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過大學語文課的,都會對一個場景頗為熟悉——偌大的階梯教室中坐滿了學生,有的玩手機,有的竊竊私語,向前望去,「遙遠」的講臺上有個單薄的身影,無論是講《詩經》、還是談魯迅,好像總是讓人「聽不太清」。
雖然自恢復高考後,大學語文課即被重新提上日程,但近四十年的發展過程中,大學語文課經常會淹沒在其他更「有用」的課程之中。到如今,大學語文課依然處於邊緣地帶。
是「大學語文」,還是「高四語文」?大班教學意味著師生互動較少、課堂紀律較差,老師只能選擇簡單地灌輸知識。這樣的課堂難以形成浸入式的教學體驗,無法將學生帶入所講內容所蘊含的文學與文化中,不僅不能提升學生們的學習和參與興趣,更無法使他們對母語文化有超出知識層面的理解與體會。
審美教育是大學語文課程的重要目標之一。但目前的大學課堂,難以營造飽含美好情感的氛圍,而信息碎片化的網絡時代,學生們的審美感知力和鑑賞力日漸鈍化。長此以往,大學語文的課堂越來越知識化,慢慢會成為所謂的「高四語文」。
早在2004年全國大學語文年會中就提出,大學語文的素質教育具體落實在人文素質教育層面,即貫徹人文精神、培養人文態度、貫穿人文內涵。然而,大學語文教材選編的內容大都是古今中外的佳作,情感真摯、主題積極向上,但內容能否有效傳遞卻受限於師資、教學方式和授課模式。
大班教學中的學生大多來自不同專業,有著不同的生活經歷和學科背景,而階梯教室中的教學根本無法做到因材施教。那麼,在此環境下,要求大學語文的教師僅通過對經典作品的闡釋,很難實現帶領不同背景的學生體會人文內涵、培養較高的審美能力和價值取向的目標。
「語文」,為什麼在大學被遺忘大學語文教師面對最多的問題,大概就是非漢語言文學專業,尤其是理工科專業同學們的那個困惑——我們為什麼要學語文。就像提起「高考該不該取消英語」時,備受高考折磨的學生們都會一邊倒支持取消一樣,談起大學語文,他們也想純感性地「掙扎」一番。之所以說大學生對大學語文是一種「純感性」抵制,是因為在無關語文教育的地方,卻總能看到他們對語文的熱情。從前幾年的《漢字英雄》《中國漢字聽寫大會》,到今年初的《中國詩詞大會》《朗讀者》《見字如面》,年輕觀眾對漢語和中國文學文化的熱情可謂年年高漲,這說明他們對於母語教育是有需求的。為何他們愛看《中國詩詞大會》卻不愛上大學語文課,其中的裂隙值得我們深思。
對於大學語文,任務觀瀰漫在很多高校之中——既然政府部門一再強調大學語文的重要性,那就將其設置成必修課,但這門課的教學目的是什麼、應該如何定位、適合什麼樣的授課方式等問題,均未仔細研究探討過。大學語文課程陷入了這樣的尷尬處境——戰略上強勢,現實中弱勢。一方面是學校高度重視的必修課,另一方面卻是教學過程極易被忽視的公共課;一方面是全校學生必須修夠的學分,另一方面卻是「簡單好糊弄」的學分。說到底,將這門課設置成大型公共課,就是因為這種方式最節省師資、物資。
而就算有心提高大學生母語教育的高校,也被課程體制、師資力量困住,難以施展拳腳。雖然錢理群、陳平原等著名中文系教授均走上過大學語文講臺,但目前的實際情況是,很多學校缺乏專門老師,漢語言文學專業教師數量有限,無法為全校非中文系學生開展小班教學,而大班教學的公共課由於缺乏師生互動、教學方法單一,反過來又導致很多優秀老師不願承擔此任務。因此大學語文課程成了剛入職年輕教師的過渡期選擇和大學行政人員的教學兼職,投入的精力大打折扣。
而大學裡的英語教學,課時量就遠超大學語文,而幾乎所有高校都採用小班教學。究其原因,歸根到底是學校整體課程設置的不平衡。高校更多重視專業教學,注重培養學生的專業知識與技能,學生為增強自身的就業競爭力、適應社會需要也將學習重點放在專業領域。同時,因專業課教學可以和教師的科研方向較好結合,也很受教師重視。
就算和其他公共課相比,大學語文也屬於弱勢學科。一般來說,政治學科通常要上三到四學期,英語課程也要上滿四學期,並且課時量遠超大學語文。哪怕是體育課,近年也有逐漸提高課時、學分的趨勢。唯獨大學語文,這門每周只有兩課時的課程,通常只安排在本科一年級第一學期。可以說,它被遺忘在高校課程設置的角落。
「大學語文」期待逆勢突圍逆勢突圍,是解決大學語文課程難題的必然出路。筆者認為,調整高校課程設置,繼續提高對大學語文課程的重視,加強課程的師資力量建設是逆勢突圍的基礎。不僅從戰略上也從現實實踐中關注大學語文課堂,不僅從硬體設施也從教學理念、課程價值方面保證大學語文課程的科學化教學,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大學語文課程的「階梯教室之痛」。
而在既有環境下,尋求內容設置和教學方法的多元化是大學語文突圍的一個角度。如2013年中國人民大學將本科生培養方案中的「大學漢語」課程由全校共同必修課程調整為學生自主選修課程,頒布之初雖引發爭議,然而細究會發現,原來2學分的大學語文擴增為10學分的人文素養課,包括原著經典閱讀、公共藝術教育等多門課程,學生可根據興趣和水平選擇課程。南開大學從2008年起,每年招收「語文高等教育」博士生,加強對大學母語教育的理論探索。
詩人葉芝說,教育不是注滿一桶水,而是點燃一把火。不管在階梯教室,還是圍爐而坐,大學語文課的真正價值,應是挖掘學生內心的那把人文之火。
(作者:趙潔 系南開大學文學院博士生)
(原題為:《「大學語文」之痛》)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