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日益嚴峻的老齡化和公墓用地資源緊張的矛盾,以及傳統殯葬方式、祭掃形式帶來的環境壓力,我國開始大力推廣生態安葬。
2016年,民政部等九部委發布《關於推行節地生態安葬的指導意見》,提出積極推行不佔或少佔土地的生態化骨灰安葬方式。要求城鎮公益性公墓提供樹葬、撒散、骨灰存放、小型墓等多樣化節地生態安葬方式。
在政府大力推廣和財政補貼下,節地生態葬數量逐步攀升。與此同時,人民群眾也開始對生態葬的供給和品質提出更高要求。
但是在中國,傳統公墓給人們的第一印象往往是恐怖陰森的,除了清明節等祭祀節日,鮮少有人主動前往。這就導致了一旦有公墓經營,周邊區域地價普遍較低、經濟活動低迷的尷尬局面。而對於公墓經營企業來說,難以宣傳不好獲客,行業「天花板」低。如何破局,這是令整個行業頭疼不已的問題。
殯葬行業專家、泰康健投高級副總裁兼首席紀念園執行官陳平很快就發現了根本性的原因:國內墓園缺少讓人駐足的內容。於是他決定,要做點不一樣的事情,改變這個行業的面貌。
顛覆,從泰康收購的第一個陵園廣東惠州羅浮淨土人文紀念園開始。園區裡有一處始建於南北朝時期的千年寺院,泰康歷經2年擴建、打造,通過各種途徑挖掘歷史沿革,為羅浮淨土賦予更多的歷史文化內涵。緊接著,中國首家生命學院、主題5D影院、嶺南生命文化博物館也先後推出。至此,羅浮淨土的文化旅遊連點成線,脈絡形成。羅浮淨土推出後,廣受群眾好評。
有了羅浮淨土的成功,「旅遊+紀念園」的模式就更加堅定了,這一模式被更高效地應用在了北京、湖北等地的項目中。可以說,泰康創新性的商業模式,為解決老舊傳統公墓鄰避效應、帶動周邊經濟帶來了轉機。
在公墓1.0時代向2.0版本進階之時,「把公墓變公園」的理念逐漸在殯葬業中廣泛實踐,大部分陵園都開始往園林化、藝術化的方向發展,以泰康模式模式打造的生態墓園,不僅有效破解了行業經營難題,還進一步緩解了用地和環境壓力。
陳平表示,泰康的生態墓園模式恰好可以契合這一行業發展趨勢,助力我國殯葬業改革,實現政府、企業、群眾多方共贏。他總結說,這種模式就是以地域文化特色為核心,通過巧妙的規劃設計,將原有墓區進行美化遮蔽,使旅遊景觀帶和墓地在區域上近在咫尺卻又在空間上巧妙分隔,輔以文化教育互動場所,打造旅遊文化產業,助力當地經濟增長。
不過長遠來看,殯葬改革的關鍵還是要從根本上改變人們的理念。陳平認為,這涉及到文化認知問題,要把殯葬和生命文化相結合,做好死亡教育,引導人們從更新的角度來看待人的生與死。
(責任編輯:梓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