心爭鬥
沒有人能從一開始就擁有強大的意志力的,所謂強大的意志力,是在長期的自我內心鬥爭中,建立起來的。
而這種長期的內心鬥爭過程,就表達為不斷的運用前額葉去壓制本能動物腦的過程。
我在初一升初二前,幾乎是瘋狂的玩。同時也在不斷的自我指責,就是前額葉在發揮作用,只是此時還沒有足夠的能力抵制動物腦的本能。
當時的成績幾乎不可能考上高中,母親說:「考不上,就出來跟我賣豬肉吧」。
這句話成了我人生的拐點,我對所有的玩伴說,不要再來找我了,我要讀書了。
於是,從那以後,我成為了全年級那個幾乎是最勤奮的人,但是由於長期沒認真讀書,基礎極度薄弱,因此成績一直處於勉強地步。
我現在才意識到,從那時起,前額葉已經形成強大的能力,長期的運轉強化該區域的神經元,使得它極容易被活化,我幾乎可以控制自己去自律的做任何我認定的事情,並且極其堅定。
因此,即使在高中時,我依舊相當迷茫,也相當反感為了考試而讀書,但由於上大學是一個農村娃的唯一出路,於是,我在高中,依舊成為出了名的年級最勤奮的人,沒有人知道為何我能如此拼命與自律,我只知道我的路在書上,只是另一方面,我極度厭惡考試。
上大學時,當同宿舍所有人都在打遊戲看電影時,我則在拼命的學習各種網絡技術,學習英語,學習任何我認為可以增加我畢業後競爭力的東西。
畢業後,這種勢頭一直保持,幾乎所有的業餘時間都被我拿來充電,只是不管在高中大學也好,畢業後的十年也好,我並沒有一個清晰的人生目標,或者說,我並不知道如何給自己立一個偉大的夢想,畢竟,由於社會環境與家庭環境的原因,我的動物腦的自我貪慾也是極為強大的。
因此,即使畢業後,我一直處在這兩者之間不斷鬥爭。
我只是知道我必須學習,但是我不知道該具體學習什麼,對我未來才是最好的,於是我幾乎什麼都學。
這段時期接近20年,並不是說我在這段時期就完全能做到100%自律,或者自控,只是說,一旦我發現我沉迷在本能的遮蔽裡面時,我能大量密集的調動前額葉形成對本能的反思,然後不斷在這兩者之間鬥爭。
長期的這樣的鬥爭,使得我的前額葉開始慢慢佔據主動權。
意義與價值
反思這段時期的經歷,我發現這種壓制,不是所謂的無釐頭壓制,而是相當於開闢了另一條新的路。
比如,我在迷茫找路的那段時間,幾乎是一年半載就要換一個項目,一旦我確定一個項目可能對我未來有用時,我就會瘋狂的投入時間與精力去學習,而一旦我意識到對我來說,已經沒有價值或者吸引力時,我就會將注意力轉移到下一個項目上。
這正是前額葉的特徵,它必須有價值或者意義。
比如學英語,我從來不是為了考試,即使其中也帶著為了考試的目的,但是我給英語的定位是應用,因此,我花了大量的時間英語上,比如高中畢業的那個暑假,我竟然每天花了4-5個小時在練習口語與聽力。
上大學後,英語依舊是我一條主線,我認定它將是我未來的一個有力的工具,甚至還想著有可能從事與英語相關的行業,因此,英語從來沒有離開過我。
而其他各種項目的壽命就短很多了,比如營養師,網站開發,ios開發,體育項目網球與輪滑等等,都是我一度瘋狂學習的項目,而當意識到它對我未來沒有價值或者意義時,我就會切換項目。
我在所有這些時期,完全不知道前額葉這些東西,我只是跟著本性走,跟著內心某個不是特別明確的夢想走。
再加上我的成長環境導致我在不知不覺中強化了前額葉,使得我在後續的所有十字路口時,在某種程度上,實現了對本能遮蔽的壓制,實現了某種意義上的自我控制。
而所有這些,就起源於,當時不明確的內心追求,我想要人生過得有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