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泉映月》導演堅信阿炳失明之因並非性病,洪學敏竟演無名歌女

2020-12-18 文學私秘

《二泉映月》是1979年由八一廠導演嚴寄洲拍攝的一部電影。

電影最早的劇本是廣播劇劇本。

七十年代末期,收音機全國普及,電視機尚未走進千家萬戶,廣播劇這種藝術形式可謂是風靡一時。

1978年,一部名叫《二泉映月》的廣播劇在電臺裡播出,吸引了聽眾的注意。

後來這個廣播劇被移植成電影《二泉映月》。從後來拍成的電影的畫外音頻繁出現來看,可以感到,明顯地受到廣播劇的影響,因為電影裡,是不需要如此之多的畫外音來解釋人物的動向的。

而沒有畫面的廣播劇,交待人物身份與時間遞進,都必須由「解說」來完成。

電影版《二泉映月》的故事也相對簡單,主要線索就是瞎子阿炳與一個虛構出來的琴妹的悲歡離合的故事。

這個簡單的愛情悲劇故事,配上《二泉映月》樂曲的悽豔的旋律,的確很好地闡述與解讀了《二泉映月》樂曲的內涵。

但也可以看出,廣播劇面對的是大眾,節目時長一般控制在一小時之內,情節要不了太複雜,這也導致了電影版《二泉映月》故事線索有一些單調,人物刻畫的深度明顯不足。

在影片裡,必然要交待阿炳是為什麼瞎了眼睛。

電影裡是這樣描寫的,阿炳與琴妹被大款招到遊船上拉曲賣唱,那些達官貴人肆意戲弄民間藝人,阿炳一氣之下,拒絕賣藝,富豪們惱羞成怒,毆打了阿炳,搶走了琴妹,至此,阿炳迎來了自己的悲慘性的命運,雙眼因而被打瞎了。

這個情節,把控訴的苗頭指向了社會,的確很容易令人接受,讓阿炳的個人痛苦,能夠找到更為廣闊的社會背景前因。

但當時就有一種說法,稱阿炳眼睛瞎的原因,是他患了性病。

而這種說法,近年來更加甚囂塵上,幾乎成了阿炳失明的公認的原因。

但《二泉映月》導演嚴寄洲顯然不認同這一點。

嚴寄洲認為這種說法是憑空捏造的。他稱查閱了資料,阿炳二十一二歲患了眼疾,二十七八時,病情加重,一隻眼睛無法看清物體,三十五六歲時另一隻眼睛也看不見了。

《二泉映月》出現在七十年代末期,在當時的情境下,明顯地將阿炳拔高了。

但是,按我們今天掌握的資料,即使認為阿炳吃喝嫖賭俱全,也難以解釋為什麼阿炳留下的音樂《二泉映月》能給人一種風清月白、穿透心靈的純淨感。

如果解釋這種藝術創作與現實身份的極度矛盾性?

筆者感到,阿炳受到的截然不同的評價,可能要結合從藝人員的特有資質來理解。

我們中國人喜歡按照二分法的原則來認識一個人,不是好就是壞,不是黑就是白,最終難以寫出人性的複雜性。

這使我想到毛姆的一部小說《月亮與六便士》,該書近年來受到讀書界的重新審視,出版了多個譯本,也在讀者那裡得到了很大的響應。

這部小說被重新發現,是因為毛姆對一個看起來道德敗壞的畫家,進行了深刻的心理剖析,展現了他的內心的焦灼的痛苦與衝突,對這個畫家忘恩負義、拋棄愛人、遠離塵世的古怪個性,都作出了寬容性的理解與分析。可以說,這個小說反映出的本質是作為一個藝術家,一直糾結於創作的痛苦之中,不願意被生活制約,一直想尋找突破與突圍,所以,他持有的道德準則才不合乎大眾中通行的價值認知。

按照這樣的模式我們再來看阿炳的話,可能能夠更好地理解阿炳的生存困境。

電影《二泉映月》是按照階級二分法重新定位了阿炳身上的反抗精神,將這一人物幾乎定型成一個革命的藝術家,這提供了一個當時語境下對阿炳的理解。這種人物刻畫,沒有從更深層次的人性化的角度來把握人物的命運走向。從這個切入點,我們看到了一個基本是高大上的阿炳形象,也能夠吻合一個舊的時代必然要被推翻的社會總體進程特徵。

