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灸銅人與《銅人腧穴針灸圖經》

2021-02-22 民間法術道術方術傳承


英國學者李約瑟說:「每當人們在中國的文獻中查考任何一項具體的科技史料時,往往會發現它的主要焦點就在宋代。不管在應用科學方面或在純粹科學方面都是如此,」宋代醫學針灸銅人的出現就是鐵的佐證。王惟一編著成《銅人腧穴針灸圖經》創製了世界上第一個國家級經絡腧穴文字標準,與此同時,在其主持下,鑄成針灸銅人兩具——世界上最早的國家級經絡穴位形象化標準,堪稱為價值連國的「國寶奇珍,醫中神器。」 可惜宋代的「天聖銅人」已不復存在,就連明代「正統銅人」也流落海外,其原物於1900年八國聯軍侵佔北京時被沙皇俄國從太醫院掠走,現藏於俄羅斯聖彼得堡冬宮。
北宋初年,政府發現當時的經絡腧穴圖多有錯誤,鑑於針灸之法,人命所系,於公元1026年(天聖四年)欽命翰林醫官院尚藥奉御王惟一「考名堂氣穴經絡之會,制銅人式,又纂舊聞,訂正訛繆」。對北宋前的針灸經絡腧穴進行訂正、補充和規範。1027年,王惟一編著成《銅人腧穴針灸圖經》,由醫官院木板刊行,並刻於石碑上,同時補入《穴腧都數》卷,創製了世界上第一個國家級經絡腧穴文字標準。王維一是北宋著名的醫學家,歷任宋仁宗、英宗兩朝的醫官。1028年(天聖五年),在王惟一主持下,經過3年的努力,鑄成針灸銅人兩具——世界上最早的國家級經絡穴位形象化標準。因針灸銅人在北宋天聖年間製成,故稱其為「天聖銅人」。

宋代天聖針灸銅人的基本特徵,一是「背面二器」——銅人前後可肢解為兩片;二是五臟六腑無一不具——肢解後可見到臟腑;三是中空,外封黃臘可以注水(汞),以之考試醫者時針入水(汞)出。因此,至少具備此三種基本特徵,方可考慮其是否是宋代天聖針灸銅人。《銅人腧穴針灸圖經》和天聖針灸銅人,集宋朝之前腧穴經絡之精華,使之形象化、規範化,作為國家級標準,供全國醫者臨床治療取穴參考;作為針灸教學的規範供學生學習;用作對醫生和學生進行考核的最標準的用具。《銅人腧穴針灸圖經》和天聖針灸銅人對宋以前的針刺法、灸法、配穴法等方面的成就進行了全面系統地總結,發明了「男女右手中指第二節內側兩橫紋相去為一寸」的「同身寸」法;腧穴方面,《銅人腧穴針灸圖經》載穴657個(若計雙穴為一穴,則有腧穴354個),在《針灸甲乙經》基礎上增加了青靈、厥陰俞、膏肓俞3個雙穴和靈臺、陽關兩個單穴;在腧穴排列方法上,採用經絡與局部分區相結合,既可使人系統了解經絡,又便於臨床按部位取穴的需求,至今為人所遵從。展示了中國在針灸學、解剖學上的成就,為後世針灸醫學發展奠定了基礎。
北宋末年在戰火中丟失一具,另一具運至南宋都城臨安(今杭州市)。公元1232年後為元朝皇帝忽必烈所得,公元1277~1294年間將天聖銅人與圖經碑石一起由汴京(今開封市)移至大都(今北京市)。至明代英宗皇帝正統八年(公元1443年),天聖銅人已歷400餘載,「石刻漫滅而不完,銅像昏暗而難辨」。於是下令仿之重新鑄造了一具——史稱正統銅人,並重刻《圖經》碑石。宋代的圖經碑石被劈毀填於城牆中,宋代天聖銅人此後無聞。正統銅人不僅具有一般意義上的美學價值,還具有極高的針灸學術價值,體現了我國高超的金屬鑄造工藝和我國當時生命科學的發展水平。它的仿製成功,為針灸穴位的標準化提供了寶貴的參照系,對於理清針灸傳承演變的脈絡、解開學術界一些多年的困惑,也具有重要意義。

