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04月24日 16:43 來源:武漢晚報
參與互動身在「楚地」,你可知「楚」字的內涵?
《奇妙的漢字》開啟漢字背後的寶藏
「神曲」《生僻字》的走紅,讓人們認識到漢字的博大,但漢字的魅力遠不止於此。作為國內首檔解字溯源節目,《奇妙的漢字》將於4月29日起,每周一晚10點亮相湖北衛視。「楚」字由何而來?含有「山」解構的漢字有哪些?哪些漢字代表樂器?漢字背後藏著的這些寶藏,都將在節目中一一揭曉。
精妙拆分,常用字還有「兩副面孔」
記者從23日提前看片會上了解到,《奇妙的漢字》每期節目將設置三輪闖關,每期共有50位「解字團」成員和主舞臺上的5名「解字達人」同場答題,經過漢字答題的現場實時排名進行比拼,5名「解字達人」中比分落後者,將被現場「解字團」中成績最優者現場補位,當期優勝者,將入圍本季「解字高手榜」。
首期節目中,5位漢字達人有6年發表6本網絡小說的大學宿管阿姨湯杏芬、「中華詩庫」李四維、最會說相聲的小學語文老師李佟等,他們在節目中都有不俗表現。
不過,儘管達人們對漢字及傳統文化有所涉獵,但首輪關卡中的部分題目,就讓他們絞盡腦汁。比如被拆分成「口、大、火」的「煙」字,和被分成「止、十、又」的「歧」字,就讓達人們慌了陣腳,紛紛交了白卷。而參賽者好不容易通過部件推理拼湊出的「楚」字,在經過現場專家的解析後,才讓人知曉「楚」字由「林」和「足」演變而來,源於人們在樹林中的開闢。被精妙拆分的常用字既熟悉又陌生,往往在揭曉答案的一刻,才讓觀眾恍然大悟。
相較於第一關的低門檻,參賽者們在第二、三關的表現,才是真正的高手過招「神仙打架」。首期節目中,專家在第二關命題要求參賽者寫出儘可能多的,有「山」字部件的漢字。3位選手們在緊張答題之餘,還不忘互相幫助,前一位寫出「崎」字,便啟發後一位答題者可以「嶇」來作答。而第三關要求參賽者寫出儘可能多的,表示樂器的詞,最終兩位達人的表現,更讓觀眾有種「亂花漸入迷人眼」的驚喜。
漢字就像二維碼,掃描它背後是豐富的信息
近年來,文化類的爆款綜藝層出不窮,讓以往高冷、小眾的文化題材,變得親民和大眾,這與節目互動性和參與感的增強不無關聯。《奇妙的漢字》總製片人崔妮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我們從漢字出發,把傳統文化傳播給大眾,不能只用說教的腔調,我們希望通過具有遊戲性、代入感的方式來實現。」
因此,《奇妙的漢字》在環節設置上,呈現既有聯繫又有遞進的形態。崔妮介紹,「第一環節面向電視機前的全年齡段受眾,無論身份、背景、學歷、能力,都能很快被代入。第二、三環節是真正對漢字有造詣的人之間的過招,題目也不完全拘泥、深陷漢字的套路。」崔妮認為,節目的核心在於「解字溯源」,「但只是把漢字分解還不夠,更重要的是解讀。你可以把漢字想像成二維碼,你掃描它,便可以了解它背後更多信息。」
「目前的漢字教育存在某些缺憾,大家往往是聽其音、知其意,但字是怎麼來的,如何組成的,我們往往不知道。」節目總導演童中尉表示,「漢字就像古董一樣,我們可以從中清晰地看見歷史的流變。」這些在漢字背後隱藏的傳統內涵,才是《奇妙的漢字》希望透過節目,被更多觀眾了解到的文化寶藏。
記者梅冬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