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換聲區混聲共鳴的訓練

2021-03-02 聲樂學習

擊上面聲樂學習,免費關注看更多精彩內容!

摘 要:關於無聲區和無換聲點問題一直是本人研究探討的問題。本文通過有換聲區會出現的問題,認為是人為製造的「坎」,去掉這個芥蒂和坎就是一條坦途了。 

  關鍵詞:無換聲區 無換聲點 歌唱教學 

  

  聲樂理論一直隨著時代的發展而不斷改革更新,一種是反映在教學形式上,一種反映在教學法上。早在十七、十八世紀很多聲樂理論大師就將人的聲音劃分為兩個聲區、三個聲區、四個聲區等,而目前在我國聲樂教學中,常規上人們也認可兩個聲區或三個聲區,並明確確定換聲區的音域和換聲點的具體位置,但是隨著聲樂教學水平的發展提高,人們愈發覺得聲區概念、換聲點越來越禁錮了學生學習的思想意識,無形的「坎」需要很長時間的意識磨合和肌肉適應。筆者認為混聲訓練完全可以打破「傳統」訓練模式,即無換聲區概念,建立一種完整的、統一的、無換聲區的一站式混聲訓練方法。 

  所謂有換聲區概念除了心理因素和生理因素外,還有這麼幾方面原因值得剖析: 

  1、主張以真聲為基礎,上面接假聲,或者在低聲區構築了「堅實」的低音基礎,中、高音再混聲。學生在這種思維指導下勢必長期真假聲打架。 

  2、過分追求胸聲,強調胸腔共鳴,為使聲音渾厚,不顧整體感覺,出現撐喉、壓喉,致使喉部肌肉痛苦處於疲竭狀態,高音時聲音不靈活,易「破音」。 

  3、孤立、分割聲區練習。有的專業教師為了打好中低音基礎,練低音時過分追求穩定喉頭,練中音時過分強調張開口腔。這種割裂勢必會影響整體協調和注意力的分配,整個聲區難以統一起來。 

  4、脫離氣息支持。有了換聲點就會出現字聲不協調、氣不搭腔,即漏氣唱、憋氣唱,聲音裡出外進,噼裡啪啦。 

  5、聲音沒有依託。聲音要依託字,字的產生是唇、舌、齒、喉、顎。有換聲點的學生機會出現咬不住字、吐不出聲,聲音空而虛。 

  而聲樂無換聲區訓練法是當前聲樂教學的一個重大突破,能將問題簡單化,避免不必要的環節,加聲樂訓練進程,其實質是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的混聲。具體理念如下: 

  1、建立「一步式」混聲視之為唯一、正確的崇高信念。無論男女高音、中音、低音,不僅在高聲區要混聲,在中聲區混聲,更要在低音區混聲,要自然流暢,不能做作,注意唱低音不要往下壓喉強調胸腔;唱中音不要追求大音量而去撐喉、撐口腔;唱高音不要勒緊喉嚨,推擠、砸、繞聲音。 

  2、要做到氣、字、音同步進行、同步結束。起音時三者要統一,不能強調突出某一方面,不論聲音高低,氣息保持和控制都由腹部丹田來進行,唱中低音氣的走向在下兩肋中間丹田處,歌聲向高音進行時,氣息保持和控制靠丹田和腰部四周進行。字和音是向氣的上面走動,氣是字和音的支持,字和音是氣的依託,三者匯集在一個焦點上,並在此點一起唱出。其音響效果就是:中低音區圓潤、柔和;高音圓潤有金屬效果,聲音具有穿透力、響亮達遠。而不會卡緊脖子不會漏氣。做到字字清楚、圓潤,根本沒有換聲區和換聲點。 

  3、利用高位置及混合共鳴。混合共鳴包括胸腔、頭腔、鼻咽腔、頭腔等共鳴混合在一起,不能誇大某一方面,無聲區訓練法就是不論什麼音什麼字都是高位置,在深呼吸高位置上起始,這樣的聲音既具有胸腔共鳴,又具有頭腔共鳴。在旋律大跨情形下起音似乎哼出,為後音打好物質和心理基礎,猶如撐杆運動員經過助跑,順勢凌空而起的感覺。唱同一音高時應注意高位置的保持,音量均勻、音色一致、統一沒有過渡音的感覺。 

