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灸甲乙經》養生理論

2021-02-07 崆峒國醫

《針灸甲乙經》是中國針灸學專著,晉皇甫謐(215-282年)編撰於魏甘露四年(259年),共10卷,南北朝時期改為12卷本。該書集《素問》、《針經》(即《靈樞》古名)與《明堂孔穴針灸治要》三書中之有關針灸學內容等分類合編而成。他在序中說:「甘露中,吾病風加苦聾百日,方治皆要淺近。乃撰集三部,使事類相從,刪其浮詞,論其精要,至為12卷。《易》曰:『觀其所聚,而天地之情事見矣,況物理乎。」他明確告喻後人《針灸甲乙經》承上古醫道,啟於《易經》點化,《易經》的一言一字皆藏醫學之指南,他的基礎思想是基於天人合一,陰陽五行,生、克、制、化,陰陽平衡的基礎理論,在唯物辨證的知行統一觀的哲學思想指導下進行研究探討的,既有博大精深的理論指導又有親身驗證的實踐而「針道生焉」。

原書根據天幹編次,內容主要論述醫學之理論和針灸之方法技術,故命名為《針灸甲乙經》。皇甫謐本是一位史學家,年近50歲時,因患關節炎,加之耳聾,開始鑽研針灸醫術,學習上述三書,並將其中"事類相從,刪其浮辭,除其重複,論其精要"而成書。首先,《針灸甲乙經》在中國獨具特色的針灸療法的發展中,發揮了承先啟後、繼往開來的重大作用。眾所周知,在此期間,中醫學典籍《素問》、《靈樞》等雖有關於針灸學理論與技術的闡述,也有若干專門論述針灸經絡的小冊子,然而或已散落殘佚,或只散見而不成系統,《針灸甲乙經》正是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對針灸經絡、腧穴、主治等從理論到臨床進行了比較全面系統的整理研究而成書的。

《針灸甲乙經》是在疏通經絡、平衡陰陽理論基礎上,除了強調:"上工治未病"之病,即要求一位高明的針灸醫生要學會運用針灸來達到保健防備疾病之目的。他所指出的"中工刺未成"則是強調僅能做到疾病早期治療者,也只能算作一位比較好的針灸醫生——中工。這表現了該書對養生、預防疾病和提倡早期治療的重視。然後,他以"下工刺已衰,下工刺方襲",將不能做到預見和早期診斷治療的針灸醫生則一概稱之為下工、下下工,視之為不合格的針灸醫生。這一先進思想促成了中國歷代針灸醫生的勤奮學習和為發展針灸作出了重要貢獻。同時,《針灸甲乙經》還對針灸用針之外形製作、針灸之禁忌、針灸經絡、孔穴部位之考訂、針灸的臨床適應症、針灸操作方法,以及臨床經驗的總結等進行了系統的論述,系統整理考訂針灸穴位,對針灸穴位的名稱、部位、取穴方法等,逐一進行考訂,並重新釐定孔穴的位置,同時增補了典籍未能收入的新穴,使全書定位孔穴達到349個,其中雙穴300個,單穴49個,比《內經》增加189個穴位,即全身共有針灸穴位649個。關於穴位的分布,《針灸甲乙經》採取了分區記述的方法,如頭部分正中,兩側再分五條線與腦後各有穴若干;面部、耳部、頸部、肩部各有穴若干;胸、背、腰、腹部分之正中,兩側各線各有穴若干;四肢部分三陽、三陰各有穴若干。雖然沒有完全按經絡敘述穴位,但部位明確,相互關係清晰,有利於學習和臨床運用,該法為歷代中外學者所沿用。《針灸甲乙經》系統論述經絡學說,經絡學說是一個至今尚未證明其客觀存在的系統,但兩千多年來其理論學說一直指導著中醫學、針灸學之診斷和臨床治療,並每獲佳效。這一系統的徑路、走行方向、與穴位關係等在針灸學的發展上每有不同觀點,《針灸甲乙經》在晉以前醫學文獻的基礎上,對其進行了比較全面的整理研究,對人體的十二經脈、奇經八脈、十五絡脈以及十二經別、十二經筋等之內容、生理功能、循行路線、走行規律以及其發病特點等作了傳統理論的概括和比較系統的論述,成為後世對此學說研究論述的依據。關於針灸療法的適應症。哪些疾病適合運用針灸治療,這是針灸臨床的一個重要問題,對選擇治療方法是十分必要的。

