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泉映月》是無錫人的「就寢音樂」

2020-12-22 澎湃新聞

【作者前記】

我不認識姚德雲先生,但是很早就知道「姚德雲」這個名字。1983至1986年我就讀無錫師範學校的那段時間,每逢周末黃昏,許多宿舍的收音機裡都會飄出同樣的旋律和主持人的聲音。這是無錫人民廣播電臺周末的一檔固定節目:《周末生活》。同學們都非常喜歡聽這個節目,因為它每期總圍繞一個主題,談天說地,旁徵博引,同時穿插許多首我們喜聞樂聽的、流行或傳統的歌曲。從那時起,就深深記住了這檔節目的編輯:姚德雲。

採訪姚德雲先生,心中有一種暗暗的興奮和期待,因為就要見到自己的「廣播偶像」了。當然,現在對姚老的了解已經不僅僅是他的名字了。

姚德雲先生是無錫城裡著名的「資深廣播人」。他1956年9月進無錫人民廣播電臺,除去「文革」期間下放江蘇北部的大豐鍛鍊外,一直在電臺工作至今。他從記者起步,歷任無錫人民廣播電臺綜合組組長、教科文部主任、總編室主任等職。1961年10月,姚老首創廣播副刊性節目——《周末生活》,從此,姚德雲和《周末生活》這兩個名字,就在無錫一帶的聽眾心中緊密相連。我們當年喜愛的《周末生活》,這檔兼具思想性、知識性、趣味性和欣賞性,有著固定結構形式和內容風格的節目,可能在中國廣播史上也完全值得記上一筆,創辦至今已歷時四十五年,除在「文革」期間被迫中斷外,到我採訪姚老的這周為止,正好已經整整播出了1650期!2006年七十六歲的姚老,仍然每周為臺裡打理主編著這檔半小時的名牌節目——他捨不得聽眾,《周末生活》的老聽眾們同樣捨不得他。

約好見面的那天上午九點,我在無錫人民廣播電臺大門外打姚德雲先生的手機。沒過兩分鐘,一位身材不高、略為發福、整潔和藹的長者,就從電臺大院內出來,走進我的視線。正值上班時間,進出大院的汽車很多,因此門口相當雜亂。雖然此前我們沒有見過,但他隔著汽車在大門那邊就向我招手;而幾乎同時,我也同樣向他招手——我們倆似乎是已經見過多次的熟人。穿短袖襯衣的姚老戴眼鏡,平頂頭,極短的根根豎直的頭髮已全部花白。他和門衛打過招呼後,就領著我走進電臺,我們在電臺大樓內一間活動室的臨窗沙發上坐下。姚老先籤名送了我一本厚厚的《周末集粹·續編》,然後,我們開始了有關阿炳和《二泉映月》的訪談。

【口述者說】

口述者:姚德雲(1930年出生,無錫人民廣播電臺《周末生活》資深編輯)

我的一生和阿炳的《二泉映月》有著不解之緣。我之所以會進電臺工作,緣起就是這首不朽名曲《二泉映月》。

憶當年,我自幼就對阿炳無比崇拜。儘管因為窮,阿炳的二胡破舊不堪,連琴弦也是一段段打結接起來的,但他的琴藝十分高超,會在二胡上模仿雞鳴狗叫、禽鳥歌聲、男女哭笑以及講話聲。每當賣唱生意好,阿炳高興時,就常常用二胡模擬無錫土話說聲「謝謝」。

新中國成立前,我父親在漢昌路一家五金店工作(地點在現無錫二百商廈旁),我跟著父親住在店裡。除了颳風下雨,幾乎每天晚上都有機會親眼看見阿炳從光復門出來,經過我們店門口,到附近的火車站地區賣藝。

阿炳總穿青灰色的竹布長衫,頭頂束著道士髻,戴一副茶色眼鏡。他肩掛一把破琵琶,手操琴弓拉著二胡,邊走邊習慣性地側過頭,好像在認真仔細地傾聽校正著琴弦上奏出來的每一個音符。他的妻子則在旁邊牽住他的衣角,幫阿炳引路。有時我會被樂曲迷住,尾隨阿炳和他的琴音,戀戀不捨地跟上好一陣。

