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略上強勢,現實中弱勢:「大學語文」課為何在高校遇冷

2020-12-25 澎湃新聞
【編者按】

在教育部一再重申要重視「大學語文」課之後,國內許多高校紛紛開始了行動。但無論是將其設立為除中文系以外本科生的必修課,還是一些大學老師將其作為教育科研的大課題,不可否認,在如今的大學課堂裡,「大學語文」課依然處於邊緣地帶。透視這門課程所面臨的尷尬,其實是為實現其所承載的教育理念和教育使命。

上過大學語文課的,都會對一個場景頗為熟悉——偌大的階梯教室中坐滿了學生,有的玩手機,有的竊竊私語,向前望去,「遙遠」的講臺上有個單薄的身影,無論是講《詩經》、還是談魯迅,好像總是讓人「聽不太清」。

雖然自恢復高考後,大學語文課即被重新提上日程,但近四十年的發展過程中,大學語文課經常會淹沒在其他更「有用」的課程之中。到如今,大學語文課依然處於邊緣地帶。

是「大學語文」,還是「高四語文」?

大班教學意味著師生互動較少、課堂紀律較差,老師只能選擇簡單地灌輸知識。這樣的課堂難以形成浸入式的教學體驗,無法將學生帶入所講內容所蘊含的文學與文化中,不僅不能提升學生們的學習和參與興趣,更無法使他們對母語文化有超出知識層面的理解與體會。

審美教育是大學語文課程的重要目標之一。但目前的大學課堂,難以營造飽含美好情感的氛圍,而信息碎片化的網絡時代,學生們的審美感知力和鑑賞力日漸鈍化。長此以往,大學語文的課堂越來越知識化,慢慢會成為所謂的「高四語文」。

早在2004年全國大學語文年會中就提出,大學語文的素質教育具體落實在人文素質教育層面,即貫徹人文精神、培養人文態度、貫穿人文內涵。然而,大學語文教材選編的內容大都是古今中外的佳作,情感真摯、主題積極向上,但內容能否有效傳遞卻受限於師資、教學方式和授課模式。

大班教學中的學生大多來自不同專業,有著不同的生活經歷和學科背景,而階梯教室中的教學根本無法做到因材施教。那麼,在此環境下,要求大學語文的教師僅通過對經典作品的闡釋,很難實現帶領不同背景的學生體會人文內涵、培養較高的審美能力和價值取向的目標。

「語文」,為什麼在大學被遺忘

大學語文教師面對最多的問題,大概就是非漢語言文學專業,尤其是理工科專業同學們的那個困惑——我們為什麼要學語文。就像提起「高考該不該取消英語」時,備受高考折磨的學生們都會一邊倒支持取消一樣,談起大學語文,他們也想純感性地「掙扎」一番。之所以說大學生對大學語文是一種「純感性」抵制,是因為在無關語文教育的地方,卻總能看到他們對語文的熱情。從前幾年的《漢字英雄》《中國漢字聽寫大會》,到今年初的《中國詩詞大會》《朗讀者》《見字如面》,年輕觀眾對漢語和中國文學文化的熱情可謂年年高漲,這說明他們對於母語教育是有需求的。為何他們愛看《中國詩詞大會》卻不愛上大學語文課,其中的裂隙值得我們深思。

對於大學語文,任務觀瀰漫在很多高校之中——既然政府部門一再強調大學語文的重要性,那就將其設置成必修課,但這門課的教學目的是什麼、應該如何定位、適合什麼樣的授課方式等問題,均未仔細研究探討過。大學語文課程陷入了這樣的尷尬處境——戰略上強勢,現實中弱勢。一方面是學校高度重視的必修課,另一方面卻是教學過程極易被忽視的公共課;一方面是全校學生必須修夠的學分,另一方面卻是「簡單好糊弄」的學分。說到底,將這門課設置成大型公共課,就是因為這種方式最節省師資、物資。

