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77年11月21日,在法國巴黎的凡爾賽宮,波旁王朝的末代皇帝路易十六,為一位名叫迪恩的騎士,舉行了一場特殊的儀式,儀式中迪恩一件件的脫去龍騎士制服,然後從皇后瑪麗手中接下一件女士的衣服,在侍女們的幫助下穿上。雖說瑪麗皇后素以奢侈著稱,但是當年只有22的她,也像大多數的女孩子一樣,富有同情心。當她從一位伯爵夫人那裡,聽說了迪恩的故事之後,便對迪恩的遭遇起了憐憫之心。也許正是在她的堅持和慫恿之下,路易十六才會為迪恩舉辦這樣一場史無前例的儀式。也就在這場儀式中,瑪麗把迪恩描述為一隻悲鳴的孤雁,所以從那以後迪恩就得到一個青史留名的稱號——孤鴻騎士。
只是這場儀式,並沒有堵住世人的洶洶之口,反而更是激起了那些惡趣味人們的好奇心,不斷的就性別問題,對迪恩進行騷擾。不勝其煩的迪恩只好離開法國,前往自己曾經擔任過特使的英國。但是,英國人也沒有放棄這樣一個難得的揶揄他人的機會,幾大賭場都對迪恩的性別開設了賭局,而且賭金逐年增高,最後竟然達到了28萬英鎊(相當於現在的7億5千萬人民幣)。迪恩不得不深居淺出,最終在饑寒交迫中鬱鬱而終。但是,即使死亡也沒有結束他的厄運,賭徒們為了弄清28萬英鎊的歸屬,高薪聘請了一位法醫來解剖了他的屍體,才終結了這場持續了三十多年的鬧劇。
迪恩出生在一個世家貴族,母親更是一位有著古老貴族血統的千金小姐。他天資聰穎,在五歲時就已經能夠獨自讀懂拉丁文著作。但是,由於體弱多病,身材比較矮小,他那精力充沛、古靈精怪的媽媽自幼把他當作女孩來教養。直到八歲,他還穿著女孩子的衣服。而由於他面容俊俏,身材嬌小,女孩子的衣服穿在他的身上毫無違和感,反而讓身邊的人們更加的喜愛他。而他對此也甘之若飴,成年以後還利用自己這個優勢,為法國建立了不世之功。
在他49歲之前,他經常在公眾場合變換著自己的著裝和性別。有時是身著龍騎士制服的皇家騎士,有時則是身著豔服,成為歐洲各大宮廷舞會中豔壓群芳的交際花,引來無數王公貴族的青睞。他這樣做,既是為了方便他工作的開展——他成年後受法王路易十五的委託,成了一位間諜,也是因為他本身就有著身著女裝的癖好。身著女裝的他,無論是言談舉止都和那些貴族小姐、夫人別無二致,即使那些知道他真實性別的人,看到他也不會感覺到絲毫的彆扭。甚至,開始懷疑他真正的性別起來。
終於,在他四十多歲時,從他的家鄉勃艮第開始傳出謠言,說他本是女兒身。而他不但不予以反駁,反而在謠言上添油加醋:「我本是女兒身,只因當初父親債臺高築,為了讓我能夠繼承母親家族的財產,才對外面撒謊,說我是男孩。」結果他此言一出,好幾位共事多年的同事,立即向他提出求婚。就此,謠言一發不可收拾,迅速地在歐洲的交際場上攪起了軒然大波。人們沸沸揚揚的議論起了他的性別,結果在謠言和事實的對戰中,謠言漸漸的佔據了優勢。當初以為美夢成真的迪恩,才知道自己就此陷入了一場再也無法醒來的噩夢。
儘管出身高貴,甚至能夠得到當時最強大的帝國的皇帝前來為他背書,但是,他依然避免不了人們對他的冷嘲熱諷。這種冷嘲熱諷,出自於人類本能中就具有的對異類的歧視,出自於多數人對少數人在安全感上的心理優勢。在他死後不久,以他的綽號命名的「哀鴻現象」,便被列入心理變態的行列,後來心理學家們又給他的這種嗜好起了一個更加專業的名稱——異裝癖!直到近年,在美國精神醫學學會的倡議下,才把異裝癖從心理變態的條目中移除。但是,對於異裝癖的歧視,恐怕還會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裡,在人類的社會中持續下去。
異裝癖者並不渴望改變自己的性別,也沒有同性戀的傾向,他們只是喜歡穿戴異性的服裝。除了少數像迪恩這樣具備傳奇經歷和非凡勇氣的人,敢於承認自己這一嗜好之外,大部分異裝癖者只會在一個人獨處時,才會穿上異性的服裝。而一旦他們特殊的嗜好被他人探知,基本上都會承受巨大的社會壓力,除了普通人的冷嘲熱諷和異樣眼光,他們的家人往往也會對他們進行嚴加指責。基本上所有的異裝癖患者,在自己的嗜好被配偶知道後,都會引起一番家庭風波,甚至是導致家庭的破裂。而那些在青春期就表現出異裝癖的孩子,更是容易被自己的父母視為恥辱,而予以長時間的斥責和生硬的糾正。就如瑪麗皇后對迪恩的描述一樣,他們就像是被排擠在雁群之外的孤雁,孤單而又倔強。
儘管對於異裝癖形成的原因,精神心理學界莫衷一是。但是從哀鴻騎士的成長曆程來看,童年的生活環境,對於異裝癖的形成,應該有著不可否認的影響。
世界因為你我的不盡相同,所以才展現出絢爛的光彩。只要一個人的習慣沒有傷害他人,沒有毀壞社會秩序,也沒有嚴重的傷害自己,那麼我們每個人就應該用一種平和的眼光去看待,用一種慈悲、憐憫的心情去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