《針灸甲乙經》在前人經驗的基礎上,提出適合針灸治療的疾病和症狀等共計800多種。例如該書所分述的熱病、頭痛、痓、瘧、黃膽、寒熱病、脾胃病、癲、狂、霍亂、喉痺、耳目口齒病、婦人病等等,也基本上達到了條分縷析,內容比較豐富,使學習者易於把握的治療學水平。闡明針灸方法和臨床禁忌。該書強調:"用針之理,必知形氣之所在、左右上下、陰陽表裡、血氣多少、行之逆順、出入之合。"提示針灸醫生為病人施治時,必須把握時機,根據病人的不同體質、不同病情,採用不同的針刺艾灸的手法和技術。要求選穴相宜,定穴準確,操作嚴謹,補瀉手法適當等等。該書還在選穴治療方面論述了後世始形成的子午流注針法的理論。《針灸甲乙經》專篇闡述了每日時辰不同與選穴、針刺補瀉方法的關係,這一時間醫學問題至今在臨床上還在應用,並為國際學者所注目和研究。

《針灸甲乙經》是一部影響中國針灸學發展的劃時代著作。遠在隋唐時期,就已作為醫學教育的必學課本,並視之為經方。不但為唐代偉大醫藥學家孫思邈列為"凡欲為大醫,必須讀《素問》、《甲乙》……等諸部經方",定為醫學生必須學習熟讀的基本功。而且在唐代、宋代官方的醫學教育中,也明確規定其為醫學校學習必修課,並設針博士、針助教、針師等進行授課和據以指導臨床實習。《針灸甲乙經》對國外發展中國針灸也產生了極為廣泛的影響。公元七、八世紀,日本、朝鮮等國家在引進中國醫學的同時,都在它的醫學教育中明確規定以《針灸甲乙經》為教材。隨後,《黃帝針灸甲乙經》在歐美等國家也廣為流傳,在世界上產生了廣泛地影響。

來源:平涼市針灸學會    編輯:王紅明

崆峒國醫微信號:PLS--MJZYYXH

  弘揚民間中醫藥文化,傳播民間中醫藥技術,中醫來源於民間。 針灸鼻祖皇甫謐出生於崆峒山腳下平涼靈臺縣,崆峒山又稱為道源聖地,中醫的根基來源於道文化。為全面打造「神奇秀美崆峒山,天下養生第一地」把平涼民間中醫針灸養生旅遊做好,更好的為人民服務。

關注我微信號:PLS--MJZYYXH(←長按複製)

