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等生就一定是壞孩子?放下偏見,家長請擺脫「刻板效應」

2020-12-27 小聆的媽媽

文 | 小聆的媽媽(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你學習這麼不好,還這麼不努力,你究竟在幹什麼?」

「樓下的孩子是個差等生這一件壞事情一定是他做的。」

「嗯,我也覺得!壞學生品行肯定好不到哪裡去。」

……

誠然,在這個世界上存在很多成見,有好的成見,也有壞的成見。有很多人自認為,壞孩子就是所謂的品行都不好的人,他們不僅學習不好,在道德做人這方面也一樣不過關。

但事實真的是這樣嗎?他們也許只是成績不過關的孩子而已,在做人這方面,也未必會如你所說的那麼不堪。也許只有揭掉的刻板效應,你才能夠真真正正的看清這個人這個孩子。

舉個例子:

張小北是個實打實的差等生,究竟怎麼差呢?即使他再努力,他也只是班級倒數前10,但這並不意味著他就是個壞孩子。

前段時間鄰居家丟了一輛自行車,那輛自行車是新買的,非常漂亮。可是這段時間最奇怪的消失了,鄰居思前想後,最終把目標嫌疑人定在了張小北身上。

在他們看來,張小北平時遊手好閒,又不認真學習,在學校裡成績又那麼差,這件事肯定是他做的,而且他家離自己家又那麼近,八九不離十就是他了!

帶著這種想法,鄰居找到了張小北的家長,小北家長也沒多想,就直接通罵了小北一頓。事後小北非常委屈,他竟然再也不肯理自己的家人了。

其實,人們都在打破偏見和建立偏見之間遊走,有的時候,在不知不覺間人們就會給某一些人,某一領域的人戴上了帽子,貼上了標籤。

那麼話又說回來,為什麼這些家長會這麼想呢?為什麼這些人會對差等生有這麼多的偏見呢?

01.為什麼人們會對他們說有更多的偏見呢?

這個問題就好比說,為什麼人們總認為河南人不實誠?為什麼人們總認為廣西人全都是搞傳銷的?這是一個道理。

可能是因為他曾經做過一件事,所以往後的日子裡人們就把發生這件事情的大概率情況都歸結到了他的身上。

打個比方說,如果一個學習不好的孩子曾經做過一件令人不齒的事情,那麼從今以後,人們就會把所有壞事全堆加在他的身上,再加上差能生這個名號,所以這個副標籤就硬生生的貼在他身上,再也戒不掉了,宛如狗皮膏藥一般。

我們當然會為這個事實而感到惋惜,但同樣的,我們更應該從這件事情上吸取教訓,並解讀出許多經驗來。

與此同時,這也和大多數人的教育觀有關。有很多人,包括許多中國家長都一直認為好學生就是什麼都好,而差學生就是什麼都差。

在這裡他們似乎混淆了一個概念,那就是學習成績和品行不能完全劃等號,並不是說好學生就一定不做壞事,而壞學生就一定不做好事,這一點是值得注意的。

然而許多家長總會習以為常的,一位好學生就是什麼都好,而壞學生就是什麼都壞,但是這種固有的偏見他們才會給差,等生貼上那麼多標籤,所以習以為常就會認為他們是所謂的壞孩子。

當然,如果想要真正的打破這個標籤其實是非常困難的,這首先要從教育觀念入手,再次要從人們平常的偏見造成的機理入手。只有從這兩大方面以及其碎細碎的方面進行調整進行改正,最終給人們造成的傷害才不至於那麼大。

我們似乎忽略到了一點,這些人們只顧得給差等生貼上標籤,卻忘記了他們心裡究竟是怎麼想的。當他們被貼上標籤時,他們的內心又會發生怎樣的變化呢?

02.人們經常對差等生抱有這麼大的偏見,會給他們造成什麼負面影響呢?

我們必須承認,每個孩子都是渴望美好的,他們也是渴望被讚揚的,差等生也不例外。可能他們在學習成績方面無法與優等生相比,但是他們內心始終是渴望能得到美好的,這一點無可否認。

所以如果差等生在莫名其妙間就被別人貼上了惡性符號,他們就會想當然的去懷疑自己去質疑別人,首先就是懷疑自己為什麼會懷疑自己呢?

