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說針灸難學,的確難學,我就把我從開始學習針灸到現在的一些體會和心得給大家分享一下吧,純原創,抄襲必究!希望對於一些初學針灸以及針灸醫學生一些啟發!
針道致簡曰:
1.夯實基礎才是硬道理
1.1針灸思路治病,很多時候,我們在門診時候,由於長期的中醫學習,過度重視中醫內科的辯證,所以忽視了針灸本身的辯證思路。我們既然是針灸專業,即要運用針灸治病,我們應該多重視運用經脈辯證,而不是過多的拘泥於內科的辯證。切記不要用內科的思路指導針灸治療,可以借鑑,但始終要以經脈辨證為主導。
臨床上疾病都是變幻莫測,千奇百怪,然而對於針灸醫生來說,最大的問題,就是往往容易被中醫內科的思維所禁錮,往往忽略了針灸的根本:經絡。
1.2當一名患者前往就診時,當患者描述完主症、兼症,我們有針對性的圍繞症狀詢問一些與其相關可能出現的疾病,再鑑別!當可以初步診斷時,最重要的就是:我們做為一名針灸醫生,應該要清楚的認識到這個疾病發生及症狀的出現是屬於:經脈病?經絡病?經筋病變?還是臟腑病?我們的《靈樞經》裡以及經絡腧穴學教科書裡,將其劃分的很清楚,然而我們在以往學習時往往只關注到經絡的循行、穴位的定位主治,卻忽略了最重要的東西:經絡病的根本—經脈病中是動則病、經別中是動則病....、經筋中是動則病....(這個要在臨床上熟練運用需要對原文的熟悉,需要花很多時間去熟記)。根據這些具體症狀我們才能清楚的辨別是為何種病變。往往這就是很多臨床針灸醫生最容易忽略的思維了!這也就是我最看中,最根本的東西!
然而要做到這樣清楚明白的認識,的確不容易,我也是在長期的學習和經驗積累中不斷形成的思維。經典的熟讀,基礎的夯實。
1.3 對於如何辨別是何種病變,這就是需要經典的積累和現代醫學相結合。我最注重的也就是經典,尤其是針灸經典—《靈樞經》、《針灸大成》等。當我們在臨床上遇到問題,需要一個確切的方案去解決問題的時候,可以從經典或者經絡原文中尋求思路,也可以從具體的疾病症狀來推敲經典原文中所涉及的問題,相互驗證,從而得出最佳的治療方案。之所以現在的中醫人漸漸偏西化,漸漸失去中醫底蘊,為何?就是因為缺乏經典的支撐,底蘊何來?—就是源於經典的領悟,對於經典的思考及啟發!
2.思路是第一生產力
說起經絡,人們總是認為這兩個是一個東西,醫生,醫學生都是給病人這麼解釋疾病,經絡不通是臨床上最常用於解釋痛症術語,可是我們有具體的思考過這兩個東西的根本是什麼嗎?究竟是怎麼不通嗎?是經不通還是絡不通?是哪條經不通、哪個部位的絡不通?怎麼疏通?先疏通絡還是先疏通經?用何種方法疏通?這都是我們要考慮到的問題,但是有多少人又真正的去了解,去探索這些問題呢?臨床上治病,我們可以這麼解釋,但是你自己心裡的明白這些問題,該如何去解決,如何去精準,正確得給病人治病,現代醫學是精準醫學,做到定位準確,治療時醫生手如握虎,胸有成竹,病人在治療時既能減少痛苦,療效肯定。
對於針灸醫生來說,用針如用兵,養兵千日用兵一時,出兵必勝,用在針灸裡就是平時學習積累,經驗的收集整理,下針如有神,手如握虎,胸有成竹,才能確保療效!切莫追求數量而放棄質量,放棄手法的操作!
