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勉學堂針灸集成》的特點及學術成就

2021-02-22 慈勇健康

今日中醫講座將圍繞《勉學堂針灸集成》一書,鋪陳針灸知識中最基礎的部分,讓我們先來了解一下這本書。

《勉學堂針灸集成》,清廖潤鴻編著,成書於清·同治十三年(公元1874年)。廖潤鴻字逵賓,湖南淥江人(今湖南醴陵),生於公元1835年,卒年不詳。


廖氏精於針灸,旁及天文、地理、算學、卜卦諸學,因深感能起死回生者,莫過於針灸,故於40歲時詳參諸家之說,精心編撰而成此書,初由北京文寶堂刊本問世,嗣後,清·光緒五年(公元1879年)北京寶名齋有刻本,1930年北京天華館又有鉛印本流傳,1933年合川慈善會、1936年二酉堂都有刻本,1956年人民衛生出版社據文寶堂刻本影印。在不到一百年的時間裡,就有5種以上版本,說明該書是一本很受人重視的著作。 

《針灸集成》實際上包含著二個集子,前二卷名《勉學堂針灸集成》,編重於骨度分寸、點穴辨誤、刺灸方法等針灸基礎理論,以及內、外、兒、婦各科病症的辨證取穴。後二卷名《勉學堂經穴詳集》,匯敘十四經經脈流注、經穴主治以及配伍應用。其所考正穴法,在每一經穴條目之下,選附前賢歌賦中有關章句,故全書掇錄前人著作達50餘家之多,堪稱旁參博引。其中更有一些獨特的刺灸方法和證治經驗,尤為可貴。

廖氏參考歷代有關文獻,並能從臨床實用出發,引文簡扼而不崇尚空泛之議論,廣集眾長而無門戶之見,如骨度分寸法取自《神應經》,灸法補瀉說則節取《靈樞經》與《丹溪心法》,誤針致傷選自《素問·刺禁論》,皆能擇善而從,不拘一家之言。

 

其中有些刺灸方法,描述十分深細而為他書所未見,如治胃脘痛的「刺中脘法」,廖氏介紹其針刺經驗謂:「方書云:中脘針入八分,然而凡人之外皮內胞,各有淺深,銘念操心,納針皮膚,初似堅固,徐徐納針已過皮膚,針鋒如陷空中,至其內胞,忽覺似固,病人亦致微動,然後停留十呼,徐徐出針」。這一針刺方法,既掌握了適當的針刺深度,又能從針感上把持「驚針則止」的刺激量,對於腹部諸俞穴的操作,具有安全可靠,刺激適度之特點。

又如治肩凝症,手臂筋攣酸痛的「刺撥筋結法」云:「醫者以右手大拇指堅按筋結作痛處,使不得動移,即以針貫刺其筋結處,鋒應於傷筋則酸痛不可忍處,是天應穴也。隨痛隨針神效」。廖氏所稱之「筋結」,一般在肩關節周圍炎患者中,常可在肩關節之前後,以及上臂俠白,臂臑等穴附近,可摸到條索狀之腫脹肌腱,重按則酸痛十分明顯,下針之時,須掐住其筋結之中點,進針以後,刺入該筋結處時,酸脹感應較強,此時,術者宜緊握針柄,轉動手腕,令針尖作上下、左右撥動,病程短者,針治一二次即可減輕或筋結現象消失。


 

廖氏在書中曾一再推薦此法,謂「凡針經絡諸穴,無逾於此法也。針傷筋則即瘥,針不傷筋則蹇 ,即還刺其穴,則少歇矣」。實乃經驗之談。推究「撥筋結法」之學術淵源,《靈樞·官針篇》雲:「經刺者,刺大經之結絡經分也」。故本法是「經刺」法的發展,廖氏能不囿於元明時期「但開筋骨莫狐疑,有筋有骨傍針去,無筋無骨須透之」(《行針指要歌》)的避筋刺法,從而創此撥筋結的方法,說明廖氏對《內經》學說有深刻的研究和有豐富的實踐經驗。

 

此外,書中對於「透針刺法」的應用,也有具體介紹,如治肘節酸痛,取曲池透少海、「使病人屈肘,曲池穴至近橫紋空虛,以針深刺穿出肘下外皮」。治肩關節疾患,取「肩下腋上透刺對側皮下」等等刺法,都介紹得十分詳盡。

《針灸集成》匯錄各家治驗甚豐,其間也包括了廖氏本人的經驗,處方配穴十分精當,也是本書的一大特點。

 

