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寶華(珞思影視研究組)
請根據以下部首,組成一個字:木,疋,木
So easy對不對?正確答案就是:楚。
那麼,你知道「楚」為什麼長這樣嗎?
甲骨文的「楚」字,由「林」和「口」和腳形構成,楚本義為荊,這種植物在南方隨處可見,又功用強大,楚國人便將「楚」作為國號,也常以「荊楚」連稱。《左傳》有雲,古楚先民「篳路藍縷,以啟山林」,楚人自古以來有雄心抱負,善披襟斬棘。
「翹翹錯薪,言刈其楚」,高出雜樹叢的荊樹,就被稱為「翹楚」;荊條高挑亮麗,就有了「楚楚動人」一詞;又因荊條可作刑仗,「苦楚」、「痛楚」由此而來。
經過這樣一番解讀,你是不是更加覺得——漢字真的是博大精深、妙不可言?
在湖北衛視《奇妙的漢字》的第一季第一期,節目就從「楚」字著手,動人講述了「人在山林裡面開荒」的中國故事——曾有日本研究學者將漢字形容為「集成電路」,而在《奇妙的漢字》節目組看來,漢字就像今天隨處可見的二維碼,是巨大的信息寶庫,是等待著我們去開掘、去領悟、去傳承的文化寶藏。
作為全國首檔解字溯源文化節目,《奇妙的漢字》播出四季節目,榮獲國家廣播電視總局「廣播電視創新創優節目」獎,並獲專題點評「普及基礎知識,打造趣味課堂」;節目收視多次挺進全國同時段前十、武漢收視同時段第一,不僅被全國各地近百所學校自發組織學生觀看節目,更在各大社交平臺不斷掀起漢字解謎互動風潮。
對於節目掀起的「漢字熱」,節目總導演童中尉特別感慨:「真理無窮,但是進一寸有進一寸的歡喜。在製作這檔節目的過程中,我們一次次被漢字之美所震撼、所感動、所自豪,衷心希望這檔節目能夠成為老少鹹宜的電視課堂,在大眾對外語學習的重視程度遠甚於漢語的今天,在提筆忘字的鍵盤時代,讓我們一起好好打量一下漢字這個『熟悉的陌生人』,因為在它面前,絕大多數的我們,都是『小學生』。」
拉開你們的天線,接受祖先發來的信息波吧!
近年來,在文化類節目的崛起浪潮中,破題「漢字」的並不少見。《奇妙的漢字》打破傳統的聽、說、讀、寫形態,別出心裁地對漢字展開由表及裡、追根溯源的解讀,進而打開了一個獨特縱深的切口。
如節目主持人洪洋所說:「一字一世界,一筆一乾坤。每一個漢字都是中華文明的象徵,每一個漢字都是中國文化的載體,每一個漢字都有一段奇妙的故事。」
《奇妙的漢字》每期邀來五名不同年齡、職業、身份但同樣熱愛漢字的選手,通過「部件組字」等三輪比拼,選手解字結合專家解讀,帶領觀眾闖入一片燦若繁星的漢字世界。
節目拆解漢字的筆畫、部件,品析字音、字意,沿著時光的長河一路探尋甲骨文、大篆、小篆、金文、楷體等文字形態的演變過程與進化思路,也旁徵博引歷史故事、古典文化對文字的影響與解析,並將之與我們今天的生活發生情感關聯。
這些「奇」點,融合了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以時代演變的脈絡。窮根究底每一個方塊字從何而來、如何流變的過程,就是重溫博大文明、重拾先民智慧的過程。
一位節目嘉賓表示:「奇妙的漢字,其實是古人用另一種形式,從非常遙遠的時代給我們發來的信息波,希望你們拉開你們的天線,收好他們的信息波。」
《奇妙的漢字》的節目創意,源於製作團隊深切的感悟。總導演童中尉表示:「之前,市場上已經出現了不少優質的漢字文化節目,但我們分析發現,這些節目的形態和我們當下的漢字教育有點相似,主打的是會讀、會寫、會用,卻沒有很好地解決人們對漢字『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問題。」
「我們在和許多兒童教育專家交流時,他們提到了這樣一個現象,如今的家長對外語的重視程度遠高於漢語,理所應當覺得漢字一看就會,但事實真的如此嗎?就我們自己製作節目的感受來說,在漢字面前,到處都是我們的知識盲區。長此以往,這對我們的文化傳承是十分不利的,作為主流媒體,既然我們有一方陣地,那就有責任去堅守、去倡導、去做我們力所能及的普及。受這檔節目的啟發和鼓舞,接下來,我們還將打造《奇妙的詩詞》等節目,進一步開發『奇妙IP』,打造更多優秀的文化節目。」
每當提到漢字,國人都無比自豪。它是全球使用時間最長、沒有出現斷層的文字,是古人象形表意造字唯一傳承至今並碩果僅存的文字,也是當今信息量最大的文字符號系統。放眼世界,沒有一種文字像漢字那樣雖歷盡滄桑,卻青春永駐。
《奇妙的漢字》所要告訴你的,就是漢字之所以值得國人無比自豪的理由。
漢字遊戲再升級,更多關卡等你「解鎖」
相較於其他文化節目,漢字類節目因為強大的普適性,而擁有更加廣泛的受眾人群。《奇妙的漢字》,也因此成了一檔老少鹹宜、幾無門檻的節目。
節目的嘉賓來自社會各行各業,他們中有快遞員、宿管阿姨、高校學生、人民警察、核物理工程師、外國友人……他們身上都有一個共同的標籤:熱愛漢字,熱愛中國傳統文化。在這裡,孩子贏過大人,學歷平平的選手戰勝高知分子,並不稀奇。而通過不同崗位、不同年齡、不同國籍的解字達人拆解漢字,觀眾能夠看到漢字在不同類型人群的身上留下的印記。