而就算有心提高大學生母語教育的高校,也被課程體制、師資力量困住,難以施展拳腳。雖然錢理群、陳平原等著名中文系教授均走上過大學語文講臺,但目前的實際情況是,很多學校缺乏專門老師,漢語言文學專業教師數量有限,無法為全校非中文系學生開展小班教學,而大班教學的公共課由於缺乏師生互動、教學方法單一,反過來又導致很多優秀老師不願承擔此任務。因此大學語文課程成了剛入職年輕教師的過渡期選擇和大學行政人員的教學兼職,投入的精力大打折扣。

而大學裡的英語教學,課時量就遠超大學語文,而幾乎所有高校都採用小班教學。究其原因,歸根到底是學校整體課程設置的不平衡。高校更多重視專業教學,注重培養學生的專業知識與技能,學生為增強自身的就業競爭力、適應社會需要也將學習重點放在專業領域。同時,因專業課教學可以和教師的科研方向較好結合,也很受教師重視。

就算和其他公共課相比,大學語文也屬於弱勢學科。一般來說,政治學科通常要上三到四學期,英語課程也要上滿四學期,並且課時量遠超大學語文。哪怕是體育課,近年也有逐漸提高課時、學分的趨勢。唯獨大學語文,這門每周只有兩課時的課程,通常只安排在本科一年級第一學期。可以說,它被遺忘在高校課程設置的角落。

「大學語文」期待逆勢突圍

逆勢突圍,是解決大學語文課程難題的必然出路。筆者認為,調整高校課程設置,繼續提高對大學語文課程的重視,加強課程的師資力量建設是逆勢突圍的基礎。不僅從戰略上也從現實實踐中關注大學語文課堂,不僅從硬體設施也從教學理念、課程價值方面保證大學語文課程的科學化教學,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大學語文課程的「階梯教室之痛」。

而在既有環境下,尋求內容設置和教學方法的多元化是大學語文突圍的一個角度。如2013年中國人民大學將本科生培養方案中的「大學漢語」課程由全校共同必修課程調整為學生自主選修課程,頒布之初雖引發爭議,然而細究會發現,原來2學分的大學語文擴增為10學分的人文素養課,包括原著經典閱讀、公共藝術教育等多門課程,學生可根據興趣和水平選擇課程。南開大學從2008年起,每年招收「語文高等教育」博士生,加強對大學母語教育的理論探索。

詩人葉芝說,教育不是注滿一桶水,而是點燃一把火。不管在階梯教室,還是圍爐而坐,大學語文課的真正價值,應是挖掘學生內心的那把人文之火。

(作者:趙潔 系南開大學文學院博士生)

