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力馬札羅的雪:通往雪山的朝聖之路,是生命盡頭的反思與覺醒

2020-12-24 忱讀

1954年,瑞典皇家文學院將當年的諾貝爾文學獎授予55歲的美國作家海明威。當時有美國媒體風趣地報導稱,諾獎需要趕在海明威生前向他表示敬意。

的確,相較於獲此殊榮作家平均65歲左右的年齡,海明威還要算「年輕人」。只不過他的一生充滿傳奇和冒險,就在獲得諾貝爾獎的這一年,還剛剛遭遇了兩次空難。

無論文學創作,還是現實生活中,海明威始終以「硬漢」風格著稱。這個充滿陽剛氣的頭銜背後,是他多次面對死亡又奇蹟生還的真實經歷。《吉力馬札羅的雪》正是一部直面死亡的小說,海明威呈現給讀者一條通往雪山的朝聖之路,路的盡頭,是一場關於人生的反思與覺醒。

海明威

01 現實走向寂滅,理想始獲重生:現實與想像虛實交疊,表現出主人公矛盾衝突的人生

《吉力馬札羅的雪》敘述了男主人公哈裡瀕臨死亡前的思考和對話。他與妻子海倫來到非洲打獵,不慎腿部受傷後感染潰爛,在那個年代這是致命疾病。故事沿著哈裡走向死亡這條主線,在兩人對話中,不斷穿插哈裡的回憶和反思。最終,哈裡完成了對過去種種不堪經歷的懺悔,回歸了初心,在一片夢境中走向死亡。

虛實結合的表現手法是小說的重要特點,哈裡的人生故事,打亂了順序並置於意識中,需要緊跟人物思路,才能讀懂他的一生。

哈裡的生命力像沙漏不斷流失,故事也隨之向前發展。串接起故事的鏈條,是現實中哈裡與海倫的對話。腦海中不斷湧出的意識,是鑲嵌在對話中組成哈裡完整肖像的殘片。

哈裡的回憶裡,有青年時代的奇遇,有隨軍遠徵的歷險,有戰爭中的殺戮與道德,還有與情人間的情慾糾葛。人生的一幕幕毫無聯繫地閃現,他在每段意識裡哀悼說,「關於那些,他一個字都沒有寫」。回到現實,哈裡眼前是妖嬈美貌的妻子、小心侍奉的僕人、美酒和珍饈,但靠著違心欺騙維繫的奢華生活,在生命終結面前,顯得既諷刺又可悲。

富貴安逸的現實生活,無法讓哈裡覺得人間值得,反而是虛幻的回憶和想像更具真實感。他漫無目的地回顧一生,艱難和苦澀的過往,讓他覺得安心。

回憶中,有另一個與眼前迥然相異的哈裡。他出身巴黎下層社會,貧苦街巷滋養他的文學才能,曾經夢想以筆為刀傾訴社會現實,嘲笑富人的愚蠢墮落,卻抵不住物質享樂的誘惑。小說沒有對哈裡做出評價,但讀者分明看到一個矛盾複雜的哈裡。他有過忠誠的愛情,卻在一個個有錢的情人間穿梭,用謊言爬上富貴的階梯。他對弱者有天然的同情心,厭惡戰爭的荒謬和殘忍,又耽於溫軟生活,拋棄寫作社會現實的初心。他渴望去掉「心靈的脂肪」,重拾對生活的感知力,再拿起作家的筆,但淨化心靈的方式,又是一次嬌妻陪伴、僕從侍奉的異國觀光冒險之旅。

死亡逼視生命,也拷問著靈魂。突遭變故、行將就木的災難,讓失陷在金錢中的哈裡,有了冷靜反思的契機。精神上的困境不僅來自死亡威脅,也在來自內心對現實生活的否定。

哈裡的意識流像被錄像機記錄下來,真實、準確、沒有多餘的畫外音。往事浮現散亂無序,也正如一個將死之人的胡思亂想。客觀描述事件,給予讀者最大的感受空間,這也正是海明威「冰山理論」的寫作特點——記錄事實,將透視內心、揣摩內涵的留給讀者。

現實與想像交相迭出,讀者認識了哈裡,感受到他生命流失的痛苦,然而又不僅是痛苦。多年來的奢靡生活,讓他的感悟力悄然鈍化,但在死亡恐懼的衝擊下,哈裡重拾了敏感。他在內心一遍遍質疑、追問自我,為了尋找靈魂救贖的答案。