  4、利用氣息支持進行混聲。所謂氣息支持混聲,是讓字和聲建立在氣息上,即氣息流暢,聲音才流暢,氣沉丹田,聲音才豐滿自如輕鬆。即在起音一剎那,可以先用少量、微弱的氣流通過鼻咽腔,同時保持腹部及兩肋保持擴張狀態(避免收腹起音),如果脫離氣息支持的聲音就不是樂音,很可能出現虛聲、沙聲、破音、卡克音等,有氣息支持的混聲,猶如用氣流把各個字或者說各個音串起來,比較均勻送出去。出現低音的音量不大,隨著音域向上遞進並逐漸增大,音色漸亮。到高音時字和聲已飛出頭腔,發出金屬般的聲音。 

  5、利用母音轉換方式。在發聲訓練時首先採取「I」(咿)母音進行混聲,即上下門齒輕輕咬住自己手指,藉以達到上下齒分開的目的,然後將舌尖抵住下齒背;中聲區起音時與頭、咽、胸腔搭上,高音區逐漸加大氣息的控制力,這樣就容易混聲了。第二和母音」U」唱出一個輕鬆純正的「u」 母音就是混聲;第三個母音是「iou」,先用中等音量讀「iou」,讀的比較純正後,再加大音量,由弱到強,由強到弱。當用音階練聲時,注意「iou」的三個音節(i―o―u),每個音都要清晰可辨在腔體裡流動,先從中音區向上遞進,然後從高音向下,直到小字組a。 

  6、利用感覺和心理暗示。體會頭腔「抓住」的感覺,在低中高各音區,即或每一個字每一個音都要在頭腔「抓住」一個起音點,這個點就是頭腔共鳴點,「抓住」是心理的感覺,也是通過心理意識去「抓住」、去「固定」,一個出字點或出聲點,都是神經性本能的體現,然後將字和聲投射到頭腔額竇中去;同時這種心理反應會激勵聲帶和周圍肌肉群的肌能,使之產生恰如其分的能力,並能協調運動。這種「抓住」的感覺在高音時,能防止喉部肌肉緊張、僵硬, 能消除高音恐懼心理,增強唱高音的自信心;會使聲音穩定、安全,使音色純淨、甜美,金屬性較強;歌者不論演唱任何一個字一個音,應將中低音區就「安放」在「面罩」中,整個聲區達到勻稱。所謂「安放」就是從高位置說出字和聲,然後自然地、輕鬆地順著硬顎向前送出,並使聲音得到適當共鳴,然而這種共鳴具有依附和懸掛的感覺,或者說「放置」在一個穩定的「位置」上,能讓字和聲落到「實處」,沒有換聲區的界限和換聲點痕跡。 

  7、聯想和想像是先導。想像是行為和動作的先導,在聲樂教學中教師要多用聯想和想像,啟發學生去理解歌唱和發聲技巧,當學生聲音送不出去時,教師會啟發他向前上方往遠處唱,人站定聲音走起來;還有學生起音韻腔很重時教師就會讓他體會書法中起筆的瞬間要提腕、藏鋒、收鋒等。在使用聲音時,要調動聯想和想像,使音量大小、能量消耗、聲音強弱的布局等,能恰到好處的控制好,演唱輕鬆自如聯想在水上飄動、在草坪上走路輕盈。在起始音上要準確無誤的在高位置上發出,像鋼琴家演奏前的瞬間,像芭蕾演員起舞的腳尖準備等。這樣的想像越豐富、越生動、越具體,理解就會越深,技能掌握的就會越快、越牢靠。 

  總之,無聲區概念和無換聲點會解放學習歌唱沒必要的牽絆,會更容易的認識到歌唱並不是多麼深不可測,只要把意識提高,把上述幾方面弄明白,我想歌唱技能技巧會有更加開闊的認識和發展,也會很快建立科學、嚴謹的聲樂理念,讓聲區、音色統一,讓氣息、共鳴、吐字行腔更加順暢自如。