(原題為:《「大學語文」之痛》)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985高校招生遇冷,錄取分低還招不滿人,清華也躺槍,這是為何
    985高校招生遇冷,錄取分低還招不滿人,清華也躺槍,這是為何最近幾天,網上鋪天蓋地都是關於名校招生遇冷的新聞,這其中很多都是重本大學,比如說華中科技大學、四川大學、吉林大學、青島大學、重慶大學、中山大學等,就連清華大學也是有躺槍
  • 西政兩學院重開大學語文必須課 外語學院要上兩年
    關注:西政兩學院重開《大學語文》 外語學院要上兩年  國慶長假後,西政外語學院和馬克思主義學院2014級新生開始修讀《大學語文》課程。  據了解,《大學語文》為通識限定選修課,也就是必修課,外語學院新生修讀此課程的總學分為8分,課程將會以每周2個學時的方式分4個學期完成。
  • 多所高校發補招通知,強基計劃遇冷了?
    、北京理工大學、南京大學、蘭州大學等名校發布通知,在今年高考錄取的2020級本科新生中補招強基計劃學生。查詢發現,除去部分高校或因招滿而未有補錄通知外,已查詢到的至少有四所高校有明確的補錄流程。即便如此,諸多高校在自己的強基計劃招生章程中仍明確規定:強基計劃中只能報考一所學校。這也就意味著,考生一旦報考了更高層次學校的強基計劃失利,就無法被更低層次的院校錄取,落榜了就落榜了!
  • 不報補習班如何能夠把弱勢學科變強勢
    必須說明的一點是:我不是很明白題主為何會反對去外面的機構或者找個人補習,你在意的是「錢」的問題還是「時間」的問題,又或者是在意「質量」問題呢?因此讓孩子相信他能夠把弱勢科目學好這點是非常重要的!特別提醒:這種情況不是只有到了高年級才會發生,實際上任何階段都是有可能發生的,當自己孩子在某科學習上長時間成績沒有起色的時候,尤其是還為之努力過卻仍舊沒有起色的時候,就千萬要注意了。
  • 弱勢985大學和強勢211大學,如何選擇?有的人選擇很現實
    985大學和211大學雖然已經是上個世紀的時代產物,但對我國大學的發展卻產生了深遠影響。有的人說,985大學和211大學已經過時了,現在都提「雙一流」了,那麼,985大學和211大學真的過時了嗎?
  • 強基計劃「遇冷」,多所985高校缺額超50人,這是為什麼?
    在這份通知裡面就已經取消高校的自主招生考試,取而代之的是強基計劃。強基計劃主要是依據兩部分的成績,第一是學生的高考成績,第二次學生參加高校組織高考的成績。這樣就能夠彌補自主招生的缺陷,讓特殊類招生變得更加公正透明。強基計劃主要是基礎類的專業進行招生,比如說物理、化學、數學等,主要是為國家培養基礎性的研究人才。
  • 上了大學,語文怎麼學,語文課什麼樣?
    一些理科學霸,雖然語文成績不低,卻不喜歡語文學科,以為到了大學,就不用上語文課了。但是語文的重要性,卻使得這不太可能。在好多大學裡,這樣的課程雖然不被看的很重要,卻一直保留著。文科的某些專業不用說,即使理科,也是要繼續開設語文課的。
  • 江西不少高校語文課時僅為英語課的十分之一
    日前,中國人民大學將《大學漢語》課程從必修課調整為選修課,引來大範圍爭議並不難理解。  11月15日,記者調查了解到,我省大部分高校大學語文課仍為必修課,但大多只上一個學期,且課時、學分遠不及英語課。有專家認為,當前的大學語文教育存在定位不清、課堂「上座率」不高等問題,今後轉變為人文素養課是一個趨勢。
  • 調查顯示大學學生拼命學英語 語文教育處低谷
    抽查的對象為中國人民大學「大學漢語」課的部分學生作業,內容是「給導師的自薦信」,74份作業中有49份存在行文格式問題,64份「行文語氣與自薦信要求不符」,所有作業無一例外都存在搭配不當、虛詞誤用等語法錯誤。
  • 多省師範生招生「遇冷」,教師招聘卻火熱,為何出現冰火兩重天?
    坐在辦公室裡和同事聊天,同事說你有沒有發現一個「怪象」,今年一些省份公費師範生招生「遇冷」,可現實中考「招教」和「特崗」教師的畢業生非常多,甚至出現100多人競爭一個教師崗位,為何會這樣呢?,不得不進行徵集志願補錄,更令人想不到的是有些省份進行第二次徵集志願,比如河南公費師範生招生有9所院校缺額664人,徵集志願後河南大學、河南師範大學依然缺額,又進行第二次徵集志願。
  • 復旦大學和中科大都沒招滿,強基計劃遇冷?原因…
    國內各大學已陸續開學。原先一直很受關注的強基計劃,這兩天爆出一則讓人意外的新聞,復旦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西安交通大學、北京理工大學、南京大學、蘭州大學等國內重點高校,計劃在今年本科新生中,補招強基計劃學生。中科大、復旦都要補招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計劃通過強基計劃招生210人,在前兩天公布了46人的強基計劃補招專業名單。
