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最近很苦惱。
這幾天,她的女兒總是悶悶不樂,不願意出來玩,一個人憋在家裡。
問她為什麼,女兒的眼淚就在眼眶裡打轉:「這次期末考試成績退步了,老師批評了我。」
朋友聽後便勸慰女兒,一次不理想不代表次次不理想,下次多努力些就行了。可女兒聽不進去,一邊抹眼淚一邊抽噎:「不是的,我總是這樣,什麼都做不好。」
朋友很無奈,不知道從什麼開始,女兒變得越來越「扛不住事」:一點小困難就退縮不前,遇到不順心的事情也容易氣急敗壞,遭人拒絕更會信心崩潰。
其實不止是朋友的女兒,越來越多的孩子開始接受不了批評,他們的「玻璃心」敏感而又脆弱,經不起任何風吹雨打。
前兩天看了一個新聞。
7月29日,四川省自貢市貢井區某小區內發生火災,一名16歲的男孩墜樓身亡。
隨著調查的開展,一個讓人扼腕嘆息的結果浮出水面:
原來,當日男孩與父親起了爭執,父子兩人發生爭吵後,男孩便將父親關在門外,並反鎖房門。隨後,他在屋中點火,儘管父親及時報警,但孩子依然不幸墜樓身亡。
消息一出,一片譁然。
有人說孩子過度極端,有人反駁家庭教育出了問題。
然而,身為父母,我們更應該思考的是:為什麼發生這種事後,孩子會用最極端的方式給我們留下無盡的悲傷與眼淚?
究其原因,歸根到底是——挫折商低。
挫折商,又稱為逆商,它是指人們面對逆境時的反應、擺脫困難和挫折的能力。
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經過30年研究發現,在人生的挫折與困難面前,決定一個人成功與失敗的關鍵在於他的抗挫力。
抗挫力不僅是成功的基礎,更是孩子成長的必備。
它不僅可以保護孩子免受困難與挫折的侵蝕,還可以提高孩子生命的動力,以勇氣與智慧去探索未知的世界。
生活不可能一帆風順,總會遇到各種挫折,你無法預測到孩子將來可能面臨的問題。
所以,在孩子成長的早期,著手培養孩子的挫折商非常重要。
挫折商高的孩子到底有多賺呢?盲人考生昂子喻能給我們答案。
7月23日,2020年高考各省市成績陸續公布。
昂子喻取得了635分的成績,語文130分、數學127分、理綜257分、英語121分,超出安徽理科一本線120分。
如此優異的成績背後,是昂子喻數不清的汗水和淚水。
3歲那年,昂子喻被診斷為原發性視網膜色素變性,這是一種罕見且無法治癒的疾病,到小學畢業時,昂子喻的雙眼已經幾乎失明。
這無異于晴天霹靂!
家人不敢給昂子喻太大的壓力,對他的學習沒有要求,但昂子喻不甘屈於人後,看不見,他就用耳朵去感知世界,用手去獲取知識。
他還運用網絡平臺聽書,獲取知識,先後獲得了作文、器樂等方面的獎項。
高中時,因為學起來吃力,昂子喻的成績只能排在全年級七八百名,為了提高自己的成績,每天6點半回家後,昂子喻就開始學習,一直到晚上12點後才睡覺,每天如此。
為了鼓勵兒子,昂子喻的爸爸會在一旁陪著他,幫他讀題,遇到有些不認識的英語單詞時,昂爸爸就一個字母一個字母拼給他聽。
別的孩子掃一眼就知道的知識,昂子喻卻要付出至少三倍時間。
可困難比想像中的還要多。因為盲文的複雜性,導致高考的盲文試卷張數很多,語文有28張紙,數學9張,英語33張,理綜22張加一個圖形小冊子。
昂子喻淡然接受這個現實,他耐著性子把這些題目一道一道摸出來,再集中精神思考每一道題。
高三那年,昂子喻把僅有的兩套盲文模擬試卷,摸了不下一百遍。而那時,他的成績已經能排到年級前50名。
在得知成績的那一刻,昂子喻笑著說:「雖然浪費了不少時間,可總算實現我的願望了。」
他樂觀,開朗,陽光,仿佛沒有任何難題可以擊垮他。
心理學家馬斯洛曾說:「挫折未必總是壞的,關鍵在於對待挫折的態度。」
抗挫力低的孩子,總是在逆境中消極悲觀,稍微受到些打擊,就會一蹶不振,甚至自我放棄。
而抗挫力高的孩子,總是會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從挫折中看到機遇,在困難中尋找新的希望。
上個月,高考第二天。河南平頂山一中發生了一件讓人匪夷所思的事。
綜合科目考試結束前5分鐘,毫無預料的情況下,一名女生忽然起身,抓過後桌的答題卡就撕。
目擊的考生說,監考老師趕緊制止她的行為,可她依然掙扎著把另一名考生的答題卡也撕了。
直到又過來一位監考老師,才完全控制住這名女生近乎「瘋狂」的舉動。
可笑又可氣的是,這名女生僅僅是在考理綜的時候,心態崩了,這才有了毀掉其他同學試卷的行為。
然而,害人終己,答題卡被撕的兩名考生,被允許延時填塗答題卡,而那名女生則被取消了全部成績。
和朋友談及此事時,我在唏噓之餘又頗為不解:才高中生而已,怎麼就這麼「輸不起」?
