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思考,「針灸」將往何處去?

2021-02-12 明醫公開課

學科,作為學術領域重要的分類概念,已經成為現代高等教育與研究領域的基本單位。尤其是在2017年國家高等教育「雙一流」建設戰略實施以來,學科建設作為高校工作的重心之一,成為促進人才培養與流動,提升高校學術活力的重要舉措。

  

關於學科的定義,目前學界尚未形成完全的共識,不過,綜合多種觀點,筆者認為學科具備三個最為核心的特徵:其一,具備相對獨立的知識體系,這是學科的核心因素;其二,具備相對完整的教育與研究制度,這是學科發展的基本條件;其三,具有業界認同的的學術組織,學術共同體組織及其學術活動是學科的外在形式表現,也是其保持持久活力的動因。由此可以略為:知識體系+組織建構+規訓制度

  

從中國傳統學術中走出,又吸納現代科學成果,經由數代學人的建設,當前的針灸學已經形成了系統的有活力的知識體系、立體完整的教育層次與完善的充滿進取心的學術共同體組織,從以上學科的特徵來看,完全具備現代學科的條件。站在一流學科建設背景下的歷史路口,回顧針灸學科是如何一路走來,其形成與發展經歷了哪些階段,目前有哪些重要的學術論題,將來又將向何處去,都是針灸界同仁需要思考的。

 

針灸學科形成於何時?雖然近代才有學科概念,但是從學科概念的內涵與特點看,早在秦漢《黃帝內經》成書時期,針灸學科的知識體系就初步形成了。作為一部以針灸為主要內容的醫學經典,《黃帝內經》其實是針灸學科的奠基之作,其對針灸的基本理論與實踐作了詳實的論述,針灸的核心理論經絡與腧穴理論、刺灸法與病症治療理論等在該書中均有體現。

至晉代《甲乙經》,作者皇甫謐「事類相從,刪其浮辭,除其重複,論其精要」,將《明堂經》的腧穴內容整理進來,成為了第一部系統全面的針灸學專著。《傷寒雜病論》《脈經》《神農本草經》在該時期也已成書,醫學學者開始對知識進行分類編集。以《甲乙經》為標誌,獨立的針灸知識體系已經形成。

此後,歷代醫家對針灸知識體系不斷地進行整理與補充,其中重要的一次官方修訂是宋代王惟一奉敕編撰而成《銅人腧穴針灸圖經》,這是針灸知識體系的又一次系統整理。

  

  

再看古代針灸的規訓制度與教育管理的組織。針灸的民間傳承一直存在,《後漢書·方術列傳》中就已記載了針灸醫者涪翁、程高與太醫丞郭玉之間的傳承關係。

南北朝時劉宋元嘉二十年(443年)太醫令秦承祖奏置醫學,開始正式由政府設置醫學教育,並繪製《偃側人經》《明堂圖》,這是正式的針灸醫學教育的開端。

北魏時宣武帝發布詔令以考核醫生,「嚴敕醫署,分師療治,考其能否,而行賞罰。雖齡數有期,修短分定,然三疾不同,或賴針石,庶秦扁之言,理驗今日」,其中有對針灸的考核。

明確的針灸獨立分科是從唐代開始,《唐六典》記載:唐代太醫令掌諸醫療之法,其屬有四,分為醫師、針師、按摩師、咒禁師。從唐代太醫署中針科的建立始,針灸學科有了穩定的教育與管理組織。此後,歷代的太醫局或太醫院中均設針灸一科,既是醫學行政單位,同時也承擔著官方的針灸醫學教育職能,直至公元1822年,清政府下令「太醫院針灸一科,著永遠停止」,針灸一科才退出了官方的醫學教育與行政序列。

另外,針灸在6世紀之前就已經傳於朝鮮、日本,8世紀時,日本就仿照中國唐朝的醫制設立了針博士與針師等專業人員職位。針灸的知識體系、教育規訓與管理組織以及對外交流等,在20世紀之前已經初具系統。

  

近代,尤其是民國時期是針灸學科的主動構建時期。這一時期針灸的知識體系與組織形式,發生了極大的變化,是民國時期針灸界精英醫者主動改革的結果。

  