電影《吉力馬札羅的雪》宣傳畫

02 生命盡頭的反思與覺醒:外聚焦敘述現實,聚焦構架意識,內聚焦彰顯人物內心

法國敘事學家熱奈特在他的著作《敘述話語》(The Narrative Discourse,1972)中,提出「聚焦(focalization)」的概念,用來解釋小說敘事。

「敘事作品中的聚焦分為零聚焦(zero focalization)、內聚焦( internal focalization)和外聚焦(external focalization)三種類型。「零聚焦」由無所不知的敘述者來觀察故事;「內聚焦」通過故事中人物的眼睛來觀察故事;「外聚焦」則是從故事之外來觀察,不透視人物內心。」

「不,」男人說。「我不這麼想。我從來沒有這樣想過。」「任何東西我都不願留下來,」男人說。「我不願意有什麼東西在我身後留下來。」

小說採用「外聚焦」敘述現實中的人物對話,既無內心描寫、也無主觀性的情感刻畫,甚至有時連人物的名字都省略為「男人說」、「女人說」。哈裡要逃離、要背叛的是眼前的現實,「外聚焦」視角加強了讀者對情節和人物的陌生感,配合對話中生硬的措辭,使哈裡與富貴生活、與美貌妻子的距離更加遙遠,相較與內心深處生發出來的虛幻意識則更加近切。

「零聚焦」是小說採用最多的視角,用於構建哈裡的心理活動。「內視角」只偶爾出現,也用於內心描寫。「零聚焦」與「內視角」切換,是小說敘事視角運用的重要特點。每當哈裡追憶起青年理念,心中升騰起悔過自責的情感時,視角突然切換為「內聚焦」,第三人稱轉為第二人稱,讀者好和另一個靈魂出竅的哈裡,一起質問出賣理想的哈裡。

「他出售他舊生活的殘餘,是為了換取安全,也是為了換取安逸」「而當並不十分鐘情的時候,越是看重金錢。」

哈裡回憶起從前的冒險生活,那時他還是仗劍天涯的少年心性,跟隨部隊跋涉從南到北。他用心觀察保加利亞積雪的群山,暗自記下一個個被命運擺布的生命,與伐木工人做朋友,在鄉下人聚會的酒吧喝啤酒。他要把見聞寫進書裡,那是他的夢想與光榮。

在「出售舊日殘餘」與「只看中金錢」之間,「零聚焦」過渡向「內視角」。在此之前,讀者像在觀察一個他者,看到的是哈裡誤入歧途的經歷,但僅止於人物的行為表現。在此之後,讀者或者說哈裡,揭露出表象下的真實,自我批判了靈魂中的貪婪、虛偽。「內視角」使批判更為深刻。

電影《吉力馬札羅的雪》劇照

就這樣死了,在聽不見的悄聲低語中死去了……已經把什麼都毀啦。但是也許不會。」

在廣袤無垠的非洲大草原上,哈裡的靈魂漸漸抽離。他回憶起用力擁抱過的真愛,她們與富有的海倫不同,給不了他僕眾服侍的生活,反而總帶給他傷心和宿醉,但回憶起來卻甜美。他也想起在伊斯坦堡第一次見過戰場和死屍,他太善良或者太軟弱了,回到故鄉,連提都不敢提起那場戰役。

人稱和視角變化下,讀者感到正在死去的是過去的哈裡——沉迷於金錢、享樂,靈魂受到腐蝕;而另一哈裡又從本體中分離出來,甩掉包袱、獲得重生。第二人稱到第三人稱的變化,標誌著哈裡的分裂,抽離出肉體的是純潔和理想,留下腐敗的是墮落與骯髒。

「你能口授這些,但是你無法口授那個城堡護牆廣場 ,那裡賣花人在大街上給他們的花卉染色,顏料淌得路面上到處都是。」

最終,哈裡的思緒回歸,向內追求平靜和安寧。他的思想一遍遍拂過出生的街道,回望屬於他的貧窮卻溫馨的小屋。哈裡想起採過黑莓的森林,鮭魚跳出水面的小溪,他熟悉醉醺醺的老頭兒,舞廳門口賣弄風情的女郎,那是哈裡真實生活過的地方。雖然現實中他身在金錢鋪路的非洲狩獵之旅,但現在他要死了,他渴望回歸。