其實道理很簡單,因為自己學習成績不好,所以內心裡就會萌生出一股自卑的種子來,他們會想當然的把所有的壞事情都堆扎到自己身上,再加上周圍人對他們有有這樣的偏見,所以他們會想當然的包攬所有。懷疑自己、質疑自己、否認自己就成為了常態。

緊接著在否定完自己後,他們也會慢慢的去懷疑別人。為什麼你們不懷疑別人卻懷疑我呢?為什麼你們總是質疑我卻不質疑別人呢?

伴著這種疑慮他們會有意識的和這些人保持一定的距離,正如材料中的小北那樣,他就是這麼做的,在現實生活中很多被他貼上類似標籤的孩子也是這麼做的。

這樣做無非有兩種結果,第一個是使他徹底遠離了人際交往圈,第二個是他的內心蒙上了一層灰暗,我想第二種才是對他最大的打擊。

談論了這麼多,我們始終圍繞的一個核心觀點就是:差等生真的就是壞孩子嗎?其實並不是!

家長們之所以會有這種想法,無非是因為他深陷了刻板效應。接下來就去了解一下什麼是刻板效應吧!

03.差等生不一定是壞孩子,家長請努力擺脫刻板效應!

其實所謂的刻板效應就是指,人們因為某一件事情而陷入了對一個人的刻板印象當中,認為他就是這樣的,以後的他,也必定是這樣的,這種死板的想法就是刻板效應。

那麼,怎樣才能讓家長擺脫刻板效應呢?其實方法也很簡單,家長首先要擺正自己的心態,擺正自己的立場,以一種全新的觀點去看待每一個人,包括差等生。

可能他們在學習成績方面是不如人的,可能他們即使再努力,也沒有辦法達到您的期望。但是請記住,如果他在品行方面確實沒問題。

如果他真的沒有做出什麼出格的問題,至少在他的年齡段確實沒有,那麼基於此,家長就不要再用刻板的想法去想他了,更多的,是應該以一顆仁慈之心去看待他,去看待他的人性。

當然與之相對應的,家長也要在任何時候學會保護這個差等生。這是什麼意思呢?比如當別人懷疑他的時候,當別人用一些毫無根據的事實去諷刺他,給他貼標籤的時候,家長首先要做的,並不是去慫恿別人,而是去維護自己的孩子。

要知道,他可能是一個差等生,但卻並不一定是一個壞孩子,如果他真的犯了錯,家長可以讓孩子去接受懲罰,但如果沒有呢,要知道標籤易貼不易揭,您此時應該做的,不應該是好好的維護他嗎?

成見就像一座大山,它會牢牢的住在人們的心中,並給人們造成無盡的傷害。對於孩子來說,也是同樣的道理,只有及時擺脫刻板效應,讓孩子如獲新生,他才能體會到真正的快樂。

那麼,您的孩子是差等生嗎?您覺得他是壞孩子嗎?歡迎說出您的想法,並和我們一起交流討論。

-------------------------------我是小聆的媽媽,關注我,為您帶來實用的孕產、育兒知識,有困惑和疑問,歡迎發私信,我會及時回復。希望我的一點建議,能讓身為家長的你豁然開朗,在育兒的路上不再孤獨。

