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域化誤差主要體現為Kohn-Sham (KS)軌道能以及體系總能量這兩方面誤差,且二者都呈現出隨體系大小而消長的趨勢。具體來說,理想情況下最高佔據軌道能(HOMO)應當嚴格等於(負的)垂直電離能(-Ive);而Iexp應當與實驗值Iexp相符。然而現有的泛函近似,例如LDA泛函,產生如圖(a)所示的誤差,且兩種誤差隨體系增大此消彼長,呈現互補之勢。類似的誤差普遍存在於其他泛函中,諸如圖示B3LYP泛函。
離域化誤差是困擾密度泛函近似的主要誤差之一,廣泛存在於各種體系的計算中。消除離域化誤差是數十年來頗具挑戰的一個課題。最近,來自美國杜克大學以及中國科技大學的合作研究團隊(李晨博士、鄭曉教授、蘇乃強博士以及楊偉濤教授)取得了突破性進展,在《國家科學評論》(National Science Review,NSR) 發表研究論文「Localized Orbital Scaling Correction for Systematic Elimination of Delocalization Error in Density Functional Approximations」 ,他們研發了一種局部軌道標度修正(LOSC)泛函,成功實現系統性消除離域化誤差。
離域化誤差問題可以歸結為分數體系的能量誤差。正確的分數體系能量應隨分數電子數n (0≤n≤1)線性變化(線性標度)。就此如果我們就分數體系氦原子能量對正確線性的偏離作圖,會得到如圖(b)所示的圖像。很顯然,分數體系能量被嚴重低估,這也即是離域化誤差的定義。此外,圖(b)中分數體系的誤差與圖(a)中整數體系的誤差ΔI一一對應。這意味著如果圖(b)中單個氦原子的問題得到修正,且該修正保持體系大小一致性,那麼離域化誤差就將被一網打盡。
就此問題,研究者們創新性地引入一組特殊的局域軌道,稱作小軌道(orbitallets),兼具空間與能量雙重局域性。用這組小軌道作基矢,密度矩陣得以被局域化表示,從而自然地得到由分數組成的局域佔據數矩陣λ。這些局域變量精準地捕捉到了局部分數電子分布信息,因此成為構建LOSC泛函的重要元素。此外,研究者們還設計了與λ矩陣相對應的局域曲率矩陣κ,每個矩陣元素分別是小軌道的泛函。最後LOSC修正公式藉由λ與κ矩陣元素表示出來。
作者通過大量實例證明LOSC達到了設計者的初衷。例如附圖中LOSC誤差降到幾乎可以忽略。此外,二聚體正離子分子解離曲線得到極大改進;中小分子、多聚體分子HOMO, LUMO能量誤差被大大降低,且誤差不依賴於體系大小;當母泛函給出錯誤的電子密度時,LOSC能夠將密度改對。
以上種種實例證明了LOSC在系統性消除離域化誤差方面取得成功。值得注意的是,與傳統的泛函不同,LOSC沒有採用密度、密度梯度、動能密度等等構建修正泛函,而是設計了全新的變量,即小軌道,其本身是密度矩陣的隱泛函。在這一點上LOSC改變了傳統泛函的範式,大大拓寬了設計泛函的空間,憑此引領了新一代泛函發展的潮流。(來源:科學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