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公共場合帶孩子玩,孩子不時地發出刺耳的尖叫,要不就是製造噪音,惹得不少周圍人投來不滿的眼光。甚至有人直接不太客氣地說:「麻煩看好你的小孩好嗎?!」
這種情緒,可能來自一個陌生人、一個熟人,甚至家裡的親戚。每當這種時刻,你都會感受到深深的無力感。
自閉症孩子常常因為自身的異於他人的特點而被另眼相待。有社交溝通上的障礙,會被解讀為「難以接近」、「冷漠不友好」;有刻板行為,會被解讀為「腦子有問題」;又或者如開頭所講的情形,公共場合大聲喊叫會被解讀為「沒教養」。
究其原因,還是源於「偏見」。社會大眾對自閉症的印象,絕大多數是:弱小、無能、問題兒童(人士)... ...人們僅僅把自閉症當成一種障礙,只看到了他們的與眾不同。這種偏見不僅僅會給孩子帶來很多不好的挑戰,也間接影響著父母。
偏見產生的原因?
自閉症孩子被另眼相待是一個無法避免的問題。即使能力再強,自閉症孩子身上還是會有一些無法隱藏的與眾不同。漸漸地,社會就把TA們「標籤化」了。
當一個孩子被貼上「特殊兒童」的標籤時,TA們接受教育的道路在一定程度上會變窄很多,往往普通學校會儘可能地避免接收這樣的孩子,不僅因為特教資源的不足、學校老師要面臨額外的壓力,而且特殊孩子能否順利融入也是一個艱難的挑戰。
反觀特殊學校,接納這些孩子們的能力也十分有限。一些家長也不願意讓孩子到特殊學校去。他們認為一旦去了特殊學校,孩子就被「定了性」,即便以後能力有了提升,可以升入普通學校,也很難。反而不做任何的診斷,不貼任何的標籤,被學校接收的可能大一些。
這樣的問題讓更多的家長對於自閉症避而不談,聽不到群體內部的聲音,讓偏見的鴻溝越來越深。
家長怎麼應對偏見?
要打破這種偏見,首要做的就是家長的努力。
培養孩子的能力
這個話題就有點兒「老生常談」了,家長們都知道這一點。培養孩子的能力不光為了給別人留個好印象,更重要的是讓孩子通過學習來更好地獨立生活。
學會為孩子辯護
爸爸媽媽是孩子最溫暖的依靠。當孩子遇到困境時,家長們一定要做的是為孩子辯護。孩子做出了給他人造成困擾的行為,家長除了道歉,還要告訴別人自己孩子的特殊情況,更要清楚去保護自己孩子的正當權益。
更好地溝通
——「孩子是自閉症,要不要對老師隱瞞?」
這個問題一直是困擾家長和老師的問題。我的建議是——好好溝通。因為隱瞞會造成:
1.老師不知道怎麼辦,給老師造成壓力。老師不清楚孩子的情況,會讓孩子成為老師眼中的「差等生」。就算孩子的成績沒問題,孩子不經意間變現出來的不適宜的行為也會讓孩子變成「問題少年」,學校也無法給予更好的支持。
2.同學不了解,導致同學疏遠孩子,甚至引發校園欺凌。
不要過分關注「病情」
家長也應該反思一下:是不是過分關注「病情」,忽略了孩子的能力?
自閉症孩子成長的過程中,自身的能力也是不斷進步的。很多家長有「包辦代替」的行為:孩子上課做活動節奏比別人慢,就不停地催甚至直接介入幫孩子做完。這樣做只會不斷地打斷孩子的注意力,趕快幫孩子做好會減少孩子很多鍛鍊機會,看起來像是會了某些技能,但實際上並不是真正學會了。
專注於孩子本身的能力,要看到優勢。這個「優勢」不是說非得有繪畫、音樂方面的特長,善良真誠、富有愛心等等都可以是孩子們優秀的地方。
這也是我們所希望的,社會大眾對待自閉症群體的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