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攻主(珞思影視研究組)
在《中國漢字聽寫大會》之後,「漢字類」文化節目還能玩出什麼花樣?今晚十點正式於湖北衛視開播的《奇妙的漢字》,或將在「挑戰高難度漢字書寫」的觸手之外,生發出一個全新的互動思路。
這個思路,就是「拼圖」。
口、火、大三個「部件」拼在一起能組成什麼漢字?十、止、又結合起來的漢字是哪個?口、貝、口又能變出什麼謎底?即便你能輕鬆答出煙、岐、圓順利闖關,那由「弓、女、大」組成的謎面,則會讓一大波挑戰者止步於勝利之外。
「以前的漢字節目更多注重『我講你聽,我講你學』,但我們想要做的節目是,讓觀眾通過拆解、拼接的『遊戲式』設置真正去理解漢字的故事和它身後的歷史流變,這中間要有參與性和平等感。」日前,在接受捕娛記(ID:ibuyuji)專訪時,《奇妙的漢字》製片人崔妮如是說。
從「寫」到「拼」引發奇妙化學反應
參與度更高,平等感更強
做《奇妙的漢字》,最初只是因為臺裡下了「任務」,但崔妮和同事們不想僅僅只是完成一個「命題作文」。在操作了三季《如果愛》之後再回到文化命題上來時,她也發現,很多優秀的文化節目必須親民和大眾化,「文化傳統的東西想要傳遞給現在的觀眾,節目一定要是雙向的而不是單向授課式的。」
但漢字除了寫,還能怎麼玩?國外節目《艾倫秀》最終給予了她部分靈感,這檔節目中有一個拼詞環節,「當時就有點靈光一閃的意思,雖然它的拼詞是英語系統中的規則,但放到漢字上面,是一樣的。」
由此,將漢字拆解成幾個「部件」、再讓選手根據這幾個散落的部件去還原漢字的創意正式萌生。
不是「寫漢字」,而是「拼漢字」,表達方式的變化,讓《奇妙的漢字》現場產生了「奇妙的化學反應」——答題時,幾乎所有人都在答題板上一頓塗寫;答案一出,有的答題者因為自己的「亂塗亂畫」忍俊不禁;有的人則在恍然大悟之後狂拍大腿,「啊,原來是它!」
而拼漢字的模式,意外觸發了更為龐大的參與度——相比用「癌症」、「詼諧」、「斑駁」去考察「提筆忘字」的國人寫漢字能力的《中國漢字聽寫大會》,「扌、丨、 巳」組成「把」,「口、火、大」組成「煙」,「女、弓、大」組成「姨」的玩法,顯然更有「普適性」和參與度。
《奇妙的漢字》總導演童中尉就提到,節目錄製期間,包括攝像師在內的所有人都忍不住在手心比劃,「連現場的清潔阿姨都讓我們給她一張紙,她覺得自己反正沒事兒,不如也跟著選手一起做一下。」
除了大大提升參與度,「拼字」遊戲的設置,也意外讓節目擁有了「平等性」。崔妮就提到,在拼字這個環節,「文化程度不一定起決定性因素」,「四年級的孩子可能答題效果會比清華、劍橋的博士都牛。快遞員和宿管阿姨,也有可能在這個環節裡獲勝。」
這種平等感,在她看來讓「遊戲」收穫了一個很高的境界,「它很純粹,純粹到跟你的身份、學歷是沒什麼關係的,誰都可以參與進來。」
「解字溯源」追尋漢字歷史流變
除了「遊戲感」,更願意它是「有用的節目」
在《奇妙的漢字》題型設計者們心裡,除了「遊戲感」,用「部件」去拼接成漢字的題目設置,當然還有著更深層次的意義。
漢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語言系統之一,又是唯一「表音又表意」的文字。崔妮說,漢字拆解後的各個部件其實很像現代人熟悉的「二維編碼」,「這些部件分別表達的含義以及它們組合之後的含義,往往揭示著這個字的起源和演變過程。」
在她看來,漢字的「一生」都藏在那些編碼(拆解後的部件)裡,「那我們用拆解的部件重新組合成漢字,再配以專家解讀和動畫展示的漢字變遷,就可以讓所有人很清晰地了解到它的故事。」
這個過程,被《奇妙的漢字》界定為「解字溯源」。
作為一個四年級小學生的媽媽,崔妮說,中國人在教育階段接受的漢字教育,更多是被動傳授的讀音和意思,「但其實古人早就已經設置了一套系統來告訴你這個字的意思。」比如「杳無音訊」的「杳」,「太陽落到樹裡了」;比如「荊楚」的「楚」,最初是一個人拿著工具去樹林裡開荒,「所以『楚』一開始的含義,是形容有志向,有抱負,有才能。」
用「拆解」和「拼接」,去觸摸漢字最初的含義,把每一個「古董」一樣的漢字分析出歷史的流變痕跡,這在崔妮看來是有更廣泛的意義的,「我希望我們做的是一個有用的節目。」
「神仙打架」直指漢字的博大精深
全素人陣容給出感動和思考
用「拼字」的方式在第一輪擴大參與感,體現平等性,並展示漢字的歷史,但這在崔妮們看來還「不夠」,《奇妙的漢字》在第二輪、第三輪的設置,就是一個充滿文化感的延伸。
今晚播出的《奇妙的漢字》第一期中,在第一輪拼字環節勝出的選手,最終需要在第二輪輪流說出帶「山」字旁的漢字,這個類似「飛花令」的環節緊湊、緊張,而在此之外,它也是一個知識的傳遞,觀眾通過這一輪得到的收穫可謂不言而喻。
而第三輪則會讓所有觀眾在獲得知識之外更能感受漢字的博大精深——在漢語中,哪些漢字能表示樂器?近30輪比拼,30多個表達樂器的漢字背後,中華文化的博大呼之欲出。
崔妮說自己在這一輪的錄製中感觸很深,「比如說『笑』字,英語裡可能只有一個see,一個watch,但我們的選手在這一輪的比拼答題裡,說出了40多個能表達『笑』的字。」
有關第二輪和第三輪的設置,崔妮說也是多方考慮後決定的,「首先就是要有一個激烈的比拼感,高節奏,但又能在『神仙打架』之外讓觀眾帶走一些東西。」
一整季《奇妙的漢字》錄製,讓崔妮收穫了成就感以外的感動。據悉,作為一檔全「素人」的文化節目,《奇妙的漢字》網羅了各行各業的普通人,這其中,有痴迷漢字的老外、能寫小篆的俄羅斯女孩、4歲就認識5000多個漢字的小孩,也有快遞員、宿管阿姨。
崔妮說,嘉賓們往往是一面鏡子,「比如,當一個外國女孩能寫一手漂亮的小篆,我們私底下也忍不住反思:對於中國文化,我們是不是了解得太少了?」
而本期節目中從觀眾席逆襲登臺的孫璽濟,則是節目組完全意外的收穫,「他最開始只說自己是李四維的粉絲,沒想到促成了我們第二關、第三關的『高手切磋』,可以說,是他一下子就把我們做這檔節目的信心給提起來了。」
雖然《奇妙的漢字》只是一個「二線衛視」製造的周一檔節目,但崔妮說,越做越覺得它是個「寶藏節目」,「這種收穫很奇妙,也很讓人開心。」
責編|攻主 排版|廠長 圖編|秦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