精神上重生的哈裡,回到生活的出發地。此時,「內聚焦」像哈裡的眼睛,帶著讀者走進激發他寫作欲望的故園,穿過風光旖旎的田園、喧譁熱鬧的人群,直抵哈裡內心的純淨之地。

在頭腦中一一臨摹了生命中最值得珍惜的畫面後,哈裡感到疲倦,同時也感到解脫的輕鬆。他終於不用再被金錢鎖住脖頸,成為有錢人的附庸,在腦海中他已經回到了從前、重獲新生,現在他不再害怕死亡,也不感到疼痛。他有一個夢想——完成這次非洲之行的真正目的,朝拜雪山,濯淨心靈的脂肪。

審視內心的「內聚焦」為困境中的哈裡找到了出口。生死邊緣,他乘坐幻想中的救援飛機,穿破迷霧、直抵雲霄,看見吉力馬札羅的雪峰,龐大、潔白、永恆,那裡是清白靈魂最好的歸宿。此刻,他放下了欲望,也放下了不甘;放下了憎恨,也放下了後悔。淡金色的夕陽下,哈裡不在矛盾割裂,生與死的分界線前,他完成了自我救贖。

非洲草原上的吉力馬札羅山

03 優秀作品中,蘊含著作家的性格與信仰:海明威與哈裡的多種契合,透露出的他人生態度

小說主人公的人生經歷與海明威高度契合,他們的職業都是作家;哈裡生活在巴黎,海明威也在巴黎有長時間的生活經歷,名作《太陽照常升起》就是在巴黎出版;他們都經歷過戰爭,海明威參加了一戰並負傷,這段經歷對他創作小說具有重要作用;在感情糾葛方面,他們都有過幾段的婚姻經歷和多名情人。

小說人物與作者經歷的相似性,讓我們有理由相信,海明威將個人經歷投射到了哈裡身上。通過哈裡的救贖之路,或許我們也可以窺見海明威關於人生、關於死亡的思考。

(1)血與汗的「硬漢」人生

哈裡曾經有過衝勁和熱血,渴望用一支筆改變世界。他加入軍隊,在戰爭中磨練自己。為獲得豐富的生活體驗,來到森林礦山,接觸形形色色的人物,挖掘或悲或喜的故事。青年哈裡除了理想一無所有,他既不膽怯也不怠惰,呼喚著撲面而來的暴風雪。

與外部世界對抗,在疼痛中保持敏銳思考,這也是海明威的一貫風格。戰場是海明威意志力、感知力的試煉場。他一生參加了一戰、二戰、希土戰爭、西班牙內戰。他愛好的運動拳擊、鬥牛、釣魚、打獵,都具有很強的競爭性和對抗性。

對抗成就了海明威「硬漢」作風和寫作風格,他最著名的作品《太陽照常升起》、《喪鐘為誰而鳴》、《老人與海》全都來源於這些經歷。也許正因如此,《吉力馬札羅的雪》中,才會有一個年輕無畏的哈裡,他的妥協和變節是作家眼中哀莫大於心死的悲劇。

海明威

(2)死亡不是結果、是過程

當你解答了生命的一切奧秘,你就渴望死亡,因為它不過是生命的另一個奧秘。生和死是勇敢的兩種最高貴的表現。——紀伯倫

故事伊始,哈裡恐懼生命流逝,禿鷲和鬣狗攪得他心神不寧。「沒有充分活過的人最害怕死亡」,哈裡因此遷怒於妻子。死亡迫使他追憶一生,青年時代單純理想和良知,感染了浮世中虛度年華的哈裡。當恍然夢醒,身邊的一切不再面目可憎。哈裡在死亡的進程中,學會了寬恕與理解。

海明威借哈裡說出關於死亡的奧義。生命本是一張有去無回的單程車票,旅程本身就是富有哲理的風景。站在終點回望來路,最後一程尤其使人明心見性。既然誰都躲不過生命終局,徒勞的挽留倒不如坦誠以對。

(3)對文學創作事業的態度

在哈裡的意識流中,出現關於一戰、達達運動、通貨膨脹、社會普遍的貧窮現象等回憶,這些脫離個人層面對更加宏觀社會現象的思考,與其說是哈裡渴望書寫的內容,不如說是作者對時代和社會的關注。