了解更多,請搜微信公眾號「崆峒國醫」直接關注,也可以掃一掃二維碼公眾號「崆峒國醫」


相關焦點

  • 《針灸甲乙經》: 世界第一部針灸學專著
    《針灸甲乙經》形成了結構完整、內涵深厚的理論體系。前6卷論述基礎理論,後6卷記錄各種疾病的臨床治療,包括病因、病機、症狀、診斷、取穴、治法和預後等。《針灸甲乙經》在針灸理論上,有很多學術建樹。不僅保存了大量針灸古文獻資料,弘揚了《內經》針灸學術思想;而且集西晉以前腧穴學之大成,確立了針灸操作規範,匯集豐富了臨床治療經驗;其學術思想也傳播國內外,促進了世界醫學文化的交流。系統整理了十四經腧穴。提出分部劃線布穴的排列穴位方法,記載了經穴別名70多個,補充完善《內經》,記載交會穴80多個,提出「脈氣所發」穴100多個,增補完善了五輸穴的體系和內容。
  • 趙京生針灸理論體系構建的早期過程與方法分析
    這個過程及其呈現面貌有古今兩個歷史階段,《針灸甲乙經》與現代統編教材可以說分別代表了這一歷史過程的兩端。古代有關針灸理論體系的建設,主要是對積累的豐富知識分門別類地初步條理化,明確基本範疇和概念間的簡單關係,使針灸理論知識的整體具有一定的系統性和結構化。這方面的理論性專著極少,較系統的闡述多限於某一理論範疇,如《十四經發揮》、《奇經八脈考》等。
  • 聯盟薦書 | 針灸文獻篇
    本期主題主單聯合推薦針灸文獻類書籍5本,分別為《針灸腧穴通考》《中國針灸思想史論》《針經知行錄》《針灸甲乙經》《中國針灸學術史大綱》。《針灸甲乙經》(晉)皇甫謐編集黃龍祥整理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6年     推薦理由:《針灸甲乙經》是我國現存最早的一部針灸專著,原名《黃帝三部針灸甲乙經》,由西晉時期皇甫謐撰就,他取《素問》《針經》(《靈樞》)《明堂》三部之書,「刪其浮辭,除其重複
  • 針灸銅人與《銅人腧穴針灸圖經》
    英國學者李約瑟說:「每當人們在中國的文獻中查考任何一項具體的科技史料時,往往會發現它的主要焦點就在宋代。 宋代天聖針灸銅人的基本特徵,一是「背面二器」——銅人前後可肢解為兩片;二是五臟六腑無一不具——肢解後可見到臟腑;三是中空,外封黃臘可以注水(汞),以之考試醫者時針入水(汞)出。
  • 黃竹齋與《針灸經穴圖考》
    新中國成立後,歷任西北醫學院中醫科主任、衛生部中醫研究院針灸科主任、衛生部針灸學術委員會委員等職。二、醫學事跡(一)精湛的醫術為國人贏得榮譽黃竹齋幼時家貧,十八歲始發奮攻讀,通經史、天文、歷算,尤精醫學。公元1925年任軍醫官,後來辭職回鄉掛牌行醫,求診者絡繹不絕。
  • 第一百三十三回 針灸養生 針刺養生(中)
    針刺養生(中)接上回:第一百三十二回 針灸養生——針刺養生(上)針刺養生通過經絡系統的感應傳導、調節機能平衡來發揮其治療與保健作用,針刺保健的手法刺激強度宜適中,選穴不宜多,且要以具有強壯功效的穴位為主。
  • 書籍推薦:針灸你需要看的幾本書!
    本書既有傳統針灸理論的繼承,又有當代針灸臨床的發揮,是一部內容豐富,具有系統性、學術性、實用性和科學性的針灸專著。全書共分四部分:第一部分為針灸基礎理論,分別論述石院士對經絡學業、腧穴學及刺灸學的認識及見解。
  • 「老糖友」針灸足部養生,導致足部膿腫需手術治療
    長江網訊(通訊員 李俊平 李儒燁 吳純標)羅爹爹想通過足部針灸來養生,卻沒想到一周後足底出現嚴重的紅腫、疼痛感,經武漢市漢口醫院骨外科徐曉陽主任醫師診斷為足部膿腫,需要手術治療。12月15日,說起這件事,江岸區63歲的羅爹爹懊悔不已。
  • "中醫養生"亂象:"三無"養生館把針灸當保健項目牟利
    河北「中醫養生」亂象:醫療和保健混淆不清 針灸被當做保健項目牟利   中新網石家莊7月25日電(王天譯 張帆)日前,家住河北省張家口市的崔先生因身體不適,在一家養生館做理療時,突然呼吸困難,臉色發黑,搶救無效身亡。經鑑定,崔先生系因針灸行為致雙側肺臟破裂繼發雙側氣胸,導致呼吸功能障礙死亡。
  • 深度思考,「針灸」將往何處去?
    作為一部以針灸為主要內容的醫學經典,《黃帝內經》其實是針灸學科的奠基之作,其對針灸的基本理論與實踐作了詳實的論述,針灸的核心理論經絡與腧穴理論、刺灸法與病症治療理論等在該書中均有體現。至晉代《甲乙經》,作者皇甫謐「事類相從,刪其浮辭,除其重複,論其精要」,將《明堂經》的腧穴內容整理進來,成為了第一部系統全面的針灸學專著。