首先是知識體系的變化。傳統的經絡、腧穴與針灸症治、刺灸法等知識由於近代解剖學與生理學傳入與影響,發生了顯著的變化,民國醫家對針灸原理的認識也發生了本質的改變。比較明顯的變化,比如腧穴解剖描述的出現、針刺消毒規範的實施、用神經學說解釋針灸的效應機制,以及部分醫籍的疾病稱謂也由傳統的基於症狀的病名轉變為西醫學病名等。

  

更為重要的是針灸教育制度的根本變化。清代之前,雖然官方也有針灸的教育與考試制度,但是主要的傳承方式還是師徒授受。民國時期,由於新式學校在中國的興起,中醫學校也不斷湧現,同時興起的還有針灸專門學校。據有限統計,民國時期的針灸專門學校有48所,其課程設計與傳統的民間授受與清代之前官方教育的課程明顯不同,與新的針灸知識體系相適應,除了傳統針灸知識之外,部分學校還設有生理學、病理學、解剖學、消毒學等課程,並增加了臨床實習與函授教學。

與針灸學校同時發生的還有針灸研究機構與針灸期刊、針灸醫院等,比如由承淡安創辦的中國針灸學研究社,會員分布廣泛,實際上也有了學術共同體的意味。

所以從組織制度上來看,近代針灸學科是具有開風氣之先的針灸學者所主動構建的,這一由精英醫者主導,由學校教育推動的變革是一個主動過程。此時的針灸學科,知識、組織、規訓三者相輔相成,初步具備了現代學科特點。

  

  

以現代針灸高等教育為基礎的針灸學科在上世紀50年代之後取得了前所未見的進展。民國時期雖然針灸學校林立,也出版過多種針灸教材,但是其學校教育是以民辦學校為主,官方在針灸教育方面幾乎缺失。上世紀50年代中葉,由官方主導的中醫藥高等教育起步,針灸學真正進入了正規高等教育的序列,這無疑為針灸學科的進展創造了空前的條件。這一時期針灸學科在三個主要方面均有了極大的變化與進展。

  

1957年,江蘇省中醫學校針灸學教研組編纂的《針灸學》,被李鼎先生譽為「新中國針灸學科的奠基之作」。1961年,南京中醫學院編修了第一部國家統編教材《針灸學講義》,正式將針灸學知識規範成以經絡學、腧穴學、刺灸法與治療學理論為四大分支的知識體系。

1960年,上海中醫學院成立針灸系,1962年該院將針灸學教材分化為《經絡學說》《腧穴學》《刺灸法》《治療學》。1985年針灸專業統編教材誕生,有《經絡學》《腧穴學》《刺法灸法學》《針灸治療學》《針灸醫籍選》《各家針灸學說》等,在2002年針灸推拿專業的規劃教材中又增加了《實驗針灸學》等。

從以上教材的演化過程中可以看出,官方所建構與推行的針灸知識體系在不斷豐富與規範,其內核一直以中醫針灸知識為核心。

2010年,「中醫針灸」正式被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令中醫針灸的知識體系獲得了更廣泛的影響。

  

針灸知識規範化的同時,新的針灸理論與方法不斷湧現。臨床方面,比如針刀療法及與之相類似的松筯針、刃針,以及歐美針灸師青睞的醫學針灸、幹針等,均是以運動解剖學、神經解剖學等作為理論基礎,成為針灸理論的重要創新。以局部刺激治療全身疾病為特點的微針療法,如頭皮針、眼針、耳針等,也與傳統的經絡腧穴理論有所不同,但臨床應用頗為廣泛。

機制方面,穴位敏化學說、肌筋膜學說,中樞-軀體-內臟反射區學說、耳穴-迷走神經刺激調節學說、炎症-免疫調節學說等新理論為針灸的機理探討與理論研究帶來新的活力。

此外,針灸知識的標準化研究也成果斐然,在標準化戰略的引領下,我國於2009年在國際標準化組織(ISO)中成功申建了中醫藥技術委員會(ISO/TC249),並牽頭制定了首個中醫藥國際標準《一次性使用無菌針灸針》,目前已經開展了63項各級針灸標準化研究項目,已發布59項,包括28項國家標準、24項團體標準和7項國際標準。當然,以發展的眼光看,任何知識體系並非一旦成為規範便成永久,針灸知識體系會在不斷的破與立中進取。