阿炳賣藝結束回家,夜漸漸深了,城裡城外一片安靜。他回家的路上還是邊走邊拉琴,在我記憶中,他就拉《二泉映月》這一首,別的不拉。夜深人靜,萬籟俱寂,唯有阿炳的琴聲,在無錫寧靜的夜空裡嫋嫋迴蕩,傳遍千家萬戶。人們聽到這幾乎日日都聽得見的熟悉琴聲,有的就會喃喃自語:阿炳也回家了,不早了,要睡覺了。

新中國成立以後,大概是在1956年四五月間,一次偶然的機會聽到無錫人民廣播電臺晚間全天播音節目結束時播出的「終了曲」,選用的是託賽裡的《小夜曲》。我感到欠妥,認為與無錫的地方人文歷史氛圍大相逕庭。於是就致信廣播電臺,陳述理由,並具體建議無錫電臺,「終了曲」宜採用無錫的「小夜曲」——無錫人家喻戶曉、耳熟能詳的《二泉映月》。

這裡要插一句我與廣播的緣分。我從小就十分喜愛廣播。小時候跟母親去綢布莊買布做衣服,每次去,我都要到綢布莊的樓上,看看設在那裡的廣播電臺——那是當時的私人商業電臺,就一兩個人,幾張唱片。這是我了解廣播的最初啟蒙。十八歲我進一家錢莊做學徒,對廣播的興趣越來越濃。別的東西我不買,就買了一臺收音機。收音機在當時是很寶貴的,我白天工作時把它放在櫃檯下面聽,晚上就把它抱到錢莊的閣樓上——我就睡在閣樓上,躺在床上聽。我愛聽廣播的習慣,從那時起一直延續到今天。

再說給電臺寫信的事。我的建議信發出後,立即引起廣播電臺領導的高度重視,信件被全文刊登於《無錫廣播節目報》頭版。當時電臺的張雷平臺長親自來到我工作的西新街道辦事處,當面告知準備採納我的建議;並根據我的具體情況,在當年也即1956年9月,將我正式調入電臺工作。

從1956年10月開始,無錫人民廣播電臺正式將全天節目結束的「終了曲」改為阿炳的《二泉映月》。樂曲演奏者,系前線歌舞團著名的二胡演奏家張銳領奏的小樂隊。

從此,阿炳那如泣如訴的《二泉映月》旋律,藉助電波,在每天夜闌人靜的時刻,迴蕩縈繞於無錫上空。當年由於收音機沒有普及,無錫城內家家戶戶都安裝有線廣播喇叭。這種收聽工具因為不需要耗電,一般用戶整天開著從不關閉。所以,夜深時分,電臺播放的《二泉映月》響徹全城。一時間,空氣中迷漫飄散開來的全是《二泉映月》的琴聲,這成為太湖之濱無錫城夜間的一道獨特的風景線。

沒有想到的是,「終了曲」《二泉映月》還變成無錫人的「就寢音樂」。有不少家庭,仿佛上了癮一樣,每天一定要聽了這支樂曲才能安然入睡,不然,總會覺得少了什麼而睡不踏實。

無錫夜空裡電波傳送的《二泉映月》,好像再現了當年阿炳踏著月色,伴隨著從他琴弦上奏出的琴音,踽踽獨行的畫面。

遺憾的是,「文革」期間,《二泉映月》同樣含冤蒙塵,被誣為「黑曲」「迷魂曲」,遭受批判,打入冷宮。直到粉碎「四人幫」以後,雲開霧散,《二泉映月》才重又得到應有的尊重和榮譽,無錫人民廣播電臺於1977年底,恢復使用《二泉映月》作為全天播音節目結束的「終了曲」。

我很欣慰,如今無錫人有幸又可以每晚聆聽到阿炳嘔心瀝血的不朽名曲《二泉映月》,我覺得,這是身為無錫人難得的、獨享的福分。

2006年7月17日

(本文選自《二泉映月:十六位親見者憶阿炳》,黑陶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8年8月版)