當診斷清楚之後,除了上述的辨病要從經脈病、經絡病、經筋病、還是從臟腑病出發外,要牢記以下幾點:
2.1 辨位歸經
根據患者主症,思考與其相關的臟腑組織與何條經脈的循行密切相關,再根據其兼症,舌脈象,有針對性的選取穴位(如何準確的選穴後面有詳細的描述)。
2.2 循經接力
由於經絡上穴位繁多,為了更好的讓經氣順接,在一條經上有選擇性的選取穴位,使經氣能夠直達病所,通經導氣。選取與症狀最貼切的穴位進行治療(具體選穴根據:五輸穴、八會穴、八脈交會穴及一些自己的經驗用穴)。《標幽賦》所言:"痺厥偏枯,迎隨俾經絡接續":四肢厥冷麻痺,中風半身不遂者,必須接氣通經,經絡接續,氣血貫通!不謀而合!
2.3 空間覆蓋
這個思維多在經筋病變中多採用,從經典中看,經筋病變多為局部肌肉、韌帶、筋膜、關節的病變,比如肌肉勞損、韌帶損傷、局部筋膜炎、骨性關節炎等。所以當在治療此類疾病中,更應該牢記:空間覆蓋,這是為了精簡取穴及用針,取一個穴位,其針感覆蓋要到達一定的區域,達到局部治療效果,而不是用多針去解決問題。
2.4 局部通絡,遠道通經
對於一些勞損性疾病,多半為局部的絡脈不通,氣血阻滯,這個時候需要在局部治療同時,在結合辨位歸經的思維,有針對性的在相關經脈上遠部選取穴位。正如《針灸大成》所載:"臟腑病,求門海兪募;經絡病,取原別交會",在遠道配穴上很有指導意義。
3.光看不動等於無用
要學會歸零。也就是不論以前學的怎麼樣,擴寬我們的思路,逐漸建立其一套屬於我們自己的系統的思維體系、這也是我們以後安生立命的價值,用於指導我們以後的臨床工作,這個才是最重要的!
3.1問診的重要性
當一個陌生的患者來到你面前時候,當他訴說出他的疾病整個經過時候,下一步就是我們應該考慮的問題。首先,患者最主要需要我們解決的問題是什麼?是心理?還是疾病本身?充分的了解患者訴求,有利於我們診療的準確性和療效。其次,問診的詳細。按照我的思路,一個人患病不是沒有緣由的,很多患者都起初說沒有感覺什麼明顯的原因,但是深究其病史,肯定會詢問出一些有價值的信息。要從起居、生活、工作環境、個人習慣都要兼顧。最重要的是詢問患者的飲食,睡眠,二便!為何?因為現代人很多都起居不規律,飲食不節制、工作生活壓力大,最直接導致的就是脾胃的受損,脾胃又是後天之本,水谷精氣生化之源,正所謂五味入口藏於胃,以養五臟氣,脾土旺,則生萬物;衰,則生百病。所以針灸治療同時,多兼顧脾胃的功能,小便的次數、大便的通暢與否,這可以反映一個人內環境的狀態,整個人氣機是否調暢!氣機不順,阻滯經絡則生病!
3.2針刺前提:揣穴!
揣穴,揣的是什麼?具體來說,揣穴就是:首先了解局部組織狀態(從中醫來說,就是了解局部的氣血,經絡狀態—氣血的充足與否,經絡的阻滯與否?從西醫解剖來說就是了解局部的皮下組織,血管,神經,肌肉、韌帶、關節等狀態);其次,通過揣穴之後,對於局部解剖胸有成竹之後,有助於具體在實行針刺時候如何選用合適的針具,揣測針刺的深度,才能更好的把握針刺的角度及深度,避免出現醫療事故;再次,通過不斷的揣穴可以鍛鍊手指的敏感度。為何?因為很多時候疾病的發生,尤其是局部的經絡阻滯引起的疼痛時,通過認真的揣穴,可以找到最敏感的反應點(阿是穴),而不是盲目的去選擇穴位,還有就是通過揣穴可以精簡用針,鍛鍊思維。最後,通過揣穴選取穴位,通過刺激揣出的穴位進行針刺,也能夠刺出猶如經穴般針感,這是最好的效果。這也就是比較難的地方了。
通過揣穴,鍛鍊揣穴的好處就是:在尋找痛點的同時結合局部解剖有選擇的選取一些特殊解剖位置進行配穴,這樣可以做到事半功倍!