  

  

這一時期各個中醫藥院校中的針灸專業、針灸系、針灸學院、研究所以及專門的針灸獨立院校紛紛成立,各個層次與方向的針灸教育,從中等職業教育到專科、本科、研究生、留學生教育全部覆蓋,可以授予學士、碩士與博士學位,針灸成為醫學教育體系中的重要分支。

自1956年第一所中醫學院成立,經過幾十年的建設,目前我國有高等中醫藥院校44所,均設有針灸推拿專業,另外設有針灸推拿專業的西醫高等教育機構10所,設有針灸推拿專業的非醫藥高等院校6所。院校教育之外,具有悠久歷史的傳統師承教育也得到了長足發展,成為院校教育的重要補充。完整的多層次的針灸教育奠定了針灸作為一門現代成熟學科的基礎。

  

同時,科研院所與臨床基地的建立與繁榮成為針灸學科穩步進展的重要保障,也是重要成果。自從1951年衛生部建立針灸療法實驗所以來,現在全國已經建立針灸研究機構76個,其中有國家臨床醫學研究中心,大學或醫院建立的針灸實驗室,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臨床研究中心、重點研究室、流派傳承工作室等,形成了比較完備的從臨床到基礎的針灸學科科學研究體系。

在國家科技計劃的支持下,近些年對穴位特異性、灸法效應機制、針藥複合麻醉機制、經絡學說的科學內涵以及針灸臨床療效評價體系與臨床證據轉化途徑均進行了深入研究,取得了許多創新性的成果;針灸的臨床基地由20世紀50年代初期的個體、聯合診所及中醫針灸門診部,發展到現在各級中醫醫院和綜合性醫院針灸科,針灸推拿(或針灸康復、針灸骨傷)專科醫院等多層次高水平的針灸臨床機構相配合的完備體系,同時,隨著中醫藥事業發展,民營針灸專科診療機構也在興起。

  

針灸的教育、科研與臨床機構之外,專門的針灸學術共同體組織也已經形成,而且在國內外的影響力越來越大,這是針灸學科成熟的重要標誌。

1979年,中華全國中醫學會成立,下設中國針灸學會,1985年3月5日,經國家經濟體制改革委員會批准,中國針灸學會升為國家一級學會,並成為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團體會員,此後,隨著針灸從業人員的擴大,學科本身的發展與成熟,中國針灸學會陸續成立分支機構,涵蓋學科發展的各個方面,如針灸理論發展、臨床醫療、科學研究、教育培訓、期刊出版、對外交流、產業布局、健康服務等,現已發展有37個二級專業委員會(分會、委員會)、6個工作委員會,個人會員數量近3萬人,並且在大多數省市均設立了獨立的針灸學會。

學會每年舉辦各類學術年會、不同主題的學術交流會,並開設「中國針灸學會科學技術獎」評選,舉辦各種針灸繼續教育培訓,開展對外針灸交流與合作等,為促進針灸學術的繁榮和發展,幫助針灸人才的成長和提高,做出了巨大貢獻。中國針灸,世界影響。

1987年11月22日,經國務院批准,由衛生部、中國科協、外交部和國家科委牽頭協調,在世界衛生組織指導下,經中國中醫科學院和中國針灸學會籌備,首個針灸國際組織——世界針灸學會聯合會在北京成立。世界針聯的成立,順應了針灸國際發展的形式,標誌著一個代表全球針灸工作者共同利益的國際性針灸行業組織走上了歷史舞臺,在促進針灸走向世界,加強國際針灸界之間的了解和合作等方面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貢獻。1987年成立至今,世界針灸學會聯合會已經發展了擁有60個國家和地區243個團體會員,代表著全球近40萬針灸工作者。目前針灸已經在183個國家得到應用,是世界上使用最為廣泛的傳統醫學。

  

學科發展離不開專業學術平臺的助力,科技期刊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目前我國內地公開發行針灸類學術期刊有6種,分別為《針刺研究》《中國針灸》《上海針灸雜誌》《針灸臨床雜誌》《世界針灸雜誌》(英文版)和《針灸推拿醫學雜誌》(英文版),學術期刊發行將針灸學納入了國際通行的學術交流與評價的語言體系,推動了學科的建制化過程與國際化進程。

