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阿乖 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前段時間,紀錄片《他鄉的童年》大火,主持人周軼君帶著對教育的困惑,走進不同國家的課堂、校園、家庭,記錄了不同文化下的教育觀。
而在成都,也有這樣一位爸爸,為了尋求更好的幼兒教育研究案例,2年來實地考察了40多所日本幼兒園,帶領了近千名中國的幼兒園園長、家長和小朋友們赴日參觀學習,與日本幼兒教育機構深入交流。
他就是葉雲飛,一位潛心幼兒教育的資深奶爸。
如果說老一輩人的教育焦慮是認為「自己的孩子不夠好」,那麼現在父母的普遍焦慮可能變成了「對孩子來說,什麼才是最好的」。葉雲飛也不例外,從2011年晉升為奶爸後,隨著兒子的成長,他逐漸發現,其實育兒也是一項專業領域。尤其是面臨兒子與媽媽之間與日俱增的「矛盾」時,葉雲飛做了一個重要決定——辭職,回家帶孩子。
當起了奶爸的葉雲飛,在陪伴兒子的過程中,研讀了大量的育兒論著,學習了各種各樣的育兒知識,也接觸到了幼兒教育的專業人士。一次偶然的機會,有朋友找到葉雲飛,讓會日語的他一起去日本參觀幼兒園,「你也懂日語,也關心幼兒教育,你帶我們去日本參觀那裡的幼兒園吧」。正是這樣一件幫忙的事情,卻讓葉雲飛看到了另一個國家的兒童教育和兒童的生活實態。
參觀日本幼兒園
「第一次參觀完日本的幼兒園,回來後,我就寫了一些感想分享到社交平臺上,當時只是想把它記錄下來。結果發現大家真的很關心這個話題,一涉及到幼兒教育,特別是日本的幼兒教育,很多家長、園長都通過各種途徑聯繫到我,希望我繼續帶他們去日本考察、參觀。」
在《他鄉的童年》中,周軼君曾深入兩所日本幼兒園——東京藤幼兒園和大阪蓮花幼兒園。而葉雲飛在一趟趟考察中,不知不覺走訪了40多所日本幼兒園,他笑著說「自己可能比很多幼兒園園長看的日本幼兒園都多」。
日本的幼兒教育是什麼樣子呢?
葉雲飛說,在日本,兒童被看做是「風的孩子」,意為讓孩子在大自然的懷抱中奔跑、歡笑、放肆,只有大自然能包容孩子們作為一個生命體與生俱來的天性。日本的幼兒園沒有太多現代化的設備,自然質樸甚至略顯簡陋的環境,有時候甚至與周圍的建築有點格格不入。
日本自然教育指導老師帶領孩子們了解柏樹葉子的氣味
日本的幼兒園沒有固定課程,一個孩子童年時代應該擁有什麼樣的體驗,老師就讓孩子們去親身體驗。「一位日本的幼兒園園長曾告訴我,他們最注重的是孩子們用眼鼻口耳去感受世界,在與大自然的真實互動中,達到身體語言交往的綜合反應。」葉雲飛進一步解釋道,日本的幼兒在園期間,大部分的時間就是在玩,沒有太多知識性的學習。「不過反過來看,玩的過程又何嘗不是一種學習,他們學會了勇敢、珍惜、努力、堅強等。也許,這些非認知性的品質,能夠幫助他們走得更遠。」
在參觀一所森林幼稚園時,葉雲飛看到孩子們過馬路時完全是取決於自己,什麼時候過、跟誰一起過、以什麼速度過。他曾好奇地問過園長「有沒有不敢過馬路的孩子?」園長告訴他「經常有小班的孩子第一次獨自過馬路不敢過。」「這時老師要幫助孩子嗎?」「老師就在那裡陪著他,告訴他過不去也沒關係。」「就那樣陪著,什麼也不做嗎?」「老師已經做了很多了,老師教會孩子接受不敢過馬路的自己。接納恐懼的自己,才可能對抗恐懼。」
孩子們在森林幼稚園內玩耍
長期參觀考察日本幼兒園,也讓葉雲飛對幼兒教育有了更深的理解,「在這個過程中,我反而對『日本幼兒教育』這樣一種概念越來越淡化。不論是『華德福』、『瑞吉歐』還是『蒙特梭利』,抑或是日本的幼兒教育,好的幼兒教育其實是相通的,其本質都是充分尊重兒童的主體性。」
基於對幼兒教育的研究,在奶爸的道路上,葉雲飛一直保持著比較「佛系」的態度。當媽媽在報不報興趣班、學不學奧數、要不要請家教等問題上非常焦慮的時候,葉雲飛總顯得特別「淡定」,「因為我知道,一個孩子在不同年齡階段最重要的是什麼,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就是要盡情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在日本,孩子們排隊看星空
他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兒子愛打網球,有一次參加了網球比賽,比賽完後,葉雲飛問兒子「打得怎麼樣,拿了第幾名?」兒子說「拿了倒數第一名」,「那你覺得怎麼樣,還要參加嗎?」「我覺得很好玩啊,下次還要參加。」那一刻,葉雲飛發現,兒子絲毫沒有因為自己是最後一名就減少對網球的興趣。他突然意識到,成人總愛用「優良中差」去評判孩子的行為,而對孩子來說,享受過程本身其實是更重要的事情。
我們到底需要什麼樣的幼兒教育?葉雲飛認為,其實在談「幼兒」之前,我們得先了解成人。我們在考慮幼兒教育的目標時,首先要考慮的是我們自己要成為什麼樣的人。他建議,在幼兒教育階段,也許慢即是快,慢一點,讓孩子走好每一步,慢一點,讓孩子去充分感受和認識世界的每一次脈動。
葉雲飛常說,不去觀世界,就沒有世界觀。「讓孩子們多去看世界、多去長見識,看到各種各樣跟自己日常生活不同的人和事,他們對這個世界的認識才能最接近真實,他們才能有更豐富的想像力。」
尤其是處於童年階段的孩子,這是生命初期開始有記憶但是較為模糊的一個時間段,如果有一些特別的經歷,或許會深深根植於孩子的記憶中,成為影響孩子一生心智模式的底層因素。而在帶孩子觀世界的過程中,成人需要做的就是保持一顆開放的心,一顆能夠發現孩子成長的心。
他講起了自己第一次帶兒子出國的場景,因為工作原因,他帶著兒子去了早稻田大學附近拜訪朋友。回國後有一次,當他和朋友在討論孩子以後要上哪所學校時,兒子在旁邊就當即表示自己以後要考早稻田大學,「我問兒子為什麼,他說自己非常喜歡早稻田大學附近的那家便當店,便當店裡的老爺爺老奶奶70多歲了,做了一輩子的便當,如果自己能去早稻田上學,就能每天吃他們做的便當。」
葉雲飛和孩子們一起玩耍
旅途中的一個小小插曲,竟然會在孩子的心中留下這樣的印記,葉雲飛說:「自信、平和、友好、體諒,這些關乎幸福體驗的情緒和能力,其實可能就是附著在某一次的美好體驗上,以潛意識或者顯意識的形式,影響孩子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