  • 十四經361個穴位查尋總匯
    《針灸甲乙經》:在缺盆上,直扶突,氣舍後一寸五分。18.扶突:在頸外側部,結喉旁,當胸鎖乳突肌前、後緣之間。《針灸甲乙經》:在人迎後一寸五分。19.口禾髎:在上唇部,鼻孔外緣直下,平水溝穴。《針灸甲乙經》:在直鼻孔下,俠水溝傍五分。20.迎香:在鼻翼外緣中點旁,當鼻唇溝中間。《針灸甲乙經》:在禾髎上,鼻孔旁。1.承泣:在面部,瞳孔直下,當眼球與眶下緣之間。《針灸甲乙經》:在目下七分,直目瞳子。
  • 「針灸鼻祖」皇甫謐
    當這本「蓋酒罈子的書」擺在皇甫謐面前時,他笑了一下,要捧左思就意味著和陸機作對,他老了,不想與人為敵;何況除了文學,他更是醫學工作者——案桌上,是即將完成的《針灸甲乙經》著作;更重要的是他是隱士,不想沾染俗務。不過,看著左思年輕熱切的臉,皇甫謐還是拿起了書。  一壺茶,兩人喝得很慢,從日升喝到日落。
  • 日常養生,手上的這個穴位堪比足三裡,知道的人卻很少!
    眾所周知,足三裡穴,是中醫界公認的,治病、養生、保健的第一大穴。唐代的中醫文獻《外臺密要》中說:「凡人年三十以上若不灸三裡,令人氣上眼暗,陽氣逐漸衰弱,所以三裡下氣也。」就是說,30歲以上的人陽氣逐漸衰弱,灸足三裡穴可補氣壯陽,灸足三裡得長壽的養生秘訣。
  • 一個動搖針灸地位的謎題
    針灸治病是確有療效還是像巫術一樣的精神安慰劑?針灸療效與取穴相關呢還是扎哪兒都行?
  • 滑壽與《十四經發揮》
    卷上為「手足陰陽流注篇」,統論經脈循行的規律;卷中為「十四經脈氣所發篇」,依據十二經脈和任督二脈的流注次序分別論述各經經穴歌訣相應臟腑機能、經穴部位和經脈主病等。卷下為「奇經八脈篇」,參考《內經》、《難經》、《甲乙經》、《聖濟總錄》等書對奇經八脈起止、循行路線、所屬經穴部位及主病等予以系統論述。
  • 「國寶奇珍,醫中神器」 :天聖銅人與《銅人腧穴針灸圖經》
    不管在應用科學方面或在純粹科學方面都是如此,」宋代醫學針灸銅人的出現就是鐵的佐證。王惟一編著成《銅人腧穴針灸圖經》創製了世界上第一個國家級經絡腧穴文字標準,與此同時,在其主持下,鑄成針灸銅人兩具——世界上最早的國家級經絡穴位形象化標準,堪稱為價值連國的「國寶奇珍,醫中神器。」 (公眾號:太乙玄門)55.55.55.
  • 《勉學堂針灸集成》附:針補瀉法
    該書原名《勉學堂針灸集成》,共分四卷。該書卷一、卷二名《針灸集成》,卷一概述針灸基本知識。卷二介紹人體各部穴位定位及內、外、婦、兒各科疾病的針灸療法。卷三、卷四名《經穴詳集》,評論各經穴位,並對某些穴位作了考證。《勉學堂針灸集成》不尚理論,注重實踐,便於臨床參閱,亦可供初學者入門參閱。
  • 卷三十 針灸下
    (《甲乙經》雲∶目不明淚出,目眩瞢,瞳子癢,遠視KT KT ,昏夜無見,目 動與項口參相引,僻口不能言,) 三間 前谷 主目急痛。申脈 主目反上視,若赤痛從內 始。陽溪 陽穀主目赤痛。曲泉主目赤腫痛。陽穀 太衝 崑崙主目急痛赤腫。(又雲∶太衝主下痛。) 束骨 主 爛赤。液門 主目澀暴變。顴 內關 主目赤黃。二間 主 傷。商陽 巨 上關 承光 瞳子 絡卻 主青盲無所見。期門 主目青而嘔。
  • 中醫針灸美容,遇見更美的自己
    中醫治病、養生保健、美容從整體出發,既重視內在健康,又重視外在表現。通過調和五臟六腑、調理內分泌達到治療疾病、養生保健以及美容的效果。今天就來談談姐妹們關心的中醫美容與延緩衰老的問題。針灸延緩衰老與美容中醫針灸美容主要針對人體臟腑調節和扶正祛邪,使身體機能恢復正常。通過延緩衰老和預防疾病達到美容的目的。中醫針灸延緩衰老與美容應儘早開始,並且長期堅持以保證效果。
  • 氣海穴定位與精氣神理論
    由此進一步論述了神闕、氣海、關元的主治特徵,闡明了蘊涵於中醫學中的精氣神理論。關鍵詞:精氣神;神闕;氣海;關元經絡腧穴作為中醫針灸施術治病的切入點,其位置與名稱的確定自然有其自身完備的理論依據,它不僅是治療經驗的積累與總結,而且從一定程度上也反映著中醫學的基本理論思想。今就氣海穴談談它與相關穴位所反映精氣神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