  

從學科的內涵出發,可以說針灸學科形成於清代之前,構建於近代,發展成熟於現代。根植於中國科技與文化的悠久傳統,有深具自身特點的古今交融又不斷進展的知識體系,同時,具備現代學術制度與組織形式,針灸學科的活力與前景備受期待。

  

  

如今,針灸學科在教育、科學研究、臨床應用、國際交流、學術組織建構、技術與文化傳播等多個面都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果。擁有中國原創的知識體系,並越來越廣泛地服務於全球民眾,可以說,針灸學科的發展與中國的科技與文明進步息息相關。不過,也應當看到,當前的針灸學科無論在學科地位,還是學科內涵上還面臨著巨大挑戰,分而言之,大約有以下四個方面亟須關注。

  

第一,提升學科地位,理清與相關學科的關係。

在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和國家教育委員會1990年聯合下發的《授予博士、碩士學位和培養研究生的學科、專業目錄》中,將針灸學置於中醫學一級學科之下的二級學科,該目錄於1997年修訂後,針灸學與推拿學合併稱為針灸推拿學,置於中醫學之下。

從歷史上看,針灸學作為中醫學的子學科是有道理的,畢竟傳統針灸學的知識與中醫學是同一來源。不過,針灸學的知識體系是在不斷地變化的,如今,針灸學的理論基礎與臨床實踐已經不能被中醫學理論所涵蓋,中醫學理論所能涵蓋的只有中醫針灸,這僅僅是針灸學科傘下的一部分。

  

針灸學知識體系自身發展出的針灸臨床學派,如前所述的諸多針灸的新方法,如針刀、浮針、幹針以及各種微針流派等,其理論未必能夠被中醫學理論所容納,而且,在臨床中針灸與康復醫學、神經醫學、骨傷科學等交織甚多,許多醫療機構將針灸與康復科或者神經科、骨傷科合併,其臨床方向也與傳統的中醫學不相契合。

在針灸的科學研究方面,針灸的機制研究與研究方法、內容等方面與生理學、解剖學、分子生物學等更為接近,從實際情況看,許多從事針灸機制研究的學者本身就是生理學家或生物醫學研究的科學家。

同時,針灸學在知識的國際傳播方面,更是走在了各大學科的前面,成為提升中國科技與文化國際實力的重要力量。此外,圍繞針灸的人文研究近年來也頗有進展。所以,理清針灸學科與中醫學、中西醫結合、康復醫學,以及相關的自然與人文學科的關係,進一步提升針灸學科的地位,賦予針灸學科更多的發展空間,針灸學科才會更加根深葉茂。

  

第二,進一步梳理針灸學科知識體系。

針灸學科本身的分支學科的設立需要重新梳理。按照傳統的針灸知識架構,針灸學知識體系可以細化為經絡、腧穴、刺灸法、治療學等分支。但如前所述,針灸學的知識體系在不變地豐富與變化,新的知識在不斷地進入針灸學科體系,比如與針灸關係密切的軟組織解剖學、神經生理學、運動康復學等,還有諸多新針法所承載的針灸理論等,在新的針灸知識體系中如何設定?是納入現有的知識分支中,還是新立學科分支?知識體系之外,針灸的規訓與傳播,學術組織的相關研究涉及的交叉學科,比如針灸教育學、針灸文化學以及生物工程學等相關的內容,是否應該在針灸學科樹上佔有「一枝之春」?學科分支的研究與設立,不僅是學科知識體系完善的結果,更是學科發展與進步的必經之途。

  

按照筆者的初步構想,針灸學科傘下至少可以分為四個主要的子系統,每一系統下又可以細分為若干分支。

其一,臨床針灸學,臨床應用是針灸具備持久生命力的基礎,其下可以細分為針灸腦病學、針灸疼痛學、針灸消化病學、針灸康復學等;其二,基礎針灸學,針灸作為體表刺激可以防治疾病的思路將為生命科學打開另一扇窗,此下可以細分為針灸生理學、針灸病理學、針灸實驗方法學、針灸麻醉學等;其三,人文針灸學,人文研究是任何學科都不能忽視的重要方面,針灸人文研究的內容十分宏富,有針灸傳播學、針灸文獻學、針灸文化學、針灸史學、針灸社會學、針灸教育學等;其四,應用針灸學,與針灸相關的針灸應用學科與工具研發等可以列為這一系統,比如針灸生物工程學、器物針灸學等。梳理針灸學科系統的結構,令相關的研究都可以找到學科位置,無論是對於學者、醫者還是學科本身而言,更是必要的。