朋友一陣見血地說:「家庭教育問題。」
見我仍是迷惑,朋友便提到書中這麼一個案例:
約翰在一個條件優越的家庭長大,自小父母便讓他接受良好的教育,長大後也因為父母獲得了一份體面的工作。
可以說,父母幫助約翰掃平了一切可能遇到的障礙,讓約翰一路都順風順水。
30歲這年,約翰卻愈發的焦慮和苦惱,工作上的一些問題讓他不知從何下手解決,就連生活也受到了影響。
約翰不知道問題出在哪裡,便去看了心理醫生,原來,正是因為他童年生活太過順遂,缺乏挫折教育,即使他本身能力出眾,卻害怕挫折,更沒有面對挑戰的信心和勇氣。
反觀現實,同樣如此。
作為父母,總想竭盡全力給孩子創造更好的生活條件,甚至甘願雙手奉上孩子想要的一切。
你為他遮風擋雨,為他保駕護航,以為這就是給孩子最好的教育。
殊不知,越是生活太平順的孩子,越容易在突遭變故時困在自己的世界裡走不出來,最終走上極端。
真正的家庭教育是鼓勵孩子敢於面對逆境,並在挫折中培養出一顆強大的內心,才能讓他哪怕處於人生低谷,也依然有堅強的勇氣和樂觀的心態。
我們不能幫孩子遮擋住一生的風雨,有些路必須他一個人走,那麼我們究竟該怎麼培養孩子的抗挫力呢?
①給孩子試錯的機會
看過一個泰國短片,小女孩在陪媽媽賣菜時,看到隔壁的豆芽賣得好,小女孩便問媽媽:「我們可以種來賣嗎?」
媽媽笑著說:「我們試試。」
豆芽種植並不成功,當女孩想放棄時,媽媽總是溫柔地告訴她:「沒關係,我們再試。」
最後豆芽長了出來,母女倆都很開心。
這件事給女孩的影響很深,女孩長大後,每當因失敗沮喪時,她總會想起母親當年的鼓勵。
哲學家弗洛姆曾經說過:「教育的對立面是操縱,它出於對孩子潛能的生長缺乏信心,認為只有成年人去指導孩子該做哪些事,不該做哪些事,孩子才會獲得正常的發展。然而這樣的操縱是錯誤的。」
每個孩子的成長都是一個不斷試錯、領悟、提高的螺旋式上升過程。
鼓勵孩子試錯,在一次次的試錯過程中,孩子才能不斷認識自己,修復錯誤的航線,進而確定自己的下一個目標和方向。
②正確認識挫折教育
節目《少年說》中,有一幕讓我印象深刻。
女孩在屋頂上吐槽她媽媽總是拿她和別人比較,每次成績下降,她都會對比別人家的孩子。
更讓她難過的是,不管她如何努力,媽媽給出的永遠不會是鼓勵。
聽完她的心聲,母親卻不覺得自己的做法有什麼問題,她嚴肅地說:「我是為了你好,我認為你的性格是需要一些打擊的。」
雖然理解這位母親打擊女兒的本意是希望孩子能看到自己的不足,並且通過改正變得更加優秀。
但她從未想過,錯誤的「挫折教育」會讓孩子陷入自我懷疑的深淵,缺乏安全感,迷茫、無所適從。
一味的打擊與否定無法讓孩子成長,給孩子面對挫折的勇氣和掌握解決問題的方法和經驗,才是真正的挫折教育。
③培養孩子的樂觀心態
心理學家發現,那些認為逆境是持久的、內在的,並在生活中的其他方面也很普遍的人,更可能在生活中遇到各種困難;
而那些認為不利事件是外在的、暫時的、影響有限的人,則更可能享有從表現到健康等多方面的益處。
多起悲劇的背後,都有著一個悲觀的孩子。
身為父母,我們還需要讓孩子懂得在困難中理性角度分析問題,保持樂觀的心態,只有這樣,孩子才能在逆境中撥雲見日,向陽生長。
《放牛班的春天》裡有這樣一段話:「每一顆心都需要愛,需要溫柔,需要寬容,需要理解。每一個孩子都來自純淨無邪的地方,永遠都應該是人間萬分疼惜的珍寶。」
孩子,是上天賜給我們的珍寶,與其一輩子把孩子保護在羽翼之下,不如教會他如何與困難抗爭,擁抱挫折。
讓他擁有直面未知的勇氣,用愛和耐心細細呵護,才能讓他們身心健康成長、走向優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