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一起學習了本章知識點,點擊下方藍字即可查看!
招教心理學筆試備考:章節知識小結!
今天一起來看心理發展及個別差異之心理發展概述:
由於初中生身體器官的發育和激變,生理機能逐步向成熟過渡,以及由小學升入初中後,新的學校環境、新的人際關係、新的學習內容和要求,促使他們心理的各個方面也發生重大的變化。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初中學生感知能力和觀察能力明顯提高,有意注意進一步發展,遠比小學生能夠自覺地、獨立而專一地完成觀察或其他學習活動。
(2)初中學生記憶力的發展是人生記憶「高峰」的前奏,如果教育有方,其記憶力會獲得較大的發展。
(3)初中學生思維發展的特點是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邏輯思維過渡,前者仍起重要作用,而後者則逐步佔主要地位,處在一個質變時期,這對初中學生心理的發展產生廣泛而深刻的影響。
(4)初中階段的學生,隨著知識的增長、能力的提高、興趣的擴大和言語的發展,他們的想像力也加速發展,而且想像中的創造性成分逐步增加。
(5)初中學生的情緒活動表現很強烈,他們易于振奮、激動,表現出熱情,容易動怒、慪氣、爭吵,甚至打架,他們已不再像兒童時期那樣易於破涕為笑了,能較長久地處於同一種心境之中。
(一)心理發展的概念
心理發展就是指個體從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個生命進程中所發生的一系列心理變化。
個體在模式化的發展變化中包含著三個關鍵的發展過程——身體的,主要指生理發展過程、認知發展過程、人格和社會性發展過程。發展的每一步都包含著生理過程、認知過程、人格和社會性發展過程三者複雜的相互作用。
(二)人生全程發展
在人的一生中,個體心理的發展既是一個連續的過程,也可以分為不同的階段。個體發展到一定的年齡階段,應該表現出與個體年齡相符合的行為特徵,這種社會期待的行為標準,稱為發展任務。心理學家將個體的心理發展劃分為八個階段:乳兒期(0~1歲)、嬰兒期(1~3歲)、幼兒期或學齡前期(3~6、7歲)、童年期或學齡初期(6、7~11、12歲)、少年期或學齡中期(11、12~14、15歲)、青年期(14、15~25歲)、成年期(25~65歲)、老年期(65歲以後)。
目前關於心理發展的理論越來越傾向於強調人生全程發展。人生全程發展的主要觀點包括:
(1)個體心理發展是整個生命歷程中持續不斷的變化過程,這個過程由若干發展階段構成;
(2)發展是多維度、多側面、多層次的;
(3)個體發展由多種因素決定,且存在極大的可塑性。
(一)連續性與階段性
在心理發展過程中,當某些代表新特徵的量累積到一定程度時,就會取代舊特徵而處於主導地位,表現為階段性的間斷現象。但後一階段的發展總是在前一階段的基礎上發生的,而且又萌發著下一階段的新特徵,表現出心理發展的連續性。
(二)定向性與順序性
在正常條件下,心理的發展總是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先後順序。儘管發展的速度有個別差異,會加速或延緩,但發展是不可逆的,也不可逾越的。比如兒童體內各大系統成熟的順序是:神經系統、運動系統、生殖系統;大腦各區成熟的順序是:枕葉、顳葉、頂葉、額葉;腦細胞發育的順序是:軸突、樹突、軸突的髓鞘化。這都說明心理發展具有方向性和順序性。
(三)不平衡性
