擊上面聲樂學習,免費關注看更多精彩內容!
摘 要:關於無聲區和無換聲點問題一直是本人研究探討的問題。本文通過有換聲區會出現的問題,認為是人為製造的「坎」,去掉這個芥蒂和坎就是一條坦途了。
關鍵詞:無換聲區 無換聲點 歌唱教學
聲樂理論一直隨著時代的發展而不斷改革更新,一種是反映在教學形式上,一種反映在教學法上。早在十七、十八世紀很多聲樂理論大師就將人的聲音劃分為兩個聲區、三個聲區、四個聲區等,而目前在我國聲樂教學中,常規上人們也認可兩個聲區或三個聲區,並明確確定換聲區的音域和換聲點的具體位置,但是隨著聲樂教學水平的發展提高,人們愈發覺得聲區概念、換聲點越來越禁錮了學生學習的思想意識,無形的「坎」需要很長時間的意識磨合和肌肉適應。筆者認為混聲訓練完全可以打破「傳統」訓練模式,即無換聲區概念,建立一種完整的、統一的、無換聲區的一站式混聲訓練方法。
所謂有換聲區概念除了心理因素和生理因素外,還有這麼幾方面原因值得剖析:
1、主張以真聲為基礎,上面接假聲,或者在低聲區構築了「堅實」的低音基礎,中、高音再混聲。學生在這種思維指導下勢必長期真假聲打架。
2、過分追求胸聲,強調胸腔共鳴,為使聲音渾厚,不顧整體感覺,出現撐喉、壓喉,致使喉部肌肉痛苦處於疲竭狀態,高音時聲音不靈活,易「破音」。
3、孤立、分割聲區練習。有的專業教師為了打好中低音基礎,練低音時過分追求穩定喉頭,練中音時過分強調張開口腔。這種割裂勢必會影響整體協調和注意力的分配,整個聲區難以統一起來。
4、脫離氣息支持。有了換聲點就會出現字聲不協調、氣不搭腔,即漏氣唱、憋氣唱,聲音裡出外進,噼裡啪啦。
5、聲音沒有依託。聲音要依託字,字的產生是唇、舌、齒、喉、顎。有換聲點的學生機會出現咬不住字、吐不出聲,聲音空而虛。
而聲樂無換聲區訓練法是當前聲樂教學的一個重大突破,能將問題簡單化,避免不必要的環節,加聲樂訓練進程,其實質是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的混聲。具體理念如下:
1、建立「一步式」混聲視之為唯一、正確的崇高信念。無論男女高音、中音、低音,不僅在高聲區要混聲,在中聲區混聲,更要在低音區混聲,要自然流暢,不能做作,注意唱低音不要往下壓喉強調胸腔;唱中音不要追求大音量而去撐喉、撐口腔;唱高音不要勒緊喉嚨,推擠、砸、繞聲音。
2、要做到氣、字、音同步進行、同步結束。起音時三者要統一,不能強調突出某一方面,不論聲音高低,氣息保持和控制都由腹部丹田來進行,唱中低音氣的走向在下兩肋中間丹田處,歌聲向高音進行時,氣息保持和控制靠丹田和腰部四周進行。字和音是向氣的上面走動,氣是字和音的支持,字和音是氣的依託,三者匯集在一個焦點上,並在此點一起唱出。其音響效果就是:中低音區圓潤、柔和;高音圓潤有金屬效果,聲音具有穿透力、響亮達遠。而不會卡緊脖子不會漏氣。做到字字清楚、圓潤,根本沒有換聲區和換聲點。
3、利用高位置及混合共鳴。混合共鳴包括胸腔、頭腔、鼻咽腔、頭腔等共鳴混合在一起,不能誇大某一方面,無聲區訓練法就是不論什麼音什麼字都是高位置,在深呼吸高位置上起始,這樣的聲音既具有胸腔共鳴,又具有頭腔共鳴。在旋律大跨情形下起音似乎哼出,為後音打好物質和心理基礎,猶如撐杆運動員經過助跑,順勢凌空而起的感覺。唱同一音高時應注意高位置的保持,音量均勻、音色一致、統一沒有過渡音的感覺。