相關焦點

  • 【轉載】女聲換聲區「混聲唱法」發聲練習
    練習要領:1.在「第一次換聲區」的換聲點以下胸聲區音域中反覆練唱。聲帶上不能有任何勁兒,一定要把真聲唱通並且唱進咽腔裡。只要聲音進了咽腔,能「貼著咽壁吸著唱」讓低音「立」起來,聲音從低音轉到中高音區時,就能很容易地獲得真、假混聲的感覺。
  • 換聲有痕跡?學會這3個混聲訓練,讓你從「破渡到過渡」
    混聲可以減輕甚至消除換聲區影響你可以試著把舌頭伸出來(示範2分48秒)還是不會你可以使用彈舌它們的作用和效果都是一樣的 (示範2分52秒)我們的目的是努力加強頭部的聲音這些訓練完之後你要將注意力集中到把聲音放到頭上堅持訓練,面罩共鳴
  • 高階聲樂技巧——「混聲唱法」的訓練和養成
    我們先要做到聲區的連接,然後再去慢慢加強我們的「混聲」。下面核能預警,很多人都不知道的聲區連接方法!嘗試發音會感覺鼻咽腔的共鳴非常明顯,我們試著發「ei」這個音,同樣把聲音從低拉到高,想像向遠處吶喊一樣,中途動作千萬不要動(氣息持續給,舌頭不能後退),我們會得到一條從下到上連接的聲音,到高音部分後會獲得咽音音質很明顯的「加強版假聲」。這條練習非常重要!可以增加聲帶閉合能力的連接聲區!
  • 換聲區,口咽腔共鳴,的技巧訓練
    換聲區的訓練可以說是歌唱訓練中最難、最複雜的一環,它對歌唱的好壞起著定性的作用。口咽腔共鳴是貫通頭腔共鳴與胸腔共鳴的橋梁,是解決換聲區的發聲障礙,構成上、中、下全面共鳴的不可缺少的共鳴腔體。所以在換聲區共鳴位置訓練中要著重加強口咽腔的共鳴訓練。
  • 「全混聲」創始人流行聲樂導師伍文彬
    主要成就: 創立了「全混聲」唱法教學體系和「全混聲」企業品牌,撰寫了流行聲樂著作「零基礎學唱歌「,帶領團隊研發了以「全混聲」發聲技術為核心的 「全混聲」APP,推廣普及科學的流行發聲方法,建立「反本能」的發聲理念和訓練體系, 「全混聲」已經成為業內著名的品牌。
  • 流行唱法中的混聲技巧教學
    一、什麼是混聲 混聲是聲樂中的一個名詞。 人們說話時聲帶是全部振動的。 四、單音「混聲」漸強練習要領 (一)這是一條「以假帶真」、「以氣帶聲」的「混聲」練習。
  • 流行唱法中混聲的教學實踐與應用
    因為真聲的音域不寬,音域約從g-f2,不產生換聲區或換聲點,在g2以上的聲音就變成了假聲,出現明顯的換聲痕跡。由於歌唱有音高、時值的要求,完全用真聲就不能很好的按照歌唱的要求來得到完美的聲音。因此,真聲的自然過渡一定要經過換聲區而升高,這便要滑入假聲。
  • 唱歌高音混聲不會轉換?用華晨宇的技巧教你解決
    所以解決高音的辦法只能是將聲帶縮短變薄,開發頭聲和混聲。就像汽車換擋一樣,一個檔位只能支持有限範圍的速度,越快就要換越高的檔位。操作體會一下正常說話的感覺,這時氣息從嘴巴裡均勻地出來,這跟發假聲的情形是相似的,都是漏氣的。
  • 唱歌技巧:讓你的混聲上天,真聲入地
    喉嚨訓練可以提高唱高音的成本。今天有兩個學生來問我關於聲帶消除的問題。一些理論稱之為真實聲音。混音是指聲帶的一部分。實際上,真聲和混音幾乎是同一個意思。咽音和混合音的區別在於你以前只知道混合音。這就是所謂的強假聲。仔細聽林俊傑和王力宏的比較,只要大致明白意思。從低到高,全混合是我們正常混合的100%。事實上,這是一個緩慢的聲音變化。
  • 如何開發你的「頭聲」和「咽音」而獲得「混聲」解決高音問題
    在聲樂江湖上一直流傳著一股神秘的力量,名為「混聲」,眾多聲樂愛好者夢想擁有這份「武林秘籍」,來成為麥霸,那我們今天就講講「混聲」顧名思義,混聲——混合聲關於混聲的解釋也很多首先我個人的理解,任何人發出的任何聲音都是混聲,只不過比例不同「生活中大部分都是以真正為主的混聲」,而我們在聲樂中追求的往往是高頻的混聲。