值得慶幸的是,1965年、1973年、1983年,北京市在拆除明代北京城牆的考古工作中,陸續發現宋天聖《新鑄銅人腧穴圖經》殘石六方及石雕碑簷仿木結構鬥拱殘石一段,為針灸學術界所矚目,亦為「宋天聖針灸銅人」的再現提供了依據。1985年,經過對宋代天聖針灸銅人的發掘和考證,經專家們的精心指導,經過三年艱苦努力,整理設計、論證修改,塑形定穴,鑄造調試,1987年重新鑄造成功。
重鑄宋代天聖針灸銅人從造型到尺寸、從結構到功能、從經絡到腧穴、從穴名字形到鑄銅配方等均符合史料對宋代天聖針灸銅人的記載,通過國內專家的鑑定,得到認可,使這一泯滅的國寶重現於世。於1987年10月進行了有衛生部、河南省政府及開封市領導出席的隆重落成典禮,與開封市相國寺文物管理處合作建立了「重鑄宋代天聖針灸銅人館」,2006年針灸銅人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相關焦點

  • 「國寶奇珍,醫中神器」 :天聖銅人與《銅人腧穴針灸圖經》
    不管在應用科學方面或在純粹科學方面都是如此,」宋代醫學針灸銅人的出現就是鐵的佐證。王惟一編著成《銅人腧穴針灸圖經》創製了世界上第一個國家級經絡腧穴文字標準,與此同時,在其主持下,鑄成針灸銅人兩具——世界上最早的國家級經絡穴位形象化標準,堪稱為價值連國的「國寶奇珍,醫中神器。」 (公眾號:太乙玄門)55.55.55.
  • 揭秘:針灸銅人背後的故事?
    最初講針灸理論的教具是《明堂圖》,一般畫有正反兩面兩個人體,人體上標了許多表示針灸穴位的圈圈點點。後來王惟一發明的針灸銅人是一項劃時代的創新。「針灸銅人」,簡稱「銅人」,指刻有穴名的人體銅像,是形象直觀的針灸穴位模型。自從北宋王惟一創造性地用青銅鑄造了兩具針灸銅人以後,針灸銅人在中國古代針灸教育和臨床取穴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 大名鼎鼎的針灸銅人從哪裡來
    最初講針灸理論的教具是《明堂圖》,一般畫有正反兩面兩個人體,人體上標了許多表示針灸穴位的圈圈點點。後來王惟一發明的針灸銅人是一項劃時代的創新。「針灸銅人」,簡稱「銅人」,指刻有穴名的人體銅像,是形象直觀的針灸穴位模型。自從北宋王惟一創造性地用青銅鑄造了兩具針灸銅人以後,針灸銅人在中國古代針灸教育和臨床取穴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 古代名醫︱王惟一:首創「針灸注水銅人」
    現在看來確是如此,例如,天聖針灸注水銅人就是震驚世界的一個奇蹟。宋代傑出的針灸學家和醫學教育家王惟一,就是針灸注水銅人的創鑄者。王惟一(987—1067),名王惟德,北宋醫家。宋仁宗(趙禎)時當過尚藥御,對針灸學很有研究,集宋以前針灸學之大成,著有《銅人腧穴針灸圖經》一書,奉旨鑄造針灸銅人兩座。為中國著名針灸學家之一。
  • 黃濤|針灸銅人的源流考證
    [5]王惟一.新刊《補註銅人腧穴針灸圖經》[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影印,1955.[6]周密.齊東野語[M].北京:中華書局,1983.[7]魏稼.王惟一對針灸學的偉大貢獻[J].中醫雜誌,1982,23(3):11-14.[8]梅青田.
