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現代生物化學家、「中國人民的老朋友」李約瑟曾說過:「每當人們在中國的文獻中查考任何一項具體的科技史料時,往往會發現它的主要焦點就在宋代。不管在應用科學方面或在純粹科學方面都是如此。」現在看來確是如此,例如,天聖針灸注水銅人就是震驚世界的一個奇蹟。
宋代傑出的針灸學家和醫學教育家王惟一,就是針灸注水銅人的創鑄者。王惟一(987—1067),名王惟德,北宋醫家。宋仁宗(趙禎)時當過尚藥御,對針灸學很有研究,集宋以前針灸學之大成,著有《銅人腧穴針灸圖經》一書,奉旨鑄造針灸銅人兩座。為中國著名針灸學家之一。
宋朝時期,針灸異常盛行。人們有個腰酸腿疼或傷風感冒的,找個針灸大夫扎幾針就好了。由於針灸大夫看病全憑自己的經驗和感覺,而當時又無統一規範的針灸圖譜和模式,一些對經絡穴位掌握不準的大夫,在針刺治療時,難免會出現這樣或那樣的醫療事故,事故嚴重時,甚至會導致死亡。
針對這些情況,王惟一萌生了統一針灸學的念頭及設想,並多次上書宋仁宗,請求編繪規範的針灸圖譜及鑄造標有十二經循行路線及穴位的銅人,這樣一來既可以制定一個統一規範的針灸經穴的國家標準,又能夠給大夫和醫學生們練習使用。
開始,王惟一隻想到讓大家能在銅人身上練習,後來難題出現了,怎麼知道穴位扎得準不準呢?王惟一靈機一動,想到了水。假如在銅人的肚子裡裝進水,把一個個穴位用蠟封起來,扎到穴位上,蠟被刺破,水流出來,就說明穴位找準了;不出水,說明沒有扎到穴位上。他還想到了要使銅人裡面的水源源不斷,再把銅人做成雙層的,而後再分為上下兩節,中間纏著腰帶,掩蓋拼接的縫隙,夾層裡注水,髮髻裝個玄機,中間隱藏注水的孔。
在攻克了無數技術難關後,王惟一終於在公元1027年鑄成了兩具針灸銅人。從設計銅人、塑胚制模到鑄造的全部過程,他都和工匠們一起工作,一起生活。鑄成後,仁宗贊口不絕,把它當作一件精湛的藝術品。王惟一以及其他醫官介紹了銅人的用途和在醫學上的價值之後,仁宗下令「把一座銅人放在醫官院,讓醫生們學習參考;另一座放在宮裡供鑑賞。」說到針灸銅人最神奇的功用,還在於它是醫學考試的道具,學醫者只有在針灸銅人上考試過關,才有資格結業,拿到上崗證書。針灸銅人作為考試道具,前後使用了100年。
在鑄造針灸銅人的同時,王惟一還繪製了世界上第一個國家級經絡腧穴文字標準《銅人腧穴針灸圖經》,這是一部劃時代的針灸學巨著。因仁宗皇帝視為珍寶,在其支持下,《圖經》被刻於石碑之上,以供針灸愛好者覽誦撫拓。《圖經》刻好後,放置在當時的開封府大相國寺仁濟殿(原名針灸圖石壁堂)內。
《銅人腧穴針灸圖經》於公元1026年成書,全書分三卷,共354個穴位。由於該書要作為官方標準公布於世,故對歷代腧穴定位作了不少校勘考證。王惟一在總結腧穴的基礎上,統一了十二經脈和任督二脈的腧穴歸經。按十二經脈聯繫起來,注有穴位名稱,繪製成圖,為銅人註解。
書中詳述各個針灸穴位間的距離長短,針刺的深淺尺度,以及主治、功效等項,圖樣完整,內容豐富,經穴較多而系統,是我國古代針灸典籍中一部有重大價值的針灸學專著。
《銅人腧穴針灸圖經》對宋代前的針灸學成就進行了一次系統總結,對宋代及後世針灸學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針灸注水銅人的設計和製造,更是醫學史上一大創舉,兩具銅人作為最早的人體模型和針灸直觀教具,在臟腑布局、經絡循行、穴位定位等方面的科學性強,為歷來針灸學家推崇。2006年,針灸注水銅人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對外中醫藥文化交流中進一步發揮著其積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