  • 學唱歌:帶你了解頭聲、咽音、喉位和換聲點
    今天「聲樂培訓」來給大家講一下頭聲、咽音、喉位和換聲點,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頭聲對比胸聲,頭聲是共鳴腔體轉移、聲帶振動模式改變的另一種聲音練習,它建立在胸聲時聲帶良好的閉合和鬆弛外力的基礎上,將共鳴由胸腔改變為頭腔,發聲時仍要保持喉嚨外肌鬆弛,通過換聲點將氣流走向由硬顎轉向軟顎,貼合咽後壁改變共鳴腔體,在發聲過程中,同樣需要保持口腔形狀,隨著音高變高,儘量保持不變,需要有意識地控制放鬆
  • 歌唱共鳴訓練方法集,超齊全!
    因為口咽腔是頭腔、胸腔的混聲區,歌唱發出的高、中、低音都要在此腔體中混合調節,以求符合歌唱的要求。同時,口咽腔中的唇、舌、齒、喉、下鵬都是咬字器官,歌唱語言是否清楚、情感表達是否準確,全靠口腔在迅速、敏捷、靈活地作出各種不同的調節。所以,在學習和訓練中,必須把好這個重點環節,為歌唱水平的提高打堅實的基礎。
  • 唱歌技巧:歌手都在用的唱高音技巧「混聲」如何唱呢?
    「混聲唱法」是將頭聲區、口咽腔區、胸聲區的聲音有機結合、融會貫通,使音域拓展、音色一致,充分展現人體機能的一種科學唱法。由於「混聲唱法」的稱謂借鑑於西方,聲樂界的一些同志認為「混聲唱法」是美聲唱法的產物,是西方人研究的成果。這種看法是極其錯誤的。「混聲唱法」不僅是美聲唱法的一個重要標誌,也是民族唱法的一個重要標誌。
  • 戴玉強:老師講解唱歌的聲區和共鳴腔體運用原理,很受用!
    戴玉強:平時我們講,有頭腔共鳴,胸腔共鳴,鼻腔共鳴,通常呢我們說話的音域更多的是口腔共鳴,那麼唱歌低音部分,胸腔和喉腔都是有發聲共鳴的,當你唱到高音的時候呢就好像往上走,從頭上出來的聲音,很多聲樂理都是分三個聲區,比如說中低聲區,換聲區,還有高音區,在這三個聲區裡邊呢,中低聲區的時侯要用更多的真聲
  • 唱歌技巧:運用混聲輕鬆徵服高音!不用擔心唱不上去啦
    等等一系列問題,除了可能有很小的一部分是你天賦的原因,絕大部分原因是因為你沒有混聲!什麼是混聲呢?簡單的說就是把我們的頭聲(假聲)與胸聲(真聲)按照自己的想法進行一定比例的混合。別小看這一個小小的混合,它能給我們的唱功帶來的好處可太多了。
  • 戴玉強聲樂教學之——換聲「密碼」
    如何換聲?什麼是換聲點?不少人都覺得可能沒有這個東西。
  • 輕聲唱法——一種先解決音質、逐步解決音量的科學發聲訓練方法(建議收藏)
    輕聲與弱聲、微聲、半聲基本上是一個含義。在歌唱方法中,不是說各種唱法都能唱出輕聲、弱聲、微聲、半聲的。只有氣息比較深,聲音位置比較高,有好的 諧和共鳴的方法,才能將聲音控制的幅度從強到弱地自由變化。哼聲唱不論高低、強弱都要帶有靠前富有穿透力的自然頭聲,為使高、中、低三個聲區的聲音銜接自然、統一創造良好的條件。哼唱的好處是使喉嚨自由與放鬆並防止喉音。如果整個聲音通道不是處於全然的放鬆狀態,就不能把聲音唱好。    用「恩」字做哼唱練習時,可使前鼻腔硬顎之上感到震動而軟顎前部扯緊。
  • 帶你敲開混聲的大門2—頭聲的關鍵性
    在上一篇文章裡,給大家講到了開啟混聲的關鍵—胸聲,大家有沒有去練習啊。我在這裡再次給大家強調一下,胸聲是非常重要也是非常關鍵的,大家一定要重視他哦~頭聲是高音的鑰匙今天的這篇文章接著給大家講,混聲的第二步。相信很多人都聽說過頭聲這個詞。之前給大家說過,胸聲是上高音的基礎,想要獲取好的高音,胸聲很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