4、利用氣息支持進行混聲。所謂氣息支持混聲,是讓字和聲建立在氣息上,即氣息流暢,聲音才流暢,氣沉丹田,聲音才豐滿自如輕鬆。即在起音一剎那,可以先用少量、微弱的氣流通過鼻咽腔,同時保持腹部及兩肋保持擴張狀態(避免收腹起音),如果脫離氣息支持的聲音就不是樂音,很可能出現虛聲、沙聲、破音、卡克音等,有氣息支持的混聲,猶如用氣流把各個字或者說各個音串起來,比較均勻送出去。出現低音的音量不大,隨著音域向上遞進並逐漸增大,音色漸亮。到高音時字和聲已飛出頭腔,發出金屬般的聲音。
5、利用母音轉換方式。在發聲訓練時首先採取「I」(咿)母音進行混聲,即上下門齒輕輕咬住自己手指,藉以達到上下齒分開的目的,然後將舌尖抵住下齒背;中聲區起音時與頭、咽、胸腔搭上,高音區逐漸加大氣息的控制力,這樣就容易混聲了。第二和母音」U」唱出一個輕鬆純正的「u」 母音就是混聲;第三個母音是「iou」,先用中等音量讀「iou」,讀的比較純正後,再加大音量,由弱到強,由強到弱。當用音階練聲時,注意「iou」的三個音節(i―o―u),每個音都要清晰可辨在腔體裡流動,先從中音區向上遞進,然後從高音向下,直到小字組a。
6、利用感覺和心理暗示。體會頭腔「抓住」的感覺,在低中高各音區,即或每一個字每一個音都要在頭腔「抓住」一個起音點,這個點就是頭腔共鳴點,「抓住」是心理的感覺,也是通過心理意識去「抓住」、去「固定」,一個出字點或出聲點,都是神經性本能的體現,然後將字和聲投射到頭腔額竇中去;同時這種心理反應會激勵聲帶和周圍肌肉群的肌能,使之產生恰如其分的能力,並能協調運動。這種「抓住」的感覺在高音時,能防止喉部肌肉緊張、僵硬, 能消除高音恐懼心理,增強唱高音的自信心;會使聲音穩定、安全,使音色純淨、甜美,金屬性較強;歌者不論演唱任何一個字一個音,應將中低音區就「安放」在「面罩」中,整個聲區達到勻稱。所謂「安放」就是從高位置說出字和聲,然後自然地、輕鬆地順著硬顎向前送出,並使聲音得到適當共鳴,然而這種共鳴具有依附和懸掛的感覺,或者說「放置」在一個穩定的「位置」上,能讓字和聲落到「實處」,沒有換聲區的界限和換聲點痕跡。
7、聯想和想像是先導。想像是行為和動作的先導,在聲樂教學中教師要多用聯想和想像,啟發學生去理解歌唱和發聲技巧,當學生聲音送不出去時,教師會啟發他向前上方往遠處唱,人站定聲音走起來;還有學生起音韻腔很重時教師就會讓他體會書法中起筆的瞬間要提腕、藏鋒、收鋒等。在使用聲音時,要調動聯想和想像,使音量大小、能量消耗、聲音強弱的布局等,能恰到好處的控制好,演唱輕鬆自如聯想在水上飄動、在草坪上走路輕盈。在起始音上要準確無誤的在高位置上發出,像鋼琴家演奏前的瞬間,像芭蕾演員起舞的腳尖準備等。這樣的想像越豐富、越生動、越具體,理解就會越深,技能掌握的就會越快、越牢靠。
總之,無聲區概念和無換聲點會解放學習歌唱沒必要的牽絆,會更容易的認識到歌唱並不是多麼深不可測,只要把意識提高,把上述幾方面弄明白,我想歌唱技能技巧會有更加開闊的認識和發展,也會很快建立科學、嚴謹的聲樂理念,讓聲區、音色統一,讓氣息、共鳴、吐字行腔更加順暢自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