  

第三,加強針灸學科的組織建構,促進社會服務。


首先體現在針灸診療機構的建設上。當前針灸的診療機構主要是各級醫院中的針灸科,但是由於針灸臨床分工不夠細化,針灸科往往淪為為其它臨床科室打補丁的科室,往往是什麼病都能治一點,但多數時候只是止步於症狀的緩解,其原因是對疾病的研究不夠深入。即使如此,部分醫院的針灸科還往往被併入康復科、中醫科之中。缺乏獨立而又分工細緻的臨床科室,是影響針灸臨床發展的瓶頸之一。與之相應的是,醫院之外的中醫保健養生機構中的針灸服務近年來發展迅速,尤其是灸法的應用。

保健養生機構針灸相關服務,是否應該納入針灸學科的組織建構中,以及如何規範管理,也應是針灸學科面向社會服務所要思考的問題。其次針灸的科研與教育機構也需要進一步加強,雖然中醫藥院校中多數都有針灸專業與針灸研究機構,但獨立建制的針灸學院與針灸研究機構依然不足。

  

第四,進一步提高針灸學科的國際認同。

一流學科的建設目標是世界一流,針灸學作為中國醫學乃至中國科學的代表技藝,在海外世界備受關注。目前,在全球新的崇尚自然的潮流下,而且經過幾代海外針灸醫生的努力,作為中醫藥走出去的先導,針灸學已經成為全球醫療譜系中的重要部分。不過在大多數國家與地區,針灸還是作為補充與替代醫學的一種療法,其在精英醫學教育、職業教育、立法保障等方面還存在著諸多爭議,針灸如何贏得更為廣泛的世界認同與尊重,是需要研究的新課題。

  

未來的針灸是什麼樣子?

首先針灸知識會更加豐富,傳統的針灸知識體系正在被更加立體多元的知識系統所替代,也會更加開放,最大可能地吸收現代多學科最新成果,包括自然科學與人文科學;伴隨針灸知識表述語言的更新,傳統的中醫針灸將會演變為現代科學與文化系統中重要部分。其次是組織與社會服務,與知識體系相適應的學術組織會更加細化,社會認同度也會越來越高,可以更好地服務國內與國際人群。最後,學科作為人類知識與文明的承載單位,一直在不斷地融合與分化,針灸學科的未來形態與其歷史使命密切相關,但有一點是不會改變的:只要人類的健康還需要針灸,針灸學科就會一直延續,並且隨著人類與自然界的和諧相守,非藥物療法的針灸更會備受推崇。

版權聲明

· 本文摘自中國中醫藥報,作者張樹劍/山東中醫藥大學。由明醫公開課整理發表。轉載請註明出處。

· 版權歸相關權利人所有,分享此文出於傳播和學習交流之目的,並不對文章觀點負責,如存在不當使用的情況,請隨時與我們聯繫。

· 投稿請添加明醫小蘭微信:mingyixiaoxiaoan

有其他感興趣的、想了解的、想學習的內容

請在下方評論區留言告訴我們!