陀思妥耶夫斯基說,一個思想者頭腦裡最精華、最偉大、最深邃的東西,註定只能帶進墳墓裡。哈裡腦海中「沒有寫」重複了9次之多,這也許正是海明威現實中的焦慮,他必須把天才頭腦中的精彩故事、洞徹人性的敏銳思考流傳下去。

海明威被稱為「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人物,他意識到戰爭、資本主義、共產主義、各種社會思潮,使青年一代感到迷惘、無所適從,甚至漸漸走向虛無。海明威的小說始終聚焦時代問題,準確表達了時代中迷惘的內心,讓讀者從具有現實感的故事中獲得啟發與思考。這是海明威的文學創作理念,也是一個作家的價值追求。

海明威短篇小說選《吉力馬札羅的雪》

04 結語

《吉力馬札羅的雪》發表的18年後,海明威在古巴家裡,用伴隨他多年的雙筒獵槍,結束了自己的生命。有人說,海明威受傷太多,晚年他承受不了病痛所以自殺。也有人說,他的自殺源於家族基因,海明威的父親、妹妹、弟弟都是自殺,因此海明威基因中包含著自殺傾向。

無論以上哪種說法最終扣動了扳機,但多年來面對危險,對死亡有著深刻理解的海明威,至少在他生前應該充分思考過死亡。正如他所說的「我學會了正視死亡。死自有一種美,一種安靜,一種不會使我懼怕的變形。」海明威沒有留下遺書,但他應該已經在腦海中承認過一生的過錯,懷念過年輕冒險的時光,追憶過青春作伴的姑娘,輕撫過他留給世人的不朽著作。

