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習記者金晶
輕薄柔軟的蠶絲被是消費者初夏時節的首選,但是19日北京消協公布的一份關於蠶絲被樣本比較試驗的結果卻澆了眾多消費者一盆冷水。檢測稱北京市40種蠶絲被近半質量不達標,有的只在被子開口處留有少量蠶絲,甚至沒有一根蠶絲。
而此前央視就曾報導過真假蠶絲被的問題,並揭露蠶絲被存在三大貓膩:一是長絲包短絲;二是柞蠶絲標稱蠶絲,概念模糊;三是化纖冒充蠶絲;而大部分消費者往往是外行,不懂得分辨。
價格亂、蠶絲分類多消費者很困惑
昨日,記者隨機走訪市內多家蠶絲被店,發現蠶絲被價格不一,以500克為標準的蠶絲被,價格從80元到上千元不等。
「這種幾十塊錢的肯定不是真的蠶絲被,一定是加了其他東西,像棉、滌綸之類。」做了十多年蠶絲被生意的周玲說道,蠶絲分為桑蠶絲和柞蠶絲,柞蠶絲的價格僅是桑蠶絲的1/2。而從製作工藝上分,蠶絲又分手工絲和機制絲,在價格上,手工絲要明顯貴於機制絲。
即使都是桑蠶絲,從質量上又分特級蠶絲、一級蠶絲和普通蠶絲,價格相差很大。以製作一等品的蠶絲原料來說,500克的蠶絲就要150元,還不包括蠶絲被的加工費、被膽的價格。可現在,市面上卻有80元一斤的蠶絲被,還外加棉套,而500元就能加工一床雙人蠶絲被。
「實際上,每斤零售低於150元的手工桑蠶絲,裡面一般是摻了假。」周玲說,蠶絲的分類讓人眼花繚亂,如果不是專業人士,作為一個普通市民,很難分辨出個一二。一些加工點就是利用市民對蠶絲知識的匱乏,以次充好,公然摻假。
而記者了解到,根據2009年頒布的《蠶絲被國家標準》(GB/T24252-2009),填充物含桑蠶絲和(或)柞蠶絲50%及以上的被類可稱為蠶絲被。其中分為純蠶絲被和混合蠶絲被兩種:填充物含100%蠶絲的為純蠶絲被;填充物含50%及以上蠶絲的為混合蠶絲被。優等品和一等品的蠶絲含量必須為100%且必須為長絲綿或中長絲綿;合格品的蠶絲含量應達到50%以上。因此,如果蠶絲填充量在50%以下的根本不能稱作蠶絲被。
買蠶絲被識別真假有方法
蠶絲被市場魚龍混雜,良莠不齊,在購買時如何才能識別真假蠶絲被?
杭州城信貿易有限公司負責人周雲和杭州市質量技術監督局稽查處處長範寧表示,掌握以下幾點很重要。
查看標籤:蠶絲被標籤應寫明「100%桑蠶絲」或「100%柞蠶絲」。如果籠統標註「100%蠶絲」,就有可能是用柞蠶絲冒充桑蠶絲。
外觀識別:天然的桑蠶絲應是乳白色,略黃,色澤均勻,且絲纖維很長。而若桑蠶絲顏色很白,很有可能是使用了增白劑。而且優質的蠶絲一般比較蓬鬆,用力一壓會彈起。如果跟棉被一樣板結,有可能是劣質蠶絲或其他材料假冒的。
檢查被胎:最好能夠打開封口,儘量大面積檢查被胎,避免四角是蠶絲而中間摻假。如果整個被子全部縫實,商家又拒絕拆開檢查,這種被子很有可能有貓膩。
靜電反應:純正蠶絲不會產生靜電。用力摩擦露出的被胎一分鐘,然後讓其吸小紙屑,如果能吸起,說明是化纖絲或摻了大量的化纖絲。
燃燒反應:儘量從被胎中間抽出少量填充物做燃燒檢驗。蠶絲燃燒時冒白煙,伴有燒頭髮般的焦味,灰末脆而易碎,手容易捏成粉,而化纖維燃燒冒黑煙,氣味刺激,灰末黑而沾手。
84消毒液溶解法:把幾根蠶絲放在84消毒液裡,用牙籤慢慢攪拌,大約一分鐘左右,真的蠶絲就會化掉,而化纖絲、人造絲都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