但是,《二泉映月》電影作出這樣的理解,無疑會碰到阿炳現實身世過於庸常化的難關,因此,理解真實情境下的阿炳、彌合電影裡的阿炳與現實中阿炳的齟齬,就必須有更大的對人性的感悟能力。

對阿炳的這種矛盾性,當代著名作家陸文夫也感到非常的困惑。他曾經在五十年代拜訪過阿炳,但去的時候,阿炳剛剛去世,陸文夫了解到的情況,就是阿炳吃喝嫖賭樣樣沾染,陸文夫掌握到的阿炳失明之因,也是因為患了梅毒。

對此,陸文夫感到糾結而難以下筆。

他對電影《二泉映月》也表示了強烈的不滿,認為電影與阿炳的真實身世,幾乎沒有關係。

不管怎麼說,電影《二泉映月》提供了一個純淨、溫暖而動人的敘事模式,雖然可能難以匹合真實的歷史記載,但是,電影能夠自圓其說,自成體系,較好地闡述了《二泉映月》二胡曲的作者的內心情懷。

有意思的是,在這個電影中,當時才出道的洪學敏扮演了一個在花船上賣藝的小歌女,完全是一個打醬油的角色,連演員表上也沒有她的名字。

在這之前,洪學敏在電影裡擔負了有名有姓的角色,戲份還是挺重的。

《海霞》劇照

她最早參拍的電影是在《海霞》中扮演一個配角——一名海島小姑娘。這是一個成長的角色,媽媽不讓她當民兵,而她執意地要加入到保衛祖國海疆的隊列中,初出茅廬的洪學敏把角色的那種活潑而純真的個性,表現得頗為鮮活。她當時才十六歲,本色表演給她塑造的形象增添了許多靚麗色彩。

《南海風雲》劇照

1976年,洪學敏在八一廠拍攝的電影《南海風雲》中扮演唐國強出演角色的妹妹,雖然戲份較少,但在一部男人主打的戰爭戲中,她寓含的意義卻是相當厚重的,因為她代表著軍人們衛護著的身後的女性,而她同樣以一名女性的身份與前方的戰士並肩作戰,所以,18歲的洪學敏在電影裡相當的惹人注目。可以說,她在電影裡是一個寓言式的人設。

《獵字99號》劇照

1979年,洪學敏在八一廠拍攝的《獵字99號》號裡扮演一名軍工企業的資料保管員,是她首先發現了機密圖紙被盜,揭開了電影裡懸疑重重的故事大幕。

這部電影的導演嚴寄洲以快著稱,一年內能拍成兩部以上電影,在當時的導演界算是一個超級快手。想一想北影廠的導演水華拍一部電影需要三年時間,嚴寄洲簡直稱得上是短平快了。

但他的「快手」功夫,也意味著他的電影質量不夠均衡。在文革期間,江青對他的導演水平很是不滿,認為八一廠沒有好導演。《南海長城》本來是由他拍的,拍了多年都沒有拍成功,只得臨時換導演,才算最終拍峻。

1979年拍攝《二泉映月》時,嚴寄洲為了還原電影裡的花船上的歌女生活,需要幾個歌女當陪襯,大概出於此因,之前他就與洪學敏在《獵字99號》中有過合作,便邀請她在影片裡客串只露幾個臉的小歌女。

洪學敏之前的形象,都是活潑、剛烈、好動的外部設定,在《二泉映月》裡扮演一個含垢忍辱的小歌女,實在有一點勉為其難。

但好在電影裡,她畢竟只是只承擔了一個陪襯的作用,在影片裡只有寥寥三四個鏡頭,以襯託影片裡的琴妹在花船上的悲慘命運。

實際上,琴妹與阿炳隔著水雲茫茫,相逢難相識,後來電影表現他們通過音樂聲相互辨識而得以重逢,構成了電影版《二泉映月》裡最動人的一幕,這也算是這個電影的亮點。而表現琴妹身處的歌女生活場景,對刻畫琴妹的形象也是相當重要的。