  • 福建這所985高校,兩次補錄未招滿,為何名校招考會「遇冷」?
    省內有不少知名大學,比如廈門大學、福州大學等。福建省廈門市是著名的旅遊城市,很多人都非常喜歡這個地方,這裡風景優美,人文環境也很不錯,幸福指數很高。這裡我們重點要說的是廈門大學。這所大學的知名度不用多說,是響噹噹的985高校,也是不少學生心中的理想院校。
  • 你弱勢,對方強勢
    你弱勢,對方強勢有一天,有位媽媽去學校接孩子遲到了,一個人販子抓住機會,趁機哄騙她的孩子。如果你本就是弱勢,而強勢的一方反而要你幫忙,那麼說明他一定另有所圖,這時候,請務必收起你的善良!
  • 江西高考投檔線:清華686分,浙大671分,對外遇冷611分
    ,都是有一所211大學支撐,考生想上一所實力較強的大學也是不容易。不像中南大學對河南理科招生「遇冷」,985高校對江西考生招生表現穩定,清北+「華東五校」、「中豎九校」投檔分數與歷年相比相差不大。近年來財經類高校比較火熱,招生分數非常高,尤其「兩財一貿」錄取分數要超眾多985高校,可隨著考生的理智報考,財經類高校不斷出現招生「遇冷」,去年中央財經大學、對外經濟貿易大學、西南財經大學、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在一些省份招生遇冷,分數下降不少,今年也不例外,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在江西理科招生「遇冷」。
  • 這兩所高校招生「遇冷」,錄取分還不到400,撿漏的考生太幸運
    今年有很多考生考上了心儀的大學,也有很多考生和夢想失之交臂,但是這其中也存在著一部分幸運的考生,那是因為撿了個大便宜,剛好碰上大學招生「遇冷」,而且這所學校還是全國重點高校,剛好自己的分數剛剛夠該學校的降分分數線。
  • 貴州省高考投檔線出爐,師範類高校大火?財經類大學遇冷?
    接下來看看魔都上海市的高校投檔線,復旦大學的最低投檔線是689分,僅僅低於清北的分數線,位列華東五校的榜首,上海交通大學的分數也達到了驚人的688分,華東師範大學的錄取分數線也達到了630分,由此可見魔都的吸引力之強。
  • 這所985高校今年意外遇冷,高考只要488分就能上?
    小編每年都會聽到一些出人意外的好消息,譬如說,某某考生只夠本二線,但是志願填的巧,最後被一所一本的大學錄取了等等。每年,很多這種人品開掛的撿漏事件都在上演,今年也不例外。小編今天要給大家分享的是一所讓人吃驚的985高校,今年它的理科本科一批投檔線只比一本線高5分,僅有488分。這個錄取分數已經在甘肅省排到了倒數第8。
  • 全國高校大學語文暨「新文科」建設(2020)高級研討會在青海民族大學召開
    7月29日,全國高校大學語文暨「新文科」建設(2020)高級研討會在青海民族大學弘毅樓學術報告廳召開,來自全國19所高校的專家學者,青海民族大學校長馬維勝、副校長馬成俊以及青海民大文學院教師共80多人參加了會議。本次高級研討會由高等教育出版社、湖南文理學院主辦,青海民族大學承辦。
  • 「強基計劃」遇冷!主因有三!2021屆高考生有意願報考的要抓住機會!
    例如,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原計劃在數學與應用數學、信息與計算科學等9個專業共招收210名「強基生」,但最終這些專業共補招46人,補招比例達21.9%;北京理工大學原計劃招收4個專業150名「強基生」,最終補招67人,補招佔比高達44.6%;西安交通大學、蘭州大學等西部高校情況更是不容樂觀,補招比例分別為33.8%和30.9%。那麼,「強基計劃」元年,真的遇冷了嗎?
  • 高校英語課多過語文課 教授:有合理性(圖)
    同時本報記者從廣東多所高校了解到,大學語文或相關課程顯示在課程表上,但與大學英語相比,不管是課程量還是學分數,都要少得多。  超六成高校語文課課時僅為英語課一成  今年年初,湖北省大學語文研究會公布了對大學語文課程現狀調查結果。在91所高校中,將大學語文列為必修課的不到40%,課時也在逐漸減少,超過八成任課教師對大學語文的前景表示擔憂。  這份調查覆蓋全國20餘省份的高校,有115位一線大學語文教師接受了問卷調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