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勉學堂針灸集成》,清廖潤鴻編著,成書於清·同治十三年(公元1874年)。廖潤鴻字逵賓,湖南淥江人(今湖南醴陵),生於公元1835年,卒年不詳。
廖氏精於針灸,旁及天文、地理、算學、卜卦諸學,因深感能起死回生者,莫過於針灸,故於40歲時詳參諸家之說,精心編撰而成此書,初由北京文寶堂刊本問世,嗣後,清·光緒五年(公元1879年)北京寶名齋有刻本,1930年北京天華館又有鉛印本流傳,1933年合川慈善會、1936年二酉堂都有刻本,1956年人民衛生出版社據文寶堂刻本影印。在不到一百年的時間裡,就有5種以上版本,說明該書是一本很受人重視的著作。
《針灸集成》實際上包含著二個集子,前二卷名《勉學堂針灸集成》,編重於骨度分寸、點穴辨誤、刺灸方法等針灸基礎理論,以及內、外、兒、婦各科病症的辨證取穴。後二卷名《勉學堂經穴詳集》,匯敘十四經經脈流注、經穴主治以及配伍應用。其所考正穴法,在每一經穴條目之下,選附前賢歌賦中有關章句,故全書掇錄前人著作達50餘家之多,堪稱旁參博引。其中更有一些獨特的刺灸方法和證治經驗,尤為可貴。
廖氏參考歷代有關文獻,並能從臨床實用出發,引文簡扼而不崇尚空泛之議論,廣集眾長而無門戶之見,如骨度分寸法取自《神應經》,灸法補瀉說則節取《靈樞經》與《丹溪心法》,誤針致傷選自《素問·刺禁論》,皆能擇善而從,不拘一家之言。
其中有些刺灸方法,描述十分深細而為他書所未見,如治胃脘痛的「刺中脘法」,廖氏介紹其針刺經驗謂:「方書云:中脘針入八分,然而凡人之外皮內胞,各有淺深,銘念操心,納針皮膚,初似堅固,徐徐納針已過皮膚,針鋒如陷空中,至其內胞,忽覺似固,病人亦致微動,然後停留十呼,徐徐出針」。這一針刺方法,既掌握了適當的針刺深度,又能從針感上把持「驚針則止」的刺激量,對於腹部諸俞穴的操作,具有安全可靠,刺激適度之特點。
又如治肩凝症,手臂筋攣酸痛的「刺撥筋結法」云:「醫者以右手大拇指堅按筋結作痛處,使不得動移,即以針貫刺其筋結處,鋒應於傷筋則酸痛不可忍處,是天應穴也。隨痛隨針神效」。廖氏所稱之「筋結」,一般在肩關節周圍炎患者中,常可在肩關節之前後,以及上臂俠白,臂臑等穴附近,可摸到條索狀之腫脹肌腱,重按則酸痛十分明顯,下針之時,須掐住其筋結之中點,進針以後,刺入該筋結處時,酸脹感應較強,此時,術者宜緊握針柄,轉動手腕,令針尖作上下、左右撥動,病程短者,針治一二次即可減輕或筋結現象消失。
廖氏在書中曾一再推薦此法,謂「凡針經絡諸穴,無逾於此法也。針傷筋則即瘥,針不傷筋則蹇 ,即還刺其穴,則少歇矣」。實乃經驗之談。推究「撥筋結法」之學術淵源,《靈樞·官針篇》雲:「經刺者,刺大經之結絡經分也」。故本法是「經刺」法的發展,廖氏能不囿於元明時期「但開筋骨莫狐疑,有筋有骨傍針去,無筋無骨須透之」(《行針指要歌》)的避筋刺法,從而創此撥筋結的方法,說明廖氏對《內經》學說有深刻的研究和有豐富的實踐經驗。
此外,書中對於「透針刺法」的應用,也有具體介紹,如治肘節酸痛,取曲池透少海、「使病人屈肘,曲池穴至近橫紋空虛,以針深刺穿出肘下外皮」。治肩關節疾患,取「肩下腋上透刺對側皮下」等等刺法,都介紹得十分詳盡。
《針灸集成》匯錄各家治驗甚豐,其間也包括了廖氏本人的經驗,處方配穴十分精當,也是本書的一大特點。
所列病證的取穴針刺經驗,其編例有二:
一是按部位分列各部之病證,包括內、外、兒、婦、五官等臨床各科常見病證有380餘種,處方400餘例。
其二按中醫的髒象學說分類,如精、氣、神、血、津液以及用痰飲、蟲、大小便等病名歸類;並總其大綱,分屬為《內景篇》、《外形篇》、《雜病篇》三大部分。
這一分類方法,曾為近代針灸家承淡安先生採納在《中國針灸學》一書中,據此可見其對後世之影響。
在治病選穴配方上,均以簡練效驗的配方為主,如治咳逆灸大椎、靈臺,赤白痢灸臍中,嘔吐灸中脘、然谷等處方,均汲取朱丹溪、危亦林、羅天益等名家的配穴經驗,經過博採精選而成。
《針灸集成》卷三、四為釐訂經穴之作,對十二經脈、奇經八脈的穴位,雖基本上按《銅人》的分寸定位,但對各俞穴的主治適應症,則擷取《百症賦》、《席弘賦》等十多首明代著名針灸歌賦中的有關章句,列於穴名條目之下,以標示各穴的主治及配伍。對于禁針、禁灸穴,以及某些腧穴誤針後發生的變證和反應,則又另作一一敘述、在十二經穴中,還突出重點要穴的診解。
本書收藏經外奇穴142個,為明清針灸著作中最多的一家,其中如「八關穴」,原出於劉河間《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主「大煩熱不止,晝夜無度,刺十指間出血,謂八關大刺」。但劉氏並未註明詳細部位,《集成》卷一「別穴」項中,列出「大都、上都、中都、下都」之名稱與定位。
大都穴在手大指、次指間虎口赤白肉際;上都在食指、中指本節歧骨間;中都穴在手中指、無名指之間本節前歧骨間;下都在手小指、無名指之間本節前歧骨間。並謂「以上四穴,一名八邪,又名八關,治大熱,眼痛睛欲出,針出血立止」。近幾年有關八關穴的定位問題,說法不一,據廖氏之考證,可見八邪、八都、八關、實同穴異名耳。
廖氏還十分注重糾正某些穴位的錯誤定位,書中特增「訛穴」一節,如舉取神門穴云:「《銅人》曰:在掌後銳骨端陷中,而俗不分陰陽之屬抑,從表腕銳骨端陷中,幾至橫犯太陽少陽經,正所謂毫釐之差,千裡之謬」。類此,廖氏辨別甚詳。
(本文摘錄自:盛燮蓀等《略論<針灸集成>的學術成就》北京中醫藥, 1986.)
識別下方二維碼
關注慈勇,了解更多
(部分圖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