  • 日本發現北宋「針灸銅人」,轟動中醫學界,專家稱:這不可能
    此針灸銅人其大小與正常人的大小並無兩樣,且銅人的身上標註了各種各樣的標點,每個標點下面又有備註穴位的名稱,更加讓人稱奇的是,針灸銅人的前後都是可以打開和閉合的,裡面的內臟也可以看得一清二楚,正是針灸銅人的出現,使得針灸得到了快速的發展。
  • 黃龍祥:針灸文獻的源流、種類、性質與價值
    這一支文獻經《外臺秘要》,特別是《銅人腧穴針灸圖經》的轉引,對後世影響較大。第二支甄權《針經》,所載腧穴主治臨床實踐成分極高,而且在內容上不但對於經穴主治症的 描述非常細緻,而且對於具體針灸方法、療程、針灸間隔時間以及針與灸的不同適宜症等針灸基 本問題論述都極為詳細,有很高的臨床指導價值,其中的科學內涵已逐漸為醫學界所重視。
  • 《勉學堂針灸集成》附:針補瀉法
    該書原名《勉學堂針灸集成》,共分四卷。該書卷一、卷二名《針灸集成》,卷一概述針灸基本知識。卷二介紹人體各部穴位定位及內、外、婦、兒各科疾病的針灸療法。卷三、卷四名《經穴詳集》,評論各經穴位,並對某些穴位作了考證。《勉學堂針灸集成》不尚理論,注重實踐,便於臨床參閱,亦可供初學者入門參閱。
  • 福利|針灸小人模型、100本《針灸穴位全真圖解》包郵免費送!助力你的針灸學習之路!
    一提及針灸模型,立刻浮現在我腦海的便是宋代王惟一所作的針灸銅人!那驚為天人的匠心之作!針灸銅人,針灸教學之人體模型 。
  • 黃竹齋與《針灸經穴圖考》
    新中國成立後,歷任西北醫學院中醫科主任、衛生部中醫研究院針灸科主任、衛生部針灸學術委員會委員等職。二、醫學事跡(一)精湛的醫術為國人贏得榮譽黃竹齋幼時家貧,十八歲始發奮攻讀,通經史、天文、歷算,尤精醫學。公元1925年任軍醫官,後來辭職回鄉掛牌行醫,求診者絡繹不絕。
  • 針灸讀書會簡介
    第一卷為《針道源流》 經論部分《針灸直指》 第二卷為針灸賦 第三卷為針灸歌訣與楊繼洲四篇針灸策論,策論是古代考試時以問題叫應試者對答叫策。這四篇策論是楊繼洲御醫的答卷。今天看是四篇論文。
  • 這個神奇的銅人身上藏著中醫的秘密!
    我們聰明的祖先發明了針灸銅人來解決這一難題。宋代天聖四年(1206),宋仁宗詔令太醫院鑄造仿真人體銅模型,供醫學生學習和考試針灸使用。第二年,翰林醫官尚藥奉御王惟一鑄成兩具銅人,史稱「天聖銅人」。據記載,這兩具銅人製作非常逼真,體內有木製的五臟六腑和骨骼,體表有354個小孔,代表人體354個穴位,每個小孔旁還用錯金文字標識了穴位名稱。
  • 一個動搖針灸地位的謎題
    這種「以痛為輸」、「以舒為輸」所認識的腧穴,既無定位,又無定名,是認識腧穴的最初階段。在醫療實踐中,對體表施術部位及其治療作用的了解逐步深入,積累了較多的經驗,認識到有些腧穴有確定的位置和主治的病證,並給以位置的描述和命名。這是腧穴發展的第二階段,即定位、定名階段。
  • 觀察丨針灸發展正遭遇「去中國化」,中醫針灸何處去?