相關焦點

  • 無錫作家無償提供 口述史《二泉映月》版權
    本報訊 昨天獲悉,為推動公益事業,宣傳無錫地方文化,無錫市作協主席黑陶將個人口述史作品《二泉映月:十六位親見者憶阿炳》的版權,無償提供給中國盲文出版社。全新大字版《二泉映月:十六位親見者憶阿炳》已由該社出版發行,為中國一千萬低視力人群了解無錫文化打開一扇窗。無錫人阿炳(華彥鈞),是中國民樂的代表人物,享有世界聲譽。
  • 無錫作家黑陶《二泉映月》入選口述歷史國際周
    無錫作協主席黑陶的口述歷史作品《二泉映月:十六位親見者憶阿炳》入選國際周「國際口述歷史項目展」版塊。期間,黑陶將作為項目代表受邀赴京進行現場講解。近幾年,口述歷史因其帶溫度的講述和影像化的記錄,還原了諸多歷史細節,日益受到青睞。從電視節目到圖書報紙,再到影視劇創作,口述歷史已深入到社會文化各個領域。了解口述歷史的人,對崔永元口述歷史研究中心也不會陌生。
  • 阿炳沒有上過音樂學院,為什麼會創作出享譽世界的《二泉映月》
    每次聽完阿炳二胡拉奏的原版《二泉映月》,就仿佛看到那個懷抱胡琴、身背琵琶,流落到民間的音樂奇才。又是一個寒冷的冬天,寒風刺骨,阿炳在妻子董催弟的陪伴下依然來到無錫惠山橋上,那是他最熟悉的地方。一位音樂學院學生偶然發現了阿炳經常拉奏的曲子,覺得非常動聽,就問阿炳曲子叫什麼名字,阿炳說是自己隨意拉奏的,沒有名字。於是,那位學生就學會了該曲。在音樂學院同樣被一位教授發現學生拉奏的曲子之後,就找阿炳去錄音,用當時的鋼絲錄音機錄下了以《二泉映月》為名的這首二胡曲,立即得到民樂界的喜愛和認可。
  • 《二泉映月》登臺大劇院 王宏偉化身阿炳對天而歌
    《二泉映月》悽涼的旋律拉開了歌劇的大幕,眼盲的阿炳拄著拐杖走上臺,把人的思緒帶回到上世紀。5月22日晚,由無錫市歌舞劇院帶來的歌劇《二泉》亮相國家大劇院,王宏偉、龔爽、張海慶等歌唱家唱響民族音樂家阿炳飽嘗苦難的生命之音。
  • 阿炳一賣唱的,為何能譜出《二泉映月》這種,被認為需跪聽的樂曲
    他的二胡下流出的悽切哀怨、動人心魄的樂曲,就是後來被視為我國民族樂曲瑰寶的《二泉映月》。但凡聽到過《二泉映月》的每一位中國人,都會為之動容。日本指揮家小澤徵爾更是在聆聽過後,發自肺腑地掩面而泣:「這種音樂只應該跪著聽。」
  • 二胡排名樂器鄙視鏈最低竟是《二泉映月》害的?阿炳:這鍋我不背
    很多人覺得二胡"慘",其實都是瞎子阿炳的《二泉映月》給"害"的。整首《二泉映月》,像是對痛苦人生的傾訴,跌宕起伏,如泣如訴,感人肺腑。聽眾則會自動腦補一頂破舊的黑禮帽、歪斜的墨鏡,妥妥丐幫的形象。不管群眾背地裡如何小九九,但自從1951年,《二泉映月》開始在廣播電臺播放,就獲得了空前的盛譽;1959年,作為我國民族音樂的代表作,送給國際友人。從此,《二泉映月》在國內外流傳,獲得了很高的評價。一位英國音樂家聽了後,激動地說:"中國的貝多芬!中國的《命運》!"
  • 你認為《二泉映月》表達了什麼樣的情緒?
    阿炳的《二泉映月》從小就聽過,那時候不知道叫什麼名字,但它的悽婉悠揚足以讓人側目,除了阿炳音樂創作上的感染力以外,正如文學著作中的悲劇比喜劇更能打動人一樣,悽婉的曲調更容易觸動人心底的旋律,人常說:「人生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或許指的是同一種體驗吧。
  • 書摘|"松月藏琴":《聽松》與《二泉映月》的誕生
    本文節選自《二泉映月:十六位親見者憶阿炳》,作者:黑陶,出版社: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阿炳用竹竿在地上探一下,移一步。
  • 無錫惠山古鎮二泉映月燈光秀「千門燈火夜似晝」