所列病證的取穴針刺經驗,其編例有二:

一是按部位分列各部之病證,包括內、外、兒、婦、五官等臨床各科常見病證有380餘種,處方400餘例。

其二按中醫的髒象學說分類,如精、氣、神、血、津液以及用痰飲、蟲、大小便等病名歸類;並總其大綱,分屬為《內景篇》、《外形篇》、《雜病篇》三大部分。

這一分類方法,曾為近代針灸家承淡安先生採納在《中國針灸學》一書中,據此可見其對後世之影響。

 

在治病選穴配方上,均以簡練效驗的配方為主,如治咳逆灸大椎、靈臺,赤白痢灸臍中,嘔吐灸中脘、然谷等處方,均汲取朱丹溪、危亦林、羅天益等名家的配穴經驗,經過博採精選而成。 

 

《針灸集成》卷三、四為釐訂經穴之作,對十二經脈、奇經八脈的穴位,雖基本上按《銅人》的分寸定位,但對各俞穴的主治適應症,則擷取《百症賦》、《席弘賦》等十多首明代著名針灸歌賦中的有關章句,列於穴名條目之下,以標示各穴的主治及配伍。對于禁針、禁灸穴,以及某些腧穴誤針後發生的變證和反應,則又另作一一敘述、在十二經穴中,還突出重點要穴的診解。

 

本書收藏經外奇穴142個,為明清針灸著作中最多的一家,其中如「八關穴」,原出於劉河間《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主「大煩熱不止,晝夜無度,刺十指間出血,謂八關大刺」。但劉氏並未註明詳細部位,《集成》卷一「別穴」項中,列出「大都、上都、中都、下都」之名稱與定位。

大都穴在手大指、次指間虎口赤白肉際;上都在食指、中指本節歧骨間;中都穴在手中指、無名指之間本節前歧骨間;下都在手小指、無名指之間本節前歧骨間。並謂「以上四穴,一名八邪,又名八關,治大熱,眼痛睛欲出,針出血立止」。近幾年有關八關穴的定位問題,說法不一,據廖氏之考證,可見八邪、八都、八關、實同穴異名耳。


 

廖氏還十分注重糾正某些穴位的錯誤定位,書中特增「訛穴」一節,如舉取神門穴云:「《銅人》曰:在掌後銳骨端陷中,而俗不分陰陽之屬抑,從表腕銳骨端陷中,幾至橫犯太陽少陽經,正所謂毫釐之差,千裡之謬」。類此,廖氏辨別甚詳。

(本文摘錄自:盛燮蓀等《略論<針灸集成>的學術成就》北京中醫藥, 1986.)

識別下方二維碼

關注慈勇,了解更多

(部分圖片來自網絡)