3.3 選穴的獨特性
人體的穴位有12經脈,奇經八脈,每條經脈都有他相應的治療方向和範圍。當我們遇到一個疾病的時候,該如何從這些穴位中選取最合適,最有效的穴位來做有針對性的治療?治療疾病不是靠針,穴位的多少或者藥物數量的堆積,而是精簡、有效、有針對性的選擇最適合的穴位,藥物來治療。這裡舉一個例子,比如一個頸椎病的患者,主訴頸項部伴右上肢不適。排除了其他原因引起的不適之後。這個時候我們腦海裡應該最快的辯證出,有針對性的問患者頸項部和右上肢不適的具體部位,以及仔細觀察局部的組織狀態(參照經絡感傳現象),這有利於我們結合具體部位來進行經絡辯證!上肢有三條陰經和三條陽經,具體症狀具體辯證,假如患者訴右上肢後外側不適,我們最快的應該辯證出他和手太陽經關係最為密切,倘若還有肩胛部的不適,更可以確認為手太陽小腸經經筋的病變,這裡還可以結合原文:"循肩胛部,繞肩胛,交肩上。是動則病,頸頜肩臑肘臂外後廉痛"。則進一步的驗證我們辯證是否準確。所以在選擇穴位時候,我們可以根據局部通絡,遠道通經的思路,再結合現代醫學的解剖,神經節段分布,來進一步輔助我們選擇穴位,比如局部選擇C5-T1夾脊穴,以及局部通過揣穴後選擇的阿是穴。遠道通經可以選擇上養老,中渚,天井等。這裡選擇穴位,尤其是遠道取穴,我們可以參考經典裡的,"臟腑病,取門、海、俞、募;經絡病,求原,別、交、會。"(源於《針灸大成-標幽賦》)
3.4 思路越清晰,用針越謹慎
經脈有十二正經,有奇經八脈;穴有井滎輸經合,有八脈交會穴,有八會穴,有阿是穴等。當一個患者出現在你的面前,四診合參,體格檢查結束後得出診斷結果,理法方穴都胸有成竹時,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如何選穴?整體的思路是什麼?重點是什麼?每個人的思路、手法、知識體系都是截然不同的,然而怎麼做到有效的同時思路得到了提高,從一個疾病中讓思路升華?為什麼同樣的穴位,每個人針刺的針感都是截然不同的?這就是手法的差異。思路清晰,則用針謹慎!例如:一個典型的神經根頸椎病患者前來就診,根據主症,體徵,整理思路(具體思路上面已說,不贅述),下一步就是治療,治療頸椎病的穴位很多,難道我們都得取?此時清晰的思路會指導我們用針。穴位裡同工穴很多,當你思路清晰時,可以任意選擇穴位,就像將軍手裡有強將,派任意一個出去都可獲勝。當遇到一個疾病時,我選擇某幾個穴位,下一次我又選擇不同的穴位,外行看來以為改變了思路和方法,其實不然,因為穴有同工,所以換湯不換藥,整體思路還是沒變的。
舉一例子,我們最常見的面癱!