心理的發展可以因進行的速度、到達的時間和最終達到的高度而表現出多樣化的發展模式。一方面表現出個體不同系統在發展的速度、發展的起止時間與到達成熟時期的不同進程,例如生理的發展,大腦與頭部在6、7歲以前獲得快速的發展,生殖系統在11、12歲至17、18歲獲得快速的發展,這就是不平衡性的體現;另一方面也表現出同一機能特性在發展的不同時期有不同的發展速率,例如身體發展在幼兒期出現第一個加速發展期,然後是兒童期的平穩發展,到了青春發育期又出現了第二個加速期,然後再是平穩地發展,到了老年期開始出現下降趨勢,這也是不平衡的體現。
(四)差異性
任何一個正常學生的心理發展總要經歷一些共同的基本階段,但發展的速度、最終達到的水平,以及發展的優勢領域等方面往往又千差萬別。學生心理發展的個別差異是教師要面對的一個重要問題,只有了解學生的個體差異,才能通過因材施教滿足具有不同智力結構和學習風格的學生的不同需求,促使每個學生得到全面的和個性的發展。
(一)童年期
童年期又稱學齡初期,是個體一生發展的基礎時期,也是生長發育最旺盛、變化最快、可塑性最強、接受教育最佳的時期。學習開始成為兒童的主導活動,通過識字、閱讀和寫作,小學生的口頭言語逐步過渡到書面言語。四年級(10~11歲)兒童的思維開始從具體形象思維為主過渡到抽象邏輯思維為主,但其抽象邏輯思維仍需以具體形象為支柱。兒童的自我意識增強,對自我有了一定評價。道德概念也已從直觀具體的、比較膚淺的認識逐步過渡到比較抽象的、本質的認識,並開始從動機與效果的統一來評價道德行為。小學生與父母在總體上仍保持著親密關係,小學低年級學生對教師絕對崇拜和服從,高年級學生的獨立性和評價能力不斷增長,開始對老師做出評價。
(二)少年期
少年期又稱學齡中期,大致相當於初中階段,是個體從童年期向青年期過渡的時期,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點。在這一時期,學生處於生理髮育的第二個高峰期。整個少年期充滿獨立性和依賴性、自覺性和幼稚性錯綜的矛盾。這一時期也被稱為「心理斷乳期」或「危險期」。在這一時期,抽象思維已佔主導地位,並出現反省思維,但抽象思維在一定程度上仍要以具體形象為支柱。思維的獨立性和批判性也有所發展,但仍帶有不少片面性和主觀性。初中生心理活動的隨意性顯著增長,可長時間集中精力學習,能隨意調節自己的行動。他們也開始關心自己和別人的內心世界,同齡人間的交往和認同大大增強,社會高級情感迅速發展。初中生的道德行為更加自覺,能通過具體的事實概括出一般倫理性原則,並以此來指導自己的行動,但因自我控制力不強,常出現前後矛盾的行為。進入少年期,學生個性結構的主要變化在於自我意識有了質的飛躍。這個時期突出地表現為一種強烈的獨立傾向,他們極力想爭得在社會生活中獨立自主的地位。青少年男女身體的迅速發育與成熟所引起的自我感覺及社會對他們的評價,使他們感到自己是個大人了,與兒時的「我」不同了,產生了「成人感」,並努力以「成人式」的義務感與責任心去學習知識技能,去與別人交往,因而出現了前所未有的獨立性。但他們對自己往往估計過高,事事想自己做主,把自己的見解看成是評價客觀事物的標準,對周圍成人的話都不輕易相信。身體狀態的劇變、內心世界的發現、自我意識的覺醒、獨立精神的加強是少年期表現出的總體性的階段特徵。
(三)青年期
青年初期又稱學齡晚期,相當於高中時期,是個體在生理上、心理上和社會性上向成人接近的時期。
這一時期的青年,智力接近成熟,抽象邏輯思維由「經驗型」向「理論型」轉化,開始出現辯證思維,與人生觀相聯繫的情感佔主要地位,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有了深刻的發展。他們不僅能比較客觀地看待自我,而且能明確地表達自我,敏感地防衛自我並珍重自我,形成了理智的自我意識。然而,理想自我與現實自我仍面臨分裂的危機,自我肯定與自我否定常發生衝突。他們對未來充滿理想,意志的堅強性與行動的自覺性有了較大發展,但有時也會出現與生活相脫節的幻想。經過青年初期自我的覺醒以及對自我的重新認知之後,進入成年初期的青年開始擺脫那種膚淺的、表面的對外界及對自我的認識,從而促進了自我意識的形成。