《奇妙的漢字》在環節的設置上,呈現既有聯繫又有遞進的形態。
第一關「部件組字」是節目的網紅題型,它面向全年齡段受眾,無論何種身份、背景、學歷、能力,都能很快被代入。
「我們一開始的考慮,就是怎麼才能讓漢字變得有趣起來,核心體系就是『拼字』」,童中尉介紹,「我們最初去學校募集選手進行宣講的時候,這個挑戰環節反響特別熱烈,事實上,我們相信每一個中國人只要看到這個題目,都會情不自禁地比划起來,它激發了我們最原始的寫字衝動。如果你把這關挑戰看作是解謎遊戲,那麼這場遊戲人人平等,它造就了極強的參與性和互動性,題目變化無窮,讓人停不下來。」
節目還開闢了一塊「創新試驗田」,每一季差不多都有三到五個題型的更替,節目會根據效果反饋和觀眾建議,進行常變常新的改造、升級,就像通關遊戲裡的新設關卡一樣,永遠能帶給觀眾以新鮮和刺激。
有一個很受觀眾歡迎的題型叫「八十一宮格」。一個漢字,上面覆蓋了81個格子,三位選手輪流選擇翻開其中一格,然後依據已有線索猜想後面的漢字。節目組剛開始還擔心這個挑戰會不會太單調,卻沒想到在網上有非常高的播放量和點讚率,製作團隊的小夥伴們後來意識到,這類挑戰有一點心理博弈的意味,就像下棋一樣,步步有玄機。
因為節目組「太會玩」,不少網友追著喊著「求更新」。歷經苦心研發,新一季的節目即將解鎖「漢字摩天輪」和「竹簡猜字」等全新玩法。
以「竹簡猜字」為例,根據猜字規則,三位選手輪流翻開9個竹簡中的一個,根據所得到的部分線索推測一個漢字,而這些線索中有詩句、典故、常識等等,考題設置堪稱精妙。
節目中有個例子:「千裡草,何青青。十日卜,不得生。」聽到這幾句,你能猜出一個歷史人物的名字嗎?「千裡草」即為「董」,「十日卜」即為「卓」,這是漢獻帝時期的童謠。
「事實上,古人就已經非常擅長這種有趣的拆字遊戲了,《奇妙的漢字》在題庫中沿用了一些古代玩法,但更多的是進行原創,像『漢字摩天輪』,需要選手找出一個漢字,讓其可以和『摩天輪』上所有的字都能組裝成一個新字,這就是我們根據生活遊戲,延伸出來的玩法。」
第三關類似於綜合測試,側重展示選手從漢字文化延展到古典文化、詩詞文化等方面的才華和風採。
說到容器,除了鍋、碗、瓢、盆,你還能想到哪些漢字?表述「性格」的有多少?表述「用眼睛看」的漢字又有多少?
讓導演組印象極為深刻的是:「我們的選手最後寫出了五六十個表達『看』的漢字,遠遠超乎了我們的想像。很多觀眾特別驚嘆,他們表示完全被漢字的奇妙所徵服了,我們節目『解字溯源』,也『觸類旁通』,你完全可以把漢字想像成二維碼,你掃描它,便可以了解它背後無限豐富的信息。」
啟動雲賽道模式,打造深入人心的電視網課
今年7月,《奇妙的漢字》被國家廣電總局評為2019年「廣播電視創新創優節目」獎,這既是一種肯定,也是一種鞭策。不遺餘力地將《奇妙的漢字》打造成一堂深入人心的「電視網課」,是節目團隊的質樸目標。
事實上,這檔節目自開播以來,不僅廣獲業界認可,還在各大社交平臺頻頻掀起互動熱潮。
以抖音為例,截止目前,節目相關短視頻播放量突破6.4億次,單個「部件組字」短視頻動輒獲得幾萬甚至十幾萬的點讚,以及兩三百萬條的留言。在「知識娛樂化」蔚然成風的傳播環境下,《奇妙的漢字》用「有趣的靈魂」,收割了越來越多網友的喜愛。
除了有趣的漢字通關遊戲,《奇妙的漢字》還邀來專家、學者、名師坐鎮現場,適時為大家答疑解惑,輸出知識和觀點。在節目的背後,更站著一支龐大的智囊團,幫助節目建構規則、把關內容,從源頭上確保了節目的知識含金量和權威性。
伴隨節目播出,越來越多來自全國各地的學校老師反饋信息。「前不久錄製的時候,一位小學語文老師就特別告訴我們,說這個節目很好地補足了傳統語文教育以外的知識空間,包括我們也陸續收到不少家長的反饋,認為節目相當於給孩子另外上了一堂網課,而且是心甘情願地參與進來」。
據介紹,節目為了更好營造電視網課的氛圍,在專家人選上也特別有講究,既有學院派的教育部語言文字應用研究所的張一清教授、深耕少兒漢字教育領域的專家李山川老師,也有非常親民的武漢「網紅教師」,來自武漢六中的高級教師楊幼萍,「她曾帶出過武漢市的文科狀元,在節目中經常會出於職業習慣,標註易考知識點,看節目還附帶考試劃重點、拿高分,家長何樂而不為? 」
讓製作團隊特別欣慰的是,節目開發的猜字玩法,還被一些網友搬進了聚會遊戲,而節目也應網友們的熱切呼聲,將在節目播出的時候上線互動小程序,電視機前的觀眾也能如願以償「玩」起來。
另悉,節目還創新啟用雲賽道模式,邀請更多中小學生參與其中。看電視、搞學習兩不誤,孩子們還等什麼呢?8月15日起每周六晚21:30,鎖定湖北衛視,快來和你的同齡人一起上這堂「電視網課」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