相關焦點

  • 《勉學堂針灸集成》附:針補瀉法
    該書原名《勉學堂針灸集成》,共分四卷。該書卷一、卷二名《針灸集成》,卷一概述針灸基本知識。卷二介紹人體各部穴位定位及內、外、婦、兒各科疾病的針灸療法。卷三、卷四名《經穴詳集》,評論各經穴位,並對某些穴位作了考證。《勉學堂針灸集成》不尚理論,注重實踐,便於臨床參閱,亦可供初學者入門參閱。
  • 學術調適與妥協中的民國針灸知識轉型
    從目前的成果看,民國針灸研究主要集中在醫籍與醫家研究、教育研究以及學術理論研究,較少涉及學術背景的考察以及學術理論的走向、針灸從業者的學術心態分析等。鑑於此,筆者對以上未盡問題作一些簡要的闡述,以俟學界斧正。
  • 承淡安與《中國針灸治療學》
    二、醫學事跡(一)創辦針灸學研究社和函授班興辦學社,弘揚針灸,開展針灸教育,是承淡安最突出的成就。當時的針灸醫學自清道光帝下令太醫院廢止針灸科之後日趨衰落,針灸醫生更是寥若晨星。(二)東渡日本交流針灸學術針灸醫學從六世紀傳入日本後,頗受重視,一直盛行不衰,各地舉辦了多所針灸專業學校。1934年秋,承淡安東渡扶桑,考察日本針灸現狀和辦學情況。歷時8個月,他參觀了日本各地針灸學校,與針灸界人士切磋學術,相互交流。
  • 各大針灸派系介紹,看看你屬於哪一派?
    通過縱觀我國幾千年來的針灸學術成就,簡單提煉綜述了現代幾大針灸流派,讓大家了解其學術思想、觀點、特技,一起來看看吧。針灸學科繼承和發展了鄭氏「熱補」、「涼瀉」等針法,不斷創新發展,歷經四代傳承,形成了鄭氏針灸學術流派。
  • 構建綜合集成學術評價體系
    今年2月,教育部、科技部發布的《關於規範高等學校SCI論文相關指標使用 樹立正確評價導向的若干意見》提出「鼓勵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綜合評價方式,探索建立科學的評價體系」,這與著名科學家錢學森曾提出的「定性定量相結合的綜合集成方法」有一定的關聯性。能否將綜合集成方法應用於學術評價,建構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學術評價體系是值得學界探討的話題。
  • 黃竹齋與《針灸經穴圖考》
    新中國成立後,歷任西北醫學院中醫科主任、衛生部中醫研究院針灸科主任、衛生部針灸學術委員會委員等職。二、醫學事跡(一)精湛的醫術為國人贏得榮譽黃竹齋幼時家貧,十八歲始發奮攻讀,通經史、天文、歷算,尤精醫學。公元1925年任軍醫官,後來辭職回鄉掛牌行醫,求診者絡繹不絕。
  • ​臺灣針灸四大派的特點
    誠邀您參會,詳情點擊☞「醫館界上海論壇」一提到針灸,相信在大家腦海裡,第一時間就會想到三個地方。中國、日本、南韓。其中尤以針灸發源地中國為針灸學術的正統。在我接觸針灸之初到學習針灸,這個觀念已經開始動搖。1822 年清政府廢止太醫院針灸科,從此針灸廢而不用或流入民間。
  • 想學好針灸要熟讀哪些書
    自己正好最近備考也在複習針灸,順便把這個書單以及公眾號曾經推薦的部分針灸相關書籍做個匯總,整理一下。學術史學習任何一個專業是要了解它的起源和發展的,但是我們不是專門做學術史的研究,只是了解即可。這個方向上推薦《岐黃醫道》,這是一本從歷史角度看中醫發展的書。主要包括了中醫的起源、發展以及今本內經與古本內經的猜想,一些醫家學派形成的歷史因素。
  • 中國針灸學會新九針專業委員會學術年會在運城召開
    ,山西省河東中醫少兒推拿學校承辦的中國針灸學會新九針專業委員會學術年會、山西省針灸學會學術年會暨三晉針灸論壇在運城市召開。來自省內外從事中醫針灸技術方面的專家、學者、代表共計100餘人參加會議,同時線上參會500餘人。
  • 趙京生|邱茂良針灸診療發展理念與實踐探析
    摘要邱茂良教授是針灸學在20世紀復興和發展的中堅與代表人物之一,其學術特點可歸納為「堅守傳統,吸納新學」。本文著重分析其體現於針灸臨床的實踐理念、方法及影響因素,並從中探討當代針灸臨床的發展趨勢與實踐方式。
  • 趙璟,張樹劍|民國時期針灸教材體例及內容特點
    」體例,內容上延續和完善了中期教材中西匯通特點,更具科學性,同時重穴輕脈,融入診斷學內容,初步構建了針法、灸法、腧穴、治療等為核心內涵的針灸學科體系框架。《科學針灸治療學》《香港針灸專科學院講義》《針灸傳真精義》則是延續「總論→經穴→刺灸術→治療學」的體例,並特別強調加入了「診斷」內容;冀南軍區《(實用)針灸學》、朱璉《針灸學講義》、魯之俊《針灸學》等教材則採用「總論→孔穴學→治療學」的體例。多數教材除體例凸顯出「科學」外,內容本身也呈現出科學化特點。
