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氣越來越冷,人們在穿著上也是逐漸的加厚衣服了。特別是在東北地區,已經開始下雪了,所以保暖工作是需要好好做的。不僅是穿著方面,在睡覺的時候,也需要睡得暖暖的,可是北方很多地方現在還沒開始供暖,就會選擇保暖性好的被子。
今天咱們就來說一種東西,它的成品在市場上賣300元一斤,原料每畝產值3千元,如今農民卻很少養殖。
這就是蠶繭,記得兒時的時候家家戶戶都會種植幾畝的桑樹,那時候通過桑樹養蠶可以能讓農民增加不少收入。春蠶和秋蠶是一年中最重要的兩季蠶了,這個季節氣溫不高,正適合養蠶,那時候一斤蠶繭可以賣到10元左右,要是養殖3張的話,按一張80斤產量算,一年就可以增加收入2400元,90年代的時候,能有這麼多收入是相當可觀了。可後來,人們卻紛紛把地裡的桑樹給挖掉了,還原成農田了。這又是為什麼呢?
筆者後來也想了下,大致分析了下,可能有這樣的幾種情況。第一,有幾年,蠶寶寶的種苗出了問題,導致大家辛苦養殖的蠶不接繭子,那一年造成的損失十分的嚴重,對於農戶的衝擊比較大。第二,後面幾年即使豐收了,可是蠶繭的價格卻反而下降了,農民辛苦的勞動成果沒有得到應有的回報。第三,可能也是最為重要的,蠶繭的價格上漲遠遠小於農民外出打工的工資上漲速度,特別是在2000年以後,人們的工資普遍都要2000多一個月,而那時候養殖一張蠶繭的銷售價格也才1000多一點點,養蠶的人都知道,要是養3張蠶,至少需要2-3個人全部投入勞動10-15天時間,這段時間幾乎連飯都沒個準點,基本所有的時間都是用來採桑葉餵蠶寶寶了,而這點收入相比比較輕鬆的上班來說,人們肯定會選擇比較輕鬆的行業了。所以大部分白天上班的農民都會選擇拔掉桑樹,改種水稻等農作物了。
10月的時候,筆者在村裡只看到一戶人家養了蠶寶寶,然後也去了解了下情況,現在一斤蠶繭可以賣到24元,一張的產量也有90斤左右了,一畝桑樹地可以養殖1.5張,家裡養了3張蠶,種植了2畝多一點的桑樹,兩畝的桑樹收入了6000多元。可以說算是不錯了,不過可能很多人不知道的是,一斤成品的蠶絲在終端市場已經賣到了300元了,3斤蠶繭就可以出一斤蠶絲了。農民覺得種植不掙錢,農民很少養殖,而市場上卻貴的叫人買不起,這真是一個非常奇特的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