    戰國至秦漢時期,是中醫針灸形成的重要階段。扁鵲、涪翁、華佗等名醫均擅長針灸治病,中醫學最早的經典《黃帝內經》也在這時問世,大篇幅論述了針灸。到了魏晉隋唐,針灸進入迅速發展時期。專著《針灸甲乙經》的問世,確立了針灸作為一門獨立科學的地位。同時,政府創辦的學校式教育逐步興起,唐太醫署設置針灸為獨立科目,開創了針灸學校教育的先河。
  • 承淡安與《中國針灸治療學》
    承淡安鑑於此,以振興針灸醫學為己任,積極策劃培養針灸人才。1929年他於蘇州望亭創辦「中國針灸學研究社」,設立針灸函授班,廣傳薪火。這是中國教育史上最早的針灸函授機構。他親自編寫的教材《中國針灸治療學》,深入淺出,通俗易懂;自行繪製的《人體經穴圖》,經絡腧穴清晰可辨,便於學員自學。他還創辦了最早的針灸學雜誌——《針灸雜誌》,擴大了針灸醫學在國內外的影響和推廣應用。
  • 《銅人針灸經》共七卷 第一卷(珍貴資料,實屬難得)
    按晁公武《讀書後志》曰:《銅人腧穴針灸圖》三卷,皇朝王惟德撰。仁宗嘗詔惟德考次針灸之法,鑄銅人為式,分臟腑十二經,旁註腧穴所會,刻題其名,並為圖法及主療之術,刻版傳於世。王應麟《玉海》曰:天聖五年十月壬辰,醫官院上所鑄腧穴銅人式二。詔一置醫官院,一置大相國寺仁濟殿。先是,上以針砭之法傳述不同,命尚藥奉御王惟一考明堂氣穴經絡之會,鑄銅人式。
  • 書籍推薦:針灸你需要看的幾本書!
    兼任中國針灸學會常務委員、中華全國中醫學會委員、衛生部針灸針麻專題委員會委員、衛生部高等醫藥院校教材編審委員會委員,山東省針灸學會主任委員等職。 曾主編《針灸甲乙經腧穴重輯》、《針灸處方配穴學》等著作,參編《針灸甲乙經校釋》、《黃帝內經素問校釋》等多部著作。先後發喪《試探內經針灸處方用穴的基本規律》等20餘篇學術論文。針灸專著,又名《針灸大全》,10卷。
  • 聯盟薦書 | 針灸文獻篇
    本期主題主單聯合推薦針灸文獻類書籍5本,分別為《針灸腧穴通考》《中國針灸思想史論》《針經知行錄》《針灸甲乙經》《中國針灸學術史大綱》。如果把針灸學比喻作一座大廈,那么正如黃龍祥先生所說,針灸腧穴則是這座大廈的地基。然而,由於古代針灸文獻傳抄過程中存在不少腧穴認識上的錯誤,如將甲穴主治誤作乙穴主治,或是將甲穴主治混入乙穴主治,抑或將源頭文獻中非主治內容誤作腧穴主治,又或將禁忌症誤作主治,這些魯魚亥豕之誤,極大影響了取穴的精準性,使得臨床本來就模糊的療效,更添迷霧重重。
  • 《勉學堂針灸集成》的特點及學術成就
    《針灸集成》實際上包含著二個集子,前二卷名《勉學堂針灸集成》,編重於骨度分寸、點穴辨誤、刺灸方法等針灸基礎理論,以及內、外、兒、婦各科病症的辨證取穴。後二卷名《勉學堂經穴詳集》,匯敘十四經經脈流注、經穴主治以及配伍應用。其所考正穴法,在每一經穴條目之下,選附前賢歌賦中有關章句,故全書掇錄前人著作達50餘家之多,堪稱旁參博引。其中更有一些獨特的刺灸方法和證治經驗,尤為可貴。
  • 少林藥局「摸銅人包治百病」,和尚:沒聽說過,管不住
    在少林寺大殿旁邊的少林藥局,作為景區內不再收取費用的建築之一,院子裡的一尊銅人成了拍照打卡理想地。不少遊客言稱:「摸銅人治百病」,不僅自己上手摸銅人,就連不足半歲的寶寶,也被家長捉著手,摸摸銅人頭部。少林藥局是少林寺在1217年創建的醫療機構,以寺內眾僧及周邊百姓診斷治療為主要事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