相關焦點

  • 偏見會限制孩子成長,父母應警惕「刻板效應」,善於發現孩子長處
    文章/妮妮編輯/妮妮鄰居是一個對孩子教育非常嚴格的人,常常聽到鄰居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對孩子恨鐵不成鋼的說你怎麼那麼笨,因為孩子的成績差就質疑自己孩子的智力是不是存在問題,總對孩子說今後現在不會學習長大了也沒有出息。
  • 刻板效應對孩子的影響,要謹慎
    從這個數據可見,很多人還是因為文科不如理科這句話而盲目選擇了理科而這種"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說法我們當然不予否定,在現在的背景下仍起到一定的正確反映作用,但是如果一味的以此倆作為引導孩子發展的理由,那麼家長們就要了解一個心理名詞——刻板效應今天這篇文章,就來向家長們說一下何為刻板效應?
  • 拒絕「刻板效應」,家長用全新的眼光看待孩子,撕掉固有標籤
    ,也就是"刻板效應"。「刻板效應」,也就是對一類人的固有印象,比如認為北方人都豪爽大方,南方人都溫柔婉約就是"刻板效應"的一種。另外,「刻板效應」也指對一個人的看法停留在以往的印象中,就像廣為人熟知的《孫權勸學》之故事,魯肅以為呂蒙還是以前不識字的傢伙,誰知呂蒙能夠引經據典分析問題,魯肅對呂蒙的看法,亦是詮釋了何謂"刻板印象"。那麼,現實中家長用「刻板效應」看待孩子的現象有哪些?
  • 什麼是刻板效應!
    刻板效應是指對某個群體產生一種固定的看法和評價,並對屬於該群體的個人也給予這一看法和評價。刻板印象雖然可以在一定範圍內進行判斷,不用探索信息,迅速洞悉概況,節省時間與精力,但是往往可能會形成偏見,忽略個體差異性,人們往往把某個具體的人或事看作是某類人或事的典型代表,把對某類人或事的評價視為對某個人或事的評價,因而影響正確的判斷,若不及時糾正進一步發展或可扭曲為歧視 。
  • 人際規律——刻板效應:別讓記憶中的刻板擋住你的人緣
    孫權和劉備都認為龐統這樣面貌醜陋之人不會有什麼才能,因而產生不悅情緒,這實際上也是刻板效應的負面影響在發生作用。 比如,人們一般認為工人豪爽,農民質樸,軍人雷厲風行,知識分子文質彬彬,商人較為精明,諸如此類都是類化的看法,都是人腦中形成的刻板、固定印象。此外,性別、年齡等因素,亦可成為刻板效應對人分類的標準。
  • 為什麼好孩子越好、壞孩子卻難更正?「破窗效應」家長們需了解!
    可能家長們只是隨口抱怨一下,但在孩子和其他人眼裡,就會變成"父母在給孩子下定義",而且這個定義還是負面的。這樣一來,其他人會覺得這個孩子不好,每天都被罵,從心裡開始輕視孩子。而孩子的感覺要更差,他會覺得反正自己在家長眼裡就是調皮,怎麼做媽媽都會這麼說,那麼他就沒有動力去改變,反而讓調皮的情況越來越嚴重。由此可見,家長這樣做對孩子造成了極大的傷害,影響也是十分惡劣的。
  • 學生在她眼裡沒有差等生和壞孩子
    學生在她眼裡沒有差等生和壞孩子「老師,節日快樂,想你哦……」教師節快到了,這幾天,市五中教師邢彥麗的手機總是收到來自微信、QQ等平臺上的祝福簡訊,還有外地寄來的賀卡,這些牽掛她的人都是她教過的學生。「不能純粹地用學習成績來衡量,其實每名學 生都有閃光點,只要有足夠的時間和耐心,他們肯定能夠走出自己不一樣的人生。」在接手上一屆班級時,她被告知「班內學生素質參差不齊,要有心理準備」。 「有一個女孩經常和同學發生衝突,有一次在校門口還和男生發生肢體衝突。」很快,邢彥麗收到保安室去領人的電話。
  • 刻板效應:一味保持刻板印象,對孩子成長極為不利,3招或能改善
    這就是刻板印象對人們的觀念產生影響,刻板印象會使我們忽視了每個人的獨特性,妨礙我們做出正確的判斷。一、什麼是刻板效應?刻板效應簡單來說就是一個人受到外界的影響而對一些人和事持有固定的看法。由於刻板印象往往不是針對於個人,而是針對於一類人,所以它存在有許多的弊端,大多數的刻板印象都是錯誤的。
  • 《請不要生氣》:那些在「偏見」下長大的孩子,最後都怎麼樣了
    這就是父母的偏見給孩子帶來的心理壓力和負面影響。 在繪本《請不要生氣》裡,也有一個小男孩,被大人用帶有偏見的語言傷害著。小男孩說「我總是惹人生氣,無論是在家還是在學校」。而他們合作完成的這本《請不要生氣》,是獻給孩子們的禮物。這個繪本通過一個個簡單的小事情,反映出家長在孩子教育過程中的問題,小朋友可以通過這本繪本更加深刻地認識到自己的情緒,而家長則可以通過繪本的閱讀,認識到在親子溝通中的不足,積極的去面對和改善問題。