洪學敏在影片裡奉獻出了她的無名無姓的大眾臉,但卻對人物塑造有著不可忽略的意義。角色雖小,作用卻大。

這也為她日後在電影裡擔綱當主角提供了一次實戰演練。練兵場上的短暫一瞬,看起來有一點不值一提,但放在一名演員的成長經歷中,卻是須臾不得缺少的一環。

洪學敏在《喜盈門》中

相關焦點

  • 《二泉映月》登臺大劇院 王宏偉化身阿炳對天而歌
    《二泉映月》悽涼的旋律拉開了歌劇的大幕,眼盲的阿炳拄著拐杖走上臺,把人的思緒帶回到上世紀。5月22日晚,由無錫市歌舞劇院帶來的歌劇《二泉》亮相國家大劇院,王宏偉、龔爽、張海慶等歌唱家唱響民族音樂家阿炳飽嘗苦難的生命之音。
  • 瞎子阿炳的眼睛因何失明?| 鳳凰副刊
    瞎子阿炳的故事文/ 馮雪榮中國有一首二胡曲子,名叫《二泉映月》,這首二胡曲子曲調相當的委婉動聽,用「繞梁三日」來形容這首曲子,絕對是恰如其分。不料想,闞獻之的說法,令人大跌眼鏡:阿炳的眼睛,是患梅毒致殘的,並非出於日寇的迫害,相反,阿炳和當年侵佔無錫的日軍,關係似乎還不錯。王亞法在其《我知道的瞎子阿炳》一文中,收錄了闞獻之的這篇回憶。現將原文中的部分內容,摘錄如下:……舅公(闞獻之)最願意給我講故事,講得最多的,要算瞎子阿炳的事。
  • 瞎子阿炳:因縱慾失明,卻藏著一個有趣的靈魂,死前念叨想去北京
    通常來講,老百姓不喜歡陽春白雪,他們愛聽民間小曲兒,瞎子阿炳,就是幹這個的。有影視劇把他演成了嫉惡如仇的倔強老頭,說他生活苦難,才有了《二泉映月》。不可否認,他確實是生活在底層的盲藝人,死的時候全家只有一把破爛二胡陪葬。但阿炳不但不嫉惡如仇,反而有著一個有趣的靈魂。
  • 阿炳一賣唱的,為何能譜出《二泉映月》這種,被認為需跪聽的樂曲
    這是陸墟描寫的瞎子阿炳,在街頭賣藝求生的情景。他的二胡下流出的悽切哀怨、動人心魄的樂曲,就是後來被視為我國民族樂曲瑰寶的《二泉映月》。但凡聽到過《二泉映月》的每一位中國人,都會為之動容。日本指揮家小澤徵爾更是在聆聽過後,發自肺腑地掩面而泣:「這種音樂只應該跪著聽。」
  • 二胡排名樂器鄙視鏈最低竟是《二泉映月》害的?阿炳:這鍋我不背
    很多人覺得二胡"慘",其實都是瞎子阿炳的《二泉映月》給"害"的。整首《二泉映月》,像是對痛苦人生的傾訴,跌宕起伏,如泣如訴,感人肺腑。聽眾則會自動腦補一頂破舊的黑禮帽、歪斜的墨鏡,妥妥丐幫的形象。01、生世坎坷:道士與寡婦的私生子無錫"天韻社"的樂師闞獻之先生曾與阿炳為鄰。據他所說,阿炳原名叫華均彥,因命中五運缺火,取小名叫"阿炳"。
  • 阿炳沒有上過音樂學院,為什麼會創作出享譽世界的《二泉映月》
    每次聽完阿炳二胡拉奏的原版《二泉映月》,就仿佛看到那個懷抱胡琴、身背琵琶,流落到民間的音樂奇才。又是一個寒冷的冬天,寒風刺骨,阿炳在妻子董催弟的陪伴下依然來到無錫惠山橋上,那是他最熟悉的地方。在音樂學院同樣被一位教授發現學生拉奏的曲子之後,就找阿炳去錄音,用當時的鋼絲錄音機錄下了以《二泉映月》為名的這首二胡曲,立即得到民樂界的喜愛和認可。並且因為世界著名指揮家小澤徵爾偶爾兒一次到音樂學院的拜訪,聽到該曲後,由此而轟動世界。也許阿炳自己都不會想到,自己隨意創作的旋律居然這麼打動人心,令這麼多人喜愛。