相關焦點

  • 探索中學生心靈自傳 90後青春小說《我往何處去》在滬出版
    這是北京大學錢理群教授對最近由上海文藝出版社出版的90後青春小說《我往何處去》的評價。  《我往何處去》由畢業於復旦大學數學學院的90後怪才卞潤華創作,小說線索明晰、結構完整,主要表現了高中生對學業、情感、自我追求等方面的思考,反映出中學生在學業壓力下步入高考道路的迷惘與抗爭。其囈語般的敘述,荒誕性的戲劇刻畫方式,使作品文採飛揚,是一部真實的中學生的心靈自傳。
  • 你往何處去?
    中國往何處去 這個題目其實是錯誤的,正確的題目是:你往何處去?
  • 觀察丨針灸發展正遭遇「去中國化」,中醫針灸何處去?
    針灸,已成為中國文化走向世界的名片。隨著不斷西漸,針灸治療在一些發達國家的普及甚至超過了中國。值得警惕的是,近年來「西方醫學針灸」的興起,世界針灸的發展正遭遇「去中國化」。中醫針灸,何處去?
  • 考場優秀作文|你往何處去
    你要往何處去?陶淵明筆下有一個大多數人嚮往著的世外桃源,是那樣一個與世隔絕的閉塞山村,有十裡桃花,可以不問世事,無人打擾,只是沉湎於此。但是隨著信息技術發展進步,最為人恐懼的事情之一,其實是與外界聯繫的消失。我曾看過一部小說,探討如何才算是死去。
  • 前勞斯萊斯設計總監賈爾斯泰勒去往何處
    前勞斯萊斯設計總監賈爾斯泰勒去往何處 2018年09月03日 14:10 新聞稿
  • 記得來自何處,也知去往何方
    新會長風採   在這一天,大一的幹事不論是已經做好準備,還是倉促上陣;不管有再多不舍,或是期待,都將從師兄師姐手中接下重任。。。初心便知道來自何處,始終便知道去往何方。初心最美,始終如一。堅持,小夥伴們!加油,武協!!
  • 《可疑的身份》:餘秀華,我是誰,我來自哪裡,去往何處
    《可疑的身份》:餘秀華,我是誰,我來自哪裡,去往何處靈魂追問,第一個問題,總是,我是誰?我到底要去哪裡,這樣別彆扭扭的問題,詩人最喜歡探個究竟,餘秀華就寫了這麼一首詩,叫《可疑的身份》,寫的妙趣橫生,令人信服。她這樣寫道:無法供證呈堂。我的左口袋有雪,右口袋有火;能夠燎原的火,能夠城牆著火殃及池魚的火,能夠覆蓋路,覆蓋罪惡的雪。我有月光,我從來不明亮。我有桃花,從來不打開。我有一輩子浩蕩的春風,卻讓它吹不到我。
  • 黃友蘭:青竹村的發展將向何處去
    「青竹村的發展將向何處去?!」是擺在我這個扶貧隊長和村「兩委」面前必須認真思考的一個問題,今年是決戰脫貧攻堅決勝全面小康之年,既是端菜上桌接受全面檢驗之年,又是鄉村振興開啟未來之年,可謂任重而道遠,更須奮鞭策馬。
  • iTutorGroup湯崢嶸:在線少兒英語往何處去?
    創業家&i黑馬訊(記者:溫瑞連)4月26日,由創業黑馬主辦、全面戰略合作夥伴匯桔網支持的「2019教育未來產業峰會·暨黑馬教育產業大課」在京舉行,iTutorGroup營運長湯崢嶸出席活動,並以《在線少兒英語往何處去?》為主題發表了演講。
  • AI作曲的諾亞方舟將去往何處
    此外,Sony CSL還開發了一個名為「DeepBach(深度巴赫) 」的神經網絡,利用巴赫創作的352部作品來訓練DeepBach,最終完成2503首讚美詩的創作。第一個正式獲得世界地位的AI虛擬作曲家則是2016年誕生的AIVA(Artificial Intelligence Virtual Artist)。
  • 紙從何來將往何處?中國科技館舉辦紙主題展
    孫自法 攝中新網北京1月1日電 (記者 孫自法)從「洛陽紙貴」到「無紙化辦公」、從造紙到智造、從技藝到紙藝……紙從何來將往何處?未來會不會消失?如果消失了會怎樣?中國科技館2021年新年元旦當天舉辦的一個紙主題展,或許能幫觀眾尋找到答案。紙主題展入口,火烈鳥紙藝作品引人矚目。
  • 陳勤浩:蔡英文要把臺灣帶往何處
