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來講,老百姓不喜歡陽春白雪,他們愛聽民間小曲兒,瞎子阿炳,就是幹這個的。
有影視劇把他演成了嫉惡如仇的倔強老頭,說他生活苦難,才有了《二泉映月》。不可否認,他確實是生活在底層的盲藝人,死的時候全家只有一把破爛二胡陪葬。但阿炳不但不嫉惡如仇,反而有著一個有趣的靈魂。
01道家小天師
阿炳原名華彥鈞,無錫人。在他唯一倖存的照片上,我們看到一個頭戴禮帽、面容清瘦的老人,最引人注目的就是他一高一低的黑墨鏡,看起來滑稽又讓人心生悲涼。
阿炳原本是個道士,算是「子承父業」,他的父親華清和是無錫洞虛宮雷尊殿的主持。阿炳還是一個「私生子」,是父親和一個秦家寡婦所生的,但按照規矩,華清和不能娶妻,所以阿炳剛出生就被送到了鄉下,直到8歲時才回到父親身邊,而母親也在生下他第二年去世了。
阿炳沒感受過母親的愛,父親對外也說他是個在老家領養的小道士,阿炳從來不叫他父親,而是叫師父。
不過父親對阿炳還是寄予厚望的,從小讓他論經練字,但阿炳偏偏喜歡父親拉的二胡。
12歲時,阿炳在父親的教導下,已經可以熟練運用各種樂器了,19歲正式開始演奏道教音樂。當時的阿炳雙眼有神、長相俊朗,被稱作「小天師」。
02雙目失明被迫賣藝
上世紀20年代末,阿炳的父親去世,他成為了雷尊殿的當家。但短短3、4年間,阿炳誤入歧途,不僅生活奢侈,還開始吸大煙宿娼,因縱慾過度導致雙目失明。家產敗光了,無奈之下阿炳走上了賣藝的生涯。
最開始,阿炳不唱曲,而是唱新聞,他常坐在茶館、酒樓等地方,把當時的報紙新聞編成押韻的句子,在妻子董氏的攙扶下,敲著竹板出去賣藝。儘管他每日早出晚歸,但生活依然很窘迫,親戚常接濟他家。
阿炳能成為大師,並不是所謂的天賦,而是他對音樂的熱愛和練習。或許有人質疑,生活入不敷出,還談什麼理想和熱愛?但阿炳卻在苦難中尋找到屬於他的一方淨土。
03有志氣的阿炳
阿炳很有志氣,對拜師學藝很執著。
他有個同鄉叫邢長發,邢有個老師叫袁仁儀,是拉胡琴的高手。日本攻佔無錫後,袁仁儀住在邢家裡。一天阿炳在茶館遇見了邢長發和袁仁儀,聽聞袁是高手,堅決要拜其為師。
可惜袁當時拒絕了。沒想到,第二天阿炳竟一個人來到邢的住處。他距離這裡大概有30分的路程,來的時候破爛衫上都是爛泥,應該是半路摔跤了。
但阿炳卻不在乎,懇請袁教他指法和琴技。袁為他拉了一曲《梅花三弄》,這是他造詣很深的一首曲子,阿炳聽後讚不絕口,更堅定了自己拜師的決心。
袁仁儀還是沒有接受,提出「軋個朋友吧」。儘管這樣,阿炳還是跪下來叫了一聲「先生」。回家時,天色已晚,袁留他吃飯,但阿炳沒做停留,還說自己「吃過了、吃過了」。
第二天,袁回到了自己的家中,阿炳得知後第三次一個人摸到了他家。
阿炳「三顧茅廬」正是他對藝術的執著,為了拉好《梅花三弄》,阿炳先後共拜訪過18位有名的琴師。
除此之外,阿炳的二胡之所以出名,在於他用「特製」的兩根弦加以苦練。
阿炳用更粗的老弦和中弦,這兩個弦音色飽滿,但手指卻必須要力道十足。阿炳的雙手滿是老繭,到處都是苦練的痕跡。
阿炳人窮志不短,他的琴技並非天生,而是多年拜師學藝、勤學苦練的結果。
04生命的絕奏
阿炳的成名是因為一首《二泉映月》,這首曲子在民間流傳多年,但真正讓它走進音樂殿堂的,是著名二胡演奏家儲師竹。
有一次,儲師竹的一個學生在表演前,用阿炳的《二泉映月》活絡手指,儲師竹聽後不禁激動道:「這是嘔心瀝血的傑作!絕不是瞎拉拉就能拉出來的!」
1950年6月,儲師竹決定給阿炳錄音,當時阿炳已經57歲了,病得不輕,剛開始他不同意,只說這是混飯吃的玩意兒,但嘴上還是說:「免得掃你們的興,說我阿炳勿受人抬舉,讓我試試再決定吧。」
於是他挨著病痛,自己練了一陣,終於在9月錄了音。那天阿炳的二胡是借來的,因為他的實在太破舊了。他認真梳洗打扮一番,雖然穿著很簡陋,但臉上很有光彩。
錄完後,阿炳對錄音機器感到很好奇,還天真地問:「這臺機器貴不貴,我也想買一臺玩玩呢。」
05尾聲
有人說阿炳是上吊自殺的,但看了他的這些點滴小事,我想這樣有志、有趣的人不會選擇自殺。他不是嫉惡如仇的藝人,儘管生活多磨難,但依舊天真熱忱。
阿炳錄音後,藝術家楊蔭瀏曾邀請他去北京在音樂學院開演奏會。當時阿炳每天都會咳血,但聽了這個消息,人精神多了,也不咳血了,家人都以為他好了。
可惜,阿炳還是沒能等到開演唱會的那一天,臨終前只留下一句:「我多麼想去北京啊!唉!……」
1950年12月4日,阿炳因病去世,享年57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