  • 從富二代到街頭賣藝乞討為生,真實的瞎子阿炳,或許會讓你很失望
    說到華彥鈞,或許很少有人知道他是誰,不過要是說起瞎子阿炳大家應該都有聽過。一曲《二泉映月》,宛轉悠揚的旋律和哀怨悽涼的意境,瞎子阿炳將它詮釋得恰到好處。聽完曲子,仿佛眼前浮現出一個頑強的盲人民間藝術家與二泉為友,在命途多舛的一生中不斷掙扎的寞落形象。沒錯,瞎子阿炳原名就叫華彥鈞。
  • 阿炳的悽慘人生:道士和寡婦的私生子,抽鴉片逛青樓,晚年很悽涼
    《二泉映月》這首中國人家喻戶曉的二胡名曲,無數人為之垂淚,為之靈魂顫抖。眾人皆知《二泉映月》和瞎子阿炳,阿炳將自己的一生寫進這首曲子裡,嘔心瀝血,傾盡了自己所有的情感。眾人知阿炳的命運悽慘,大多是通過《二泉映月》這首曲子,阿炳的命運究竟是什麼樣的呢?他為何會雙目失明?又究竟是經歷了些什麼,阿炳才能寫出這樣擁有無與倫比的深邃意境的曲子呢?在大家都固有認知中,阿炳似乎一直是以嫉惡如仇的民間藝術家的形象出現的,但事實卻並非如此,在藝術的表象下,實際上藏著一個浪蕩子的蕭索的一生。
  • 阿炳另一面:好賭好抽,眼睛被花柳病害瞎,晚景悽涼絕望上吊
    阿炳另一面:好賭好抽,眼睛被花柳病害瞎,晚景悽涼絕望上吊阿炳,很多人對於這個名字並不陌生,他是我國二胡名曲《二泉映月》的作者,這支曲子曾感動過無數人。《二泉映月》曾獲得20世紀華人音樂經典作品獎,瞎子阿炳也因此成名,成為了所有學習二胡之人崇拜的對象。阿炳在雙目失明的情況下,創作出如此經典的傳統作品,經歷十分勵志,鼓舞了很多人。很多人都覺得,阿炳是一個身殘志堅的好男兒,畢竟一個瞎子老人能有如此成就,實在令人感嘆。但是很多人都並不認識,真實生活中的阿炳,他的一生可以稱之為,荒唐的一生。
  • 《二泉映月》是無錫人的「就寢音樂」
    姚老先籤名送了我一本厚厚的《周末集粹·續編》,然後,我們開始了有關阿炳和《二泉映月》的訪談。【口述者說】口述者:姚德雲(1930年出生,無錫人民廣播電臺《周末生活》資深編輯)我的一生和阿炳的《二泉映月》有著不解之緣。我之所以會進電臺工作,緣起就是這首不朽名曲《二泉映月》。
  • 你認為《二泉映月》表達了什麼樣的情緒?
    阿炳的《二泉映月》從小就聽過,那時候不知道叫什麼名字,但它的悽婉悠揚足以讓人側目,除了阿炳音樂創作上的感染力以外,正如文學著作中的悲劇比喜劇更能打動人一樣,悽婉的曲調更容易觸動人心底的旋律,人常說:「人生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或許指的是同一種體驗吧。
  • 獲國際鋼琴大賽一等獎,有人說雙盲的她比阿炳還厲害!
    說到盲人音樂家,我們首先想到的可能就是阿炳。 對,就那個以二胡曲《二泉映月》、《聽松》、《寒春風曲》和琵琶曲《大浪淘沙》、《龍船》、《昭君出塞》等聞名於世的阿炳。
  • 《二泉映月》——為何被世界級指揮家小澤徵爾說要跪著聽
    而這首曲子就是阿炳的《二泉映月》。在1978年6月,小澤徵爾與中央樂團合作演出的第二天,他到中央音樂學院參觀,看看這邊的音樂氛圍如何。當時他來到一個小教室裡聽五個人演奏,其中一個人演奏的曲子正是他前一天指揮的《二泉映月》。
