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日本的印象,我們很多人可以說是既熟悉又模糊,我們好奇於它的文化,沉醉於它的風情,這個隔海相望的島國,似乎有著太多的神秘和耐人尋味。其實就我個人來說,對於日本文化一直很感興趣,兩年前還一時興起,自學去考了日語等級證書,也是在那個自學的過程中,才越來越多的了解到在日本的文化中,漢字的滲透是起著多麼大的作用。
漢字在日本社會和文化中的影響
我們都知道,中國文化對於日本的影響可以追溯到很久遠以前,在很多方面,中國文化都是日本文化發展的一個基石。其實在很早的時候,日本並沒有自己的文字語言,只限於口頭語言,而隨著漢字的傳入和拆解,逐漸形成了日本文字中的平假名和片假名,還有大量漢字更是直接引用,時至今日,如果我們有機會去日本旅行,也會不難發現在日本的大街小巷中,在店鋪車站等等各種地方,漢字非常常見和普遍,當我們看到這些熟悉的漢字,總有幾分親切之感 。很多漢字的使用,已經組成了日本語中的一部分,而這些沿用多年的漢字,有些經過形變,有些字意上有所改變,而有些和我們的漢字並無兩樣,他們已經與日本文化相融合,有了自己的靈魂和意義。
十六個漢字中的文化與風情
《十六個漢字裡的日本》這本書,就是作者姜建強從諸多日語中的漢字裡選取的足以代表日本文化和風情的十六個漢字,從有著具體表象的月、雨、箸、貓,到頗具日本特色的萌、櫻、色、裸,從虛幻縹緲的神、翳、葬、鬼,到含義獨特的寂、間、縮、旬 ,短短的十六個字,卻從方方面面講日本文化分析的清楚而透徹,見解獨到,手法又奇特,由表及裡,虛實相生,語言和意境之美,就這樣通過對這十六個漢字的解讀,躍然紙上,讀起來著實有趣。
說到這裡,不得不說說這本《十六個漢字裡的日本》的作者姜建強。 姜建強是一位旅日作家,20世紀90年代時就留學日本,後來在東京大學綜合文化研究科擔任客員研究員,致力於日本哲學和文化的研究,介紹日本及其文化,他在國內外開設了多個文化專欄,任日本《中華新聞》的主編,已出版有《另類日本史》《另類日本天皇史》《另類日本文化史》《大皇宮》《山櫻花與島國魂:日本人情緒省思》等。 可見,姜建強博士對於日本文化和語言的研究十分專業,且有很多值得學習和借鑑之處。
旁徵博引的深刻與專業
這些漢字結合日本的文化,在作者清新自然的文字這下,讓我們不僅通過眼睛,更是通過內心去感受那種情境。書中大量的引經據典,通過對一些名人大家、文豪學者的舉例引用,將日本傳統文化中的獨特之處描繪的淋漓盡致。
譬如「貓」這部分,我們也許知道日本人愛貓,但是並不知道貓在日本的地位,並不是僅僅被愛這麼簡單,在每年的二月二十二日,更是被設為日本的貓日。日本女人會用「你還不如一隻貓」來訓斥丈夫,他們養貓,愛貓,更是喜歡寫貓。這裡就列舉了日本文學、攝影、漫畫等作品中,多次出現「貓」的形象,對很多中國讀者來說,最為熟悉的應該就是夏目漱石的《我是貓》了,除此之外,還有《飛貓》、《日本靈異記》、《與老貓散步》、《靈柩裡的貓》、《活了一百萬次的貓》等等,不計其數。有了這些典故的加持,讓書中的內容更加生動,對作者想要表達的見解也更加容易理解了。
雖然我們隨處可見中華文化對於日本的滲透和影響,但是經過時光流轉,歲月沉澱,很多東西已經獨具日本特色了,從文字到文化,從內在到表象,小到一日三餐用的筷子,大到精神文明的無限遐想。對日本文化感興趣的讀者,其實不止可以通過那部經典的《菊與刀》,還可以通過《十六個漢字裡的中國》,對日本文化進行深入的解讀,從不同的角度看日本,通過這些和製漢字的背後,去感悟更深刻的內在審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