  • 社會心理學閱讀筆記:偏見的後果—歧視的影響以及刻板印象的威脅
    歧視的影響:在《偏見的本質》一書中,作者將歧視可能產生的受害效應歸納為兩類,一種涉及責怪自己(退縮、自我痛恨、攻擊自己的群體),一種涉及 責怪外部的原因(反擊、懷疑 、群體自豪感增強),如果最終結果是負面的,如犯罪率比較高,人們可以藉此為歧視進行辯解,並促使其得以繼續存在,「如果我們允許那些人搬進我們的社區與我們為鄰,房價會一落千丈的。」
  • 面試中如何打破HR對你的刻板印象,撕掉被貼的標籤
    不論是有意識的判斷、還是無意識的形成,都會摻雜不容易意識到的刻板印象。雖然有些面試官已經很注意甚至刻意的消除對候選人的刻板印象,但是依舊很難完全擺脫,因為人都會有心理上的投射效應。情感投射情人眼裡出西施,自己喜歡的同事會用讚賞的眼光來對待,自己不喜歡的同事會用挑剔的眼光來審視,久而久之,你會錯誤的發現好得越好,差的越差,但他真的變好、或變壞了嗎?可能並沒有,只是我們的一廂情願,愛屋及烏。
  • 《我不是差等生》登陸央視 大話"壞孩子"故事
    信報訊 從明天開始,由中國電視劇製作中心拍攝的12集兒童題材電視劇《我不是差等生》將在中央電視臺八套下午的「青春劇苑」中播出。這是一部另闢蹊徑的兒童題材電視劇,《我不是差等生》要給觀眾說說「壞孩子」的故事。
  • 社會心理學閱讀筆記:偏見的歸因——自身永存的刻板印象
    偏見是一種預先判斷,預先判斷是在所難免的,我們誰也不是毫無私心雜念的社會事件記錄員,一五一十地記錄支持或者反對我們各種偏見的事實。預先判斷引導我們的注意和記憶:一旦我們將某項特徵歸入一個類別,比如某個特定的種族或者性別,我們的記憶系統之後就會偏向與該類別相關聯的這項特徵。
  • 請了解下「暈輪效應」,就能讓他信心十足
    請了解下「暈輪效應」,就能讓他信心十足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孩子畏畏縮縮不自信?
  • 不要過早下定義,常「被偏見」的3種心理學效應,你中過幾個?
    偏見就是這樣,未知事情全貌,自我的思維就先入為主,以自我的立場去給以置評。暈輪效應,投射效應,刻板效應,這些形成偏見的心理學效應,你一定有遇見過的,知曉這些心理學效應,更要知道如何避免自己產生偏見,也要避免被偏見所傷。
  • 家長對孩子有偏見?不想讓孩子越來越差,家長就要懂得改正
    這一天他的偏見感又逐漸增強了,於是在孩子寫作業的時候,他立刻把孩子叫到了自己的屋子裡,然後對孩子狠狠的呵斥道:「你的學習成績太差了,你能不能給我好好的學習,下次爭取給我考一個第1名回來?」他們總是覺得自己的孩子還能夠做得更好,能夠變得更加完美,其實殊不知在萌生出這樣的想法時,就已經對孩子產生了一定的偏見。但是很多父母還是比較好奇,為什麼在看待孩子的時候總是喜歡帶有更多的偏見呢?其實原因也是非常簡單的。
  • 家長怎麼應對身邊人的偏見?
    有社交溝通上的障礙,會被解讀為「難以接近」、「冷漠不友好」;有刻板行為,會被解讀為「腦子有問題」;又或者如開頭所講的情形,公共場合大聲喊叫會被解讀為「沒教養」。究其原因,還是源於「偏見」。社會大眾對自閉症的印象,絕大多數是:弱小、無能、問題兒童(人士)... ...人們僅僅把自閉症當成一種障礙,只看到了他們的與眾不同。
  • 你的小孩是差等生嗎?瓦拉赫效應告訴家長,根本不存在什麼差等生
    朋友玲玲就是這樣一位父母,她對她兒子的評價就是「差等生」,因為她兒子在文化科目上的成績不好,即便她兒子的體育能力特別強瓦拉赫效應其實我認為玲玲應該先去了解一下「瓦拉赫效應」再去教育她的孩子,不是任何情況下,木桶效應都是對的。
  • 職場效應之:刻板效應、羅森塔爾效應、權威效應
    刻板效應——我們與別人還沒進行實質性的交往,就對他們產生了固有的看法。職場刻板效應:職場中至少有2個表現;第一,如果我們看到某個人比較沉默,我們可能認為他是個城府比較深的人。這些都是刻板映像,但這其實都很影響我們個人在職場的發展,我們需要「眼見為實」以及「拓展認知」,不能僅憑自己的刻板映像就去判斷一個人,或者一件事情。
  • 談「鄂」色變背後的刻板效應
    其實歸根結底,就是「刻板效應」,換句話說就是「貼標籤」。我們總喜歡分類站隊,比如說,北方人豪放,南方人精明。這是我們對南北方人的一個已有認知,這個認知是我們從小的教育承襲來的。「是一傳十,十傳百」,訛傳來的,總之它會在我們腦海裡,形成刻板印象。以致約定俗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