  • 無錫作家無償提供 口述史《二泉映月》版權
    本報訊 昨天獲悉,為推動公益事業,宣傳無錫地方文化,無錫市作協主席黑陶將個人口述史作品《二泉映月:十六位親見者憶阿炳》的版權,無償提供給中國盲文出版社。全新大字版《二泉映月:十六位親見者憶阿炳》已由該社出版發行,為中國一千萬低視力人群了解無錫文化打開一扇窗。無錫人阿炳(華彥鈞),是中國民樂的代表人物,享有世界聲譽。
  • 無錫作家黑陶《二泉映月》入選口述歷史國際周
    無錫作協主席黑陶的口述歷史作品《二泉映月:十六位親見者憶阿炳》入選國際周「國際口述歷史項目展」版塊。期間,黑陶將作為項目代表受邀赴京進行現場講解。近幾年,口述歷史因其帶溫度的講述和影像化的記錄,還原了諸多歷史細節,日益受到青睞。從電視節目到圖書報紙,再到影視劇創作,口述歷史已深入到社會文化各個領域。了解口述歷史的人,對崔永元口述歷史研究中心也不會陌生。
  • 《喜盈門》仁芳,當紅之年息影從商,61歲洪學敏仍單身,期待愛情
    在那個盛產美女的時代,即使是女明星們,也都沒有濃妝豔抹,沒有矯揉造作,保持著純樸的自然之美。洪學敏就是其中之一。與劉曉慶、李秀明、龔雪、陳衝、張瑜、吳海燕等相比,她雖然不是最好看的,但卻絕對是最耐看的,俏臉蛋,大眼睛,圓酒窩,真的是十分迷人。爽朗可愛、俏皮潑辣,是洪學敏當年的標籤。
  • 《喜臨門》洪學敏做生意成富婆,為啥卻借錢不還2009年被告法庭?
    學芭蕾,是眾所周知的艱苦,而當時,洪學敏有個姑姑在北京青藝工作,在聽到這個消息後,便說,孩子本來身體就不好,不如不要學跳舞,來北京學話劇吧!於是,在那年暑假,洪學敏便來到了北京,而這趟出行也徹底改變了洪學敏的一生,一天,八一廠的導演李揚來姑姑家串門,一眼便看中了乖巧可愛的洪學敏。
  • 書摘|"松月藏琴":《聽松》與《二泉映月》的誕生
    本文節選自《二泉映月:十六位親見者憶阿炳》,作者:黑陶,出版社: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阿炳的眼睛雖然瞎了,兩隻耳朵卻能細細地分辨這些聲音,只覺得心潮滾滾……他拿出二胡,揮動雙臂,頓時松濤引出琴聲,好像是在哭訴他們父子的命運;琴聲助起松濤,是他在狂風惡浪中掙扎。前浪阻後浪,後浪追前浪,他一時走投無路,一時又絕處逢生……此時惠山腳下的松濤,猶如千軍萬馬在戰場上來回衝殺。就是這一次,一支名曲《聽松》在阿炳手下誕生了。阿炳四十多歲時,大家說他脾氣變得古怪。
  • 歷史上的瞎子阿炳到底是怎麼個人?撕開遮羞布,只剩下不堪
    提起阿炳,大家應該就想起了著名的課文《二泉映月》。課本濃縮簡略了瞎子阿炳慘痛的一生,在大家的眼中,他是一位藝術天賦極高的創作者,只是可惜目盲,也是因為這個緣故,他從小就被父母丟棄,所幸他的師父撿到了他,並且帶著他讓他接觸到了樂器。而在晚年,他也能靠著手裡的這一把二胡,彈奏濃縮了他一生的二泉映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