  • 針灸銅人與《銅人腧穴針灸圖經》
    因此,至少具備此三種基本特徵,方可考慮其是否是宋代天聖針灸銅人。《銅人腧穴針灸圖經》和天聖針灸銅人,集宋朝之前腧穴經絡之精華,使之形象化、規範化,作為國家級標準,供全國醫者臨床治療取穴參考;作為針灸教學的規範供學生學習;用作對醫生和學生進行考核的最標準的用具。
  • 平頂山市針灸學會第二屆會員代表大會暨2020年學術交流會在郟縣...
    映象網訊(記者李學義 通訊員 寧建鵬 任珊珊)堅守大道,持之以恆挖掘中醫瑰寶;潛心傳承,眾志成城勇攀針灸高峰。 12月5日,由平頂山市針灸學會主辦、郟縣中醫院承辦的平頂山市針灸學會第二屆會員代表大會暨2020年學術交流會在郟縣中醫院隆重舉行。
  • 深度思考,「針灸」將往何處去?
    雖然近代才有學科概念,但是從學科概念的內涵與特點看,早在秦漢《黃帝內經》成書時期,針灸學科的知識體系就初步形成了。作為一部以針灸為主要內容的醫學經典,《黃帝內經》其實是針灸學科的奠基之作,其對針灸的基本理論與實踐作了詳實的論述,針灸的核心理論經絡與腧穴理論、刺灸法與病症治療理論等在該書中均有體現。
  • 針灸7大流派及擅長針法,看看你屬於哪一派?
    通過梳理我國幾千年來的針灸學術成就,提煉綜述了現代幾大針灸流派的學術思想和特色技術,供大家了解。幾十年的臨床實踐,鄭老在充分繼承家傳手法的基礎上,吸收了歷代諸家針刺術式的精華,創立了自成一體之針刺手法,其特點是:術式靈活豐富,臨床應用得氣快、感應強、傳導快、刺激量可靈活調節,療效顯著,是一般針刺手法不可比擬的。管氏特殊針法學術流派管氏針灸五代相傳。管氏針灸第三代傳人管正齋,主任醫師,教授,雲南省名中醫,著名針灸學家。
  • 書籍推薦:針灸你需要看的幾本書!
    《石學敏針灸全集》是2006年科學出版社發行部出版的圖書,作者是石學敏。本書是一部大型針灸學專著,反映了石學敏院士40多年針灸臨床教學和科研的新成就。本書既有傳統針灸理論的繼承,又有當代針灸臨床的發揮,是一部內容豐富,具有系統性、學術性、實用性和科學性的針灸專著。全書共分四部分:第一部分為針灸基礎理論,分別論述石院士對經絡學業、腧穴學及刺灸學的認識及見解。
  • 《針灸大成》子午流注學習心得【 徐氏逐日按時定穴歌 】
    由晉至唐,臨證醫學的發展特點是日益趨向專業化,針灸學這門專科也有較大的發展。宋金時期,何若愚率先提出「子午流注」之稱,並系統地論述了子午流注納甲法,撰寫《流注指微論》三卷、《流注指微賦》一篇。貞元元年(公元1153年)閻明廣在其基礎上撰寫《流注經絡》、《井滎圖》多篇,形成《子午流注針經》。該書為我國最早的較為完善的子午流注論著。
  • 《針灸甲乙經》: 世界第一部針灸學專著
    《針灸甲乙經》形成了結構完整、內涵深厚的理論體系。前6卷論述基礎理論,後6卷記錄各種疾病的臨床治療,包括病因、病機、症狀、診斷、取穴、治法和預後等。《針灸甲乙經》在針灸理論上,有很多學術建樹。不僅保存了大量針灸古文獻資料,弘揚了《內經》針灸學術思想;而且集西晉以前腧穴學之大成,確立了針灸操作規範,匯集豐富了臨床治療經驗;其學術思想也傳播國內外,促進了世界醫學文化的交流。系統整理了十四經腧穴。提出分部劃線布穴的排列穴位方法,記載了經穴別名70多個,補充完善《內經》,記載交會穴80多個,提出「脈氣所發」穴100多個,增補完善了五輸穴的體系和內容。
  • 什麼是針灸傳統:歷史與比較的視角
    中醫針灸和針灸有什麼異同?考查針灸傳統的變遷過程,必須將針灸置入縱向的歷史與橫向的全球化語境中思考,同時要結合西方國家針灸傳統的視角,來理解針灸的學理變遷。針灸是一項有著 2000多年歷史的中國古老的醫學技藝,向來受到關注。2010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通過審議,將「中醫針灸」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該消息宣布後,針灸更受世界矚目。
  • 招生 | 針灸推拿學院、中醫學專業(5+3一體化針灸推拿英語方向)、針灸推拿學專業介紹
    ,使得學生在第一時間接觸國際國內前沿理論知識和最新學術動態,同時定期開展中醫藥經典背誦、針灸推拿技能競賽、臨床技能競賽等形式多樣、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並選拔推薦優秀學生參加各級名醫、名師工作室活動,使得學生在校期間,可以在具備豐富臨床經驗的中醫師指導下,進行規範化的臨床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