面癱(周圍性面癱)
概念:周圍性面癱又稱周圍性面神經麻痺,其症狀多表現為一側眼瞼閉合不全,患側鼻唇溝變淺,口角偏向另一側,咀嚼時食物滯於患側齒頰之間,重則口角流涎,說話時吐字不清。
中醫沿革:歷代醫家對其均有所論述,但不盡相同,在《黃帝內經》中,古人稱其為"僻""卒口僻""口喎";漢代張仲景在《金匱要略》中稱其為"喎僻";隋朝醫家巢元方《諸病源侯論》則稱其為"口喎僻";到宋代,陳無極的《三因極一病證方論》始有"口眼斜"之稱;明代醫家樓英的《醫學綱目》則將本症稱為"戾";到了清代,各家著作多稱為"吊線風""歪嘴風"等,現代統稱為"面癱"。該病是由於正氣不足,經絡空虛,衛外不固,風邪乘虛入中經絡,氣血痺阻筋脈而成。
思路:總體思路局部通絡、遠道通經、循經取穴。根據經絡所過,主治所及原則。首先辨病,從經脈出發,面癱屬於足陽明經筋病範疇,《靈樞-經筋》:"卒口僻,急者目不開;熱則筋縱、目不開。頰筋有寒則急、引頰移口;有熱則筋馳縱,緩不勝收,故僻。"面部主要有足陽明經,手陽明經為主,以及少部分手太陽經、任脈、督脈、足少陽經經過。所以面癱發作可以辯證的選擇這些經上的穴位。
1、 頸穴的選擇:從解剖來看,頭面部的供血主要是頸外動脈,所以可以有針對性的在頸部選取一些穴位,改善面部血供,面部營養的供應。還有根據面神經的解剖分布,多由耳後乳突出顱,所以可選取翳風、風池、天容等穴位,具體選穴還是基於揣穴!
2、局部通絡:面部穴位眾多,但是不是面癱都選用呢?(這裡只提供思路,不具體選擇穴位)。並非,根據患者不同症狀,選擇不同的穴位,通過觀察患者的面部表情運動的癱瘓程度評估局部肌肉的力量,來進行選擇穴位。
3、遠道通經:面口合谷收這都是朗朗上口的四總穴歌了。遠道配穴多關注的是患者的氣機的條暢,飲食二便,睡眠等等。還有就是根據不同的分期,有針對性的選擇穴位,初期祛寒、清熱;穩定期,平補平瀉;後遺症期,益氣活血。
4、自我思考:
面癱不能光死認穴位,多要考慮局部神經肌肉解剖的特點進行選取穴位,不同的分期,針刺的深度,角度都是不同的。門診遇到過一些後遺症期很長或者頑固性面癱的患者,起初都接觸過電針,這並非偶然,有報導指出,初期面癱電針絕對禁忌,電刺激會導致原本失神經支配的肌肉電生理紊亂,導致後期恢復不良。慎用!西醫學者認為急性期禁止用電針,會導致面神經水腫加劇。從中醫來看,針灸可以疏通局部氣血,改善局部營養狀態,加速有害物質的代謝,而且刺激面部,不會導致面神經水腫的加劇。因為面癱原發病灶並非在面部,而是在深層面神經管內,或者膝狀神經節,八竿子都打不到。
西醫:根部面癱的不同症狀判定損傷的部位,有利於選穴。耳後乳突疼痛,伴有舌前三分之二味覺喪失,或者耳鳴、耳悶、耳顳部症狀。多損傷為面神經管內的鼓索神經或者鐙骨肌神經。伴有眼鼻部症狀的多涉及於巖淺大神經。若上述症狀均有,還伴有耳道內皰疹,多為帶狀皰疹侵襲膝狀神經節引起,又稱為:亨特式麻痺。若僅有面部肌肉癱瘓,無上述症狀的,多為出顱孔後的分布,治療較上述更為簡單,恢復也更快。
5、 融會貫通(針灸大家治療方法及思路)
最後希望大家將針灸發揚光大!做好一個中醫人該做的事!
轉發文章到朋友圈-即可領取您想學的任何一種課程
微信客服:18812025201添加即可領取
此文很重要,感謝轉發
目前100000+人已關注加入我們
點擊圖片識別二維碼公眾號「舒卿醫講堂」或添加微信免費領取中醫技術視頻
覺得好的話,請在下方點在看👇👇
感恩分享,轉發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