    2月14日晚,一場結合「聲光電」三種元素的「二泉映月民樂燈光秀」在惠山古鎮上演。圖為「二泉映月民樂燈光秀」上演火樹銀花不夜天。 孫權 攝岸上的樹木在燈光的照射下,將身影投在水面上。「一曲笙歌春如海,千門燈火夜似晝」。
  • 《二泉映月》——為何被世界級指揮家小澤徵爾說要跪著聽
    圖片上的人就是不用指揮棒,不看譜子,演出時全憑一雙手就能拿捏整個劇場樂器。世界頂級指揮家之一,見過各種音樂天才,時刻泡在音樂精髓裡,被稱為「新卡拉揚」的小澤徵爾。但他被中國一曲二胡徵服,聽到落淚,他甚至宣稱這樣的音樂只能跪著聽。
  • 真實的瞎子阿炳是怎樣的人?
    談到瞎子阿炳,自然會想起他戴著圓框盲人眼鏡,黑色氈帽、著長袍拉著二胡的滄桑形象,出生貧窮,一曲《二泉映月》訴盡人間悲苦。相信多數人對阿炳的認識僅僅停留在此,那麼阿炳其人,究竟經歷了什麼,讓他在藝術成就上為眾人所熟知,被譽為「20世紀最偉大的民族音樂家」呢?
  • 無錫何時被認為是「文化沙漠」了?
    大家好,我是一個廣東人,近期到無錫來遊玩了,想體驗一下這座孕育了吳文化的氣息。然而令我驚訝的是,經過三陽那一塊區域時,居然發現那兒的手機大賣場傳來了久違的喇叭吆喝聲,這有點像二十年前的廣東東莞各鎮工業區,真的是大煞風景,一股縣城氣息撲面而來。
  • 描寫音樂的律詩五首:金鐘始發音輕躍,石磬終收韻暗和
    起先是一女持槌輕敲編鐘,一女在舞臺上揮動長袖,翩翩起舞;後來,幾個女子一起合奏演出,或敲擊編鐘,或彈奏琵琶,或跳起曼妙的舞姿……盡顯古典音樂舞蹈之美!【七律】聽《二泉映月》步韻石泉詩聲如漱玉扣心弦,慢將愁思縷縷牽。似訴江湖悽雨意,亦懷花月錦腸篇。
  • 江蘇無錫的小眾景點,這裡記錄了風土人情,也記錄了歷史的變遷!
    無錫北臨長江,南臨太湖,風景秀麗,旅遊資源豐富。它有「太湖明珠」的美譽。如果去無錫旅遊,除了著名的黿頭渚和靈山大佛,還有一個小眾景點值得一去,那就是「崇安寺」。但如今的崇安寺已不復存在,而是演變成了無錫最繁華的商業區。崇安寺位於無錫的核心區域,自古以來就是無錫的商業、文化和娛樂中心。今天,到處都是高樓大廈和商店,特別繁榮,因此有「小上海」的美譽。
  • 就寢大作戰!
    精力充沛又好動的學前期兒童大多怕上床睡覺,不管午睡也好,晚上就寢也好,總是能拖一會兒就拖一會兒;常常把就寢時間弄得雞犬不寧——追來追去,哭哭啼啼
  • 《二泉映月》導演堅信阿炳失明之因並非性病,洪學敏竟演無名歌女
    1978年,一部名叫《二泉映月》的廣播劇在電臺裡播出,吸引了聽眾的注意。後來這個廣播劇被移植成電影《二泉映月》。從後來拍成的電影的畫外音頻繁出現來看,可以感到,明顯地受到廣播劇的影響,因為電影裡,是不需要如此之多的畫外音來解釋人物的動向的。
  • 道教日常生活:研習教義、修養藝術、晚課、就寢
    今天繼續為大家介紹道教日常生活:研習教義、修養藝術、晚課、就寢。01研習教義、修養藝術道士們在過堂之後有一定的休息時間,之後便開始研習教義、切磋法術或操辦宮觀事務。道士的業餘生活多用來修養藝術,如琴棋書畫。
  • 名城無錫展示名人文化 彰顯古城深厚文化底蘊
    一段悲切動人的《二泉映月》,是中國民樂的代表性作品,正是苦難人生造就了驚世絕豔的音樂人才阿炳。阿炳故居,位於無錫古城區的中心,一九九四年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二○○六年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其實當年阿炳真正居住的地方,只是一間不足二十六平米的破瓦房,即使加上周邊環境,建築體量也不是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