海明威像

相關焦點

  • 電影《朝聖之路》:一部探討生命意義的厚重之作
    選擇的朝聖之行程是個人私慾的一種反映,同時也為自我提供了一個思考的空間。每個人的生命,其實都是一場朝聖。母親生命的終了也是一種朝聖的結束。而丹尼爾帶著自己兒子的骨灰的朝聖也是對生命的一種思考。湯姆許多年來一直與兒子的關係不好,直到兒子的離世,他才意識到生命中有兒子的陪伴是一件多麼美好的事情。
  • 阿尼瑪卿雪山的朝聖之路
    藏族人民稱阿尼瑪卿為「博卡瓦間貢」,即開天闢地九大造化神之一,在藏族人民信仰的二十一座神雪山中,排行第四,被稱為斯巴僑貝拉格,專掌安多地區的山河浮沉和滄桑之變,是藏族的救護者。為了心中對雪山的嚮往,也為了去看看藏族人民心中的聖山,出發去青海開始朝聖之路。青海瑪沁縣是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西北部的一個縣,系國家級「三江源」生態保護區,地處青藏高原黃河上遊的山原、河谷地帶。去甘加主要是為了看八角古城和白石崖寺,剛進入甘加草原不遠就發現路邊有一小湖,這時天剛好露出藍藍的一塊,想著小湖裡倒映著天空肯定漂亮,於是走到湖邊一看果然漂亮的就像若爾蓋的花湖一樣,給人以驚喜。
  • 中國的朝聖之路在哪裡?
    01朋友對歐洲「朝聖之路」的分享:2019年,我的朋友劉麗前往了舉世聞名的「聖地牙哥-德孔波斯特拉朝聖大道」徒步,回來後,她為我們做了一次分享。圖片來自劉麗在聖地牙哥朝聖之路,多麼自信美麗我羨慕不已,為她的經歷與內心的收穫,也為她能去到遙遠的朝聖之路。同時我也思考,中國也有這樣的「朝聖之路」嗎?
  • 一條讓眼睛上天堂的朝聖路:通往這個夏天隱秘的桃源淨土!
    朝聖之路的珍貴之處,在於途中也是精彩連連:你會遇見巍峨的雪山、縱橫的河曲、密布的湖沼……同時,夏季的到來,又讓這片土地展現出別樣的勃勃生機,美好而純淨。 / 亞丁 / 此生必去一次的人間淨土
  • 聖地牙哥朝聖之路
    [4]歌德曾說過「歐洲是建立在通往孔波斯特拉市的朝聖道路上的」。1189年,亞歷山大·蒲柏三世宣布,聖地牙哥與耶路撒冷和羅馬一道,並稱為聖城。朝聖熱潮在11世紀至12世紀達到鼎盛,朝聖者人數約有五十萬。沿途很多城鎮就是在那時建立起來的。對於大部分朝聖者,傳統意義上的朝聖之路始於家門口,終於聖地牙哥-德孔波斯特拉。
  • 朝聖之路!西班牙聖地牙哥詳盡攻略
    以此為終點的跨越庇里牛斯山脈,連綿蜿蜒於西法邊境的漫漫長路就是鼎鼎大名的聖地牙哥朝聖之路。從遙遠的中世紀直到今天,不計其數的虔誠信徒長途跋涉,沿著這條荒涼的朝聖之路奔向終點聖地牙哥頂禮膜拜。如今,很多勇敢的遊者也試著踏上這條路,並非舊日那般苦行,而是沿途多了更多的景色與體驗。
  • 赤道上最著名的雪山,山上的冰川預計明年就化完
    赤道上最著名的雪山,山上的冰川預計明年就化完。緊跟大腳丫,世界在腳下,歡迎點閱本期內容。隨著科技的發展,人類掌握的技術手段越來越強大,近現代以來人們對地球的探索,比以往的數千年加在一起還要廣泛深入,很多過去完全無法想像的美景也向我們揭開了神秘的面紗。但科技的進步和生產力水平的提高,也給地球帶來了難以控制的影響,也有很多脆弱的自然景觀被人類破壞。
  • 在有生之年,我看見了非洲之巔吉力馬札羅的雪和南非的國花
    吉力馬札羅海拔5898米,距離赤道只有330公裡,位於坦尚尼亞和肯亞的交界處,在山頂可以同時看到這兩個國家的風景。吉力馬札羅山素有「非洲屋脊」「上帝的殿堂」之稱,而許多地理學家則喜歡稱它為「非洲之王」。吉力馬札羅山上的環境跨度很大,從赤道氣候一直到極地氣候。
  • 地球上唯一的赤道雪山
    在酷熱的日子裡遠遠望去,潔白的山頂好似浮於雲端,它是地球上唯一的赤道雪山,卻又是同時擁有火山和雪山的山脈。為什麼要爬吉力馬札羅?唯有吉力馬札羅,是世界七大高峰中唯一一座不需要專業訓練就可以攀登的山峰。02即將消失的「世界奇觀」由於位置地處赤道加上全球氣候變暖的影響,吉力馬札羅山頂的雪就正在逐年消融,冰川消失現象非常嚴重。
  • 俱樂部活動|阿勒泰粉雪朝聖之旅
    粉雪朝聖之旅EPIC J# EPIC JOURNEY #2019-2020阿勒泰一個被雪山環繞的地方這裡有著悠久的滑雪文化是人類滑雪的發源地除了盛行的滑雪文化之外阿勒泰深受大家追捧的主要原因是進山的路上,風景如畫望著車窗外的風景,經常會忘我於這天地之間野雪公園的存雪期長達半年之久降雪量2-3米雪質為蓬鬆的優質粉雪這裡每個區域都可達
  • 10月15號朝聖之旅 世外桃園雨崩村 尋找香巴拉 虎跳峽 朝聖梅裡雪山雙飛7日深度體驗之旅