(一)遺傳
遺傳素質在個體心理發展中的作用是不可忽視的,它是個體心理發展的生物前提和物質基礎,沒有這一前提條件就談不上心理的發生與發展。
(二)環境
環境對個體的心理發展有著十分巨大的影響。人所處的環境和一般動物有著本質的區別,離開了社會環境與社會實踐,人的心理就不可能向人的方向發展。
(三)教育
教育制約著學生心理發展的過程、方向、趨勢、速度和程度。因此,教育在兒童心理發展上比一般的環境影響起著更為主要的作用。但是,這種作用只有當教育工作符合兒童心理發展的規律時才能發生。
(四)主觀能動性
個體的主觀能動性,是指人的主觀意識和活動對於客觀世界的積極作用,包括能動地認識客觀世界和能動地改造客觀世界,並統一於人們的社會實踐活動中。個體的主觀能動性是個體心理發展的內在動力。
(一)教育必須以一定的心理發展特點為依據
1.結合學生的心理發展特點,注意學生心理發展的個體差異
我們的教育要結合學生的心理發展特點進行,不能脫離學生的發展實際。另外,雖然學生在心理發展上有共同的特點,但學生與學生之間也存在著諸如認知、個性等方面的差異。因此,教師在教育中除了以心理發展的共性為依據外,還要考慮學生的個體差異,因材施教。
2.注意學生的學習準備狀態
學習準備,又可稱為學習的「準備狀態」或學習的「準備性」,指的是學習者在從事新的學習時,其身心發展水平對新的學習的適合性,即學生在學習新知識時,那些促進或妨礙學習的個人生理、心理發展的水平和特點。
學習準備不僅會影響新學習的成功,而且也會影響學習的效率。如果學習滯後於心理準備,就會白白浪費許多學習的機會;相反,如果學習大大超前於學習準備,就會拔苗助長,不僅難以掌握正在學習的知識技能,而且會產生不愉快的經驗,使其害怕和逃避學習。同時,學習也會促進學生的心理發展,新的發展又為進一步的新學習做好準備。
為此,要遵循學習的準備性原則,根據學生原有的準備狀態進行新的教學。(1)應了解學生學習準備的具體程度;
(2)根據實際情況選擇教學內容和方法,讓學校也適應學生具體實際水平,不應只強調學生要適應學校。
3.抓住關鍵期
奧地利生態學家勞倫茲在發現幼禽的印刻現象時提出「關鍵期」的概念。已有研究指出,2歲是口頭言語發展的關鍵期;2~3歲是計數能力(口頭數數、按物點數、按數點物、說出總數)發展的關鍵期;2.5~3.5歲是教育孩子遵守行為規範的關鍵期;3歲左右是培養兒童獨立生活能力的關鍵期;4歲是形狀知覺形成的關鍵期;4~5歲是學習書面語言的關鍵期。當然,關鍵期也並非是絕對的,錯過關鍵期之後,經過補償性學習仍有可能得到發展,只是難度要大些。所以,抓住關鍵期的有利時機,進行及時、適當的教育,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教育對心理發展起主導作用
有研究者指出,教育對發展具有主導作用,具體表現在:
(1)學生心理的發展依賴於教育提出的要求和方向;
(2)教育能夠促進學生的心理發展;
(3)教育可以加速或延緩學生心理發展的進程;
(4)教育能夠使心理發展的可能性轉化為現實性。
後臺關鍵詞回覆:
■回復【筆試】免費領取筆試備考資料
■回復【面試】免費領取面試備考資料
■回復【幼兒】免費領取幼兒備考資料
■回復【小學】免費領取小學備考資料
■回復【初中】免費領取中學備考資料
■回復【寫作】免費領取寫作備考資料
■回復【教學設計】免費領取教學設計備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