    民進黨中執會將於4月15日正式公告通過蔡英文代表民進黨競逐2016年臺灣地區領導人選舉。臺灣《旺報》今日刊載清華大學兩岸法政問題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陳勤浩的文章指出,一位從青年時代起就具備「臺獨天然成分」的理念型政治人物,將要把臺灣帶往何處,關心臺灣前途命運的人們正拭目以待。
  • 扎了很久針灸沒有效果,作為針灸醫生的你該如何提高針灸療效?
    這個病例就讓我開始了思考,為什麼同樣是針灸,療效為什麼會有差異?為什麼無法維持?如何才能提高針灸治療的效果呢?1.綜合分析患者病情,診斷準確是關鍵診斷是治療的基礎,一個患者就診之後,醫生的診斷是後續所有幹預的總綱領。
  • 非洲沙漠裡的「大章魚」:何處有水它就往何處去,能活2000多年
    是鳥也,海運則將徙於南冥。——《逍遙遊》 在《逍遙遊》中,有這麼一種神奇的生物。它叫鯤,大到不知道它有多大,並且可以化成鳥,鳥也是大到不知道有多大,而且能夠飛起來,飛起來還特別快,只是鯤這種奇妙的生物只存在於我們的想像之中。拋去想像,現實中也有些奇妙的生物存在,就像非洲沙漠裡邊的「大章魚」,它的奇妙之處就在於:何處有水它就往何處去,並且它能夠活2000多年。
  • 如何養成深度思考的能力?
    協會資深會員、專業講師,講課語言精煉、生動,上課精力充沛,課堂氣氛活躍,能夠將知識有效的傳達給每一位學員。細細研究各個領域成績斐然的大咖所做的演講、寫的文章無不是對某個領域深刻思考的結晶,思考的深度及遠見一般人望塵莫及。深度思考能力,決定人生的層次。很多人都知道深度思考的意義,但不是每個人都在認真地實踐。究其原因,是沒有清晰的方法論。
  • 比勤奮更重要的,是深度思考
    深度思考比勤奮更重要,甚至有時候深度思考決定人生。本文作者梳理總結了深度思考的模型和前提,學會並掌握這幾個要點,定會助你提升思維方式,在日後的工作中更快成長。我一直都可以算是個理想主義的人,有一些想法、也有激情、愛折騰。但是在沒有學會一些很好的思考方式之前,更多的時候也僅限於此。
  • 針道致簡:針灸的學習及認識
    我最注重的也就是經典,尤其是針灸經典—《靈樞經》、《針灸大成》等。當我們在臨床上遇到問題,需要一個確切的方案去解決問題的時候,可以從經典或者經絡原文中尋求思路,也可以從具體的疾病症狀來推敲經典原文中所涉及的問題,相互驗證,從而得出最佳的治療方案。之所以現在的中醫人漸漸偏西化,漸漸失去中醫底蘊,為何?就是因為缺乏經典的支撐,底蘊何來?—就是源於經典的領悟,對於經典的思考及啟發!
  • 中國人工智慧界的絕地武士終於坐到一起了,他們從哪裡來,往何處去?
    李德毅院士回想一下,在AlphaGo壓制李世石的時候,您的朋友圈裡出現過多少文章感慨人類往何處去,或者情懷滿滿討論人類精神比機器人優越在哪裡?陳天石則介紹了他們基於神經網絡的深度學習晶片所取得的全球領先地位。觀察者傳媒不久前剛剛報導過他們成立寒武紀公司的消息。作為龍芯的嫡系,他們不僅創造了全球首個專門針對深度學習的處理器指令集DianNaoYu,同時還發明了全球首個深度學習處理器架構「寒武紀」。深度學習晶片模仿人腦,用函數模擬神經突觸,採用有等級之分的神經網絡來梯次處理信息,計算能力將超越傳統晶片上萬倍。
  • 人死之後會去往何處?人為什麼會對死亡恐懼?死亡又是什麼呢?
    文/仗劍走天涯人死之後會去往何處?人為什麼會對死亡恐懼?死亡又是什麼呢?如果真按照這位科學家所說,人類只是身體上的死亡,那就是說明人類是存在著靈魂的,意識就是靈魂的另一種表現形式,那麼沒有了身體可以寄存的意識,又會去往何處呢?大家覺得呢?
  • 蔣宋孔陳,四大家族的後人,都去往何處?現狀如何
    不過蔣介石率領的國民黨敗落之後,便去往臺灣,從此不再踏入大陸半步。那麼「蔣宋孔陳」四大家族的後人,都去往了何處?現狀如何呢?蔣家後人蔣介石的兒子蔣經國和養子蔣緯國,早些年都已去世,從此蔣家在政權上的統治也退出歷史的舞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