    他們奇怪極了,眾人掀開巨石,卻發現大石頭下面有條小路通往一個村子,雨崩這才被外界發現。一個神奇美麗的村莊,行走其間讓人有曠世桃源之感。位於梅裡雪山東麓的雨崩村四面群山簇擁,因其地理環境獨特,所以人煙稀少,全村只有20幾戶人家,有西當方向和尼農方向兩條驛道,以西當驛道更為方便。
  • 日本古道 踏上鮮為人知的朝聖之路
    日本熊野古道乃古時為貴族參拜熊野神宮而建,後來則成為修行者前往朝拜之路。綠茵叢中鋪有青苔石階的熊野古道,擁有歷史遺留的古蹟和石碑和大自然恩賜的溫泉、瀑布。古道蜿蜒曲折,每一段都是醉人的風景。請跟隨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的報導一探究竟吧。
  • 麗江雨崩朝聖之旅!四季景色蔚為壯觀,信仰的力量震撼人心!
    雨崩村,位於雲南迪慶州德欽縣雲嶺鄉境內,坐落在梅裡雪山山腳下。雨崩村人煙稀少,全村只有不到30戶人家僅僅只有一條驛道通往外界。雨崩村有上雨崩和下雨崩之分,上雨崩可到達卡瓦博格登山大本營,下雨崩途中可看到古篆天書、五樹同根的奇景,最後通往雨崩神瀑。
  • 走向聖地牙哥 勇敢者的朝聖終點
    在歐洲,西班牙聖地牙哥的名字無人不知、無人不曉,這座人口不到10萬的彈丸小城是基督教中與羅馬、耶路撒冷齊名的三大聖城之一,並由於地理位置的偏遠,在中世紀被人們稱為世界的盡頭。以此為終點的跨越庇里牛斯山脈,連綿蜿蜒於西法邊境的漫漫長路就是鼎鼎大名的聖地牙哥朝聖之路。從遙遠的中世紀直到今天,不計其數的虔誠信徒長途跋涉,沿著這條荒涼的朝聖之路奔向終點聖地牙哥頂禮膜拜。如今,很多勇敢的遊者也試著踏上這條路,並非舊日那般苦行,而是沿途多了更多的景色與體驗。
  • 《德米安:彷徨少年時》:宗教故事反思下,自我成長與覺醒之路
    所以,本文將從作品主題,宗教故事和寓意運用三個方面深入解讀該作品,讓我們一起隨著作者的筆觸去探索自我成長與覺醒之路。一、作品主題:自我成長與覺醒《德米安:彷徨少年時》講述了一個叫辛克萊的少年的成長之路,從恐懼,混亂、痛苦、茫然到堅定勇敢,接受自己和認清世界的過程。很多人狹隘的認為作品是講青少年青春期的欲望迷亂,叛逆的成長過程,那真是大錯特錯了。
  • 赤道上的雪山正在消逝,如此美景還能等你多久?
    吉力馬札羅,當地語翻譯為「光明之山」,它是非洲最高峰,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獨立式山峰,吉力馬札羅山在當地人心中神聖無比,很多部落每年都要在山腳下舉行傳統的祭祀活動來尋求平安。由於它高達5895米,所以山頂終年大雪紛飛,這也使得積雪非常之厚,在赤道線上的強烈陽光照射之下,皚皚白雪散發著金光,形成了赤道雪山這一奇景。這裡每年吸引著成千上萬的戶外愛好者前來挑戰,他們無疑都想看看峰頂上壯麗的冰川。
  • 《守山》:與雪山相守的一生,是一場生命意義的尋找之旅
    在這個浮躁的當下,我們總有各種理由與牽絆無法去荒野「朝聖」,但我們依然可以在城市之中找到一片屬於自己的秘密花園,在大自然之中意識到自己的渺小,褪去身上的「世俗氣」,重新找回人性的真善美。生活在城市文明之中的我們,也許物質世界遠比雪山下的這群藏族人富足,但我們中許多人的精神世界與之相比相距甚遠。對於自然的敬畏,與對生命的關懷,是需要我們思考和學習的永恆話題。
  • 和我去看冬天的第一場雪,奔赴一場冬日之約
    生命是如此的美好,2020年也開始數著倒計時,不久以後就就會迎來火鍋、聖誕、跨年、煙火、新年、還有冬天的第一場雪,所有的美好和溫暖都會如約而至,今年的你想好和誰一起去看2020年冬天的第一場雪了嗎?小編發現了幾個寶藏旅行地,各位收藏起來,和你最愛的人一起去奔赴一場爛漫的冬日之約吧~
  • 比北海道溫泉更舒服,中國也有雪山溫泉,來大柴旦泡溫泉、看雪山
    朋友們,我們可以不用去日本那麼遠,中國的大柴旦也有雪山溫泉。我們可以在大柴旦一邊泡溫泉,一邊看美麗的達肯達坂山雪景!大柴旦溫泉位於青海大柴旦鎮向北10公裡左右的達肯達坂山,入境之後有一條完整的公路通往溫泉溝。自駕遊的朋友可以選擇從大柴旦鎮的人民路出發,一直往前開到盡頭就是美麗的大柴旦雪山溫泉區。
  • 沒有勇氣的聖地牙哥朝聖路,看看終點也好
    最初決定來到這裡的時候,只是在訂hotel時發現了這個便宜評價又特別好的溫泉hotel,再看看這裡守著Santiago朝聖路的終點,想著沒魚蝦也好吧,估計自己可能一生也沒有辦法鼓起勇氣開始這條朝聖之路,很羨慕那些能走二十幾天的人,後來在終點看到了好多背包客們拿著自己的小本子在終點蓋章,特別的佩服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