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胡排名樂器鄙視鏈最低竟是《二泉映月》害的?阿炳:這鍋我不背

2020-12-14 依伊伴讀

點擊右上角「關注」,與依伊一起看更多犀利、溫暖的好文章!

哪位童鞋知道樂器鄙視鏈的最低端是什麼?

沒錯,就是二胡。

鋼琴傲驕:"我可是樂器之王。"

吉他皮笑肉不笑:"你想讓人家女孩跟你進丐幫啊?"

提琴眼一斜:"我一把弓都比你貴,高逼格。"

架子鼓一瞅二胡:"老子就沒法跟你合奏,吱吱扭扭的從哪裡進都不對!"

這時,有小姐姐說自己是學鋼琴的,大家馬上覺:"哇塞,好優雅,好有氣質啊,學音樂的就是不一樣!"

如果有人弱弱地表示自己是學二胡的,大家關心地說: "你們家生活有什麼困難嗎?"

除此之外還有:

"二胡?就是瞎子愛拉的那個唄。"

"以後可以和吶合開個紅白事公司啊。"

"戴個墨鏡可以去路邊乞討了。"

"給我拉個《賽馬》或者《二泉映月》唄"

"趙本山的二胡算幾級水平?"

好像拉二胡的生活過的很慘,是嗎?

確實慘!因為二胡只有兩根弦相依為命,卻永遠無法相擁啊!

很多人覺得二胡"慘",其實都是瞎子阿炳的《二泉映月》給"害"的。

整首《二泉映月》,像是對痛苦人生的傾訴,跌宕起伏,如泣如訴,感人肺腑。聽眾則會自動腦補一頂破舊的黑禮帽、歪斜的墨鏡,妥妥丐幫的形象。

不管群眾背地裡如何小九九,但自從1951年,《二泉映月》開始在廣播電臺播放,就獲得了空前的盛譽;1959年,作為我國民族音樂的代表作,送給國際友人。

從此,《二泉映月》在國內外流傳,獲得了很高的評價。

一位英國音樂家聽了後,激動地說:"中國的貝多芬!中國的《命運》!"

日本指揮家小澤徵爾在第一次聽到時,不顧病體硬是跪著聽完並留下了淚水。

他說,"像這樣的樂曲應該跪下來聽。"

01、生世坎坷:道士與寡婦的私生子

無錫"天韻社"的樂師闞獻之先生曾與阿炳為鄰。

據他所說,阿炳原名叫華均彥,因命中五運缺火,取小名叫"阿炳"。

阿炳是"雷尊殿"當家道士華清和與無錫名門秦家小姐(守寡)的私生子,為當時森嚴的封建禮教所不容。

幸好丫鬟把剛出生的阿炳偷出來,送到華清和鄉下的親戚家撫養長大。

阿炳1歲時,他寡居的母親忍受不了婆家的虐待,離開人世。

8歲時,華清和把他接回道觀,因畏人言,華清和對外只稱師徒,不認父子。

蒙在鼓裡的阿炳,並不知道時而嚴厲、時而和藹的師父就是自己渴望的父親。

華清和也曾希望阿炳能接受教育,能脫離道觀脫離藝人,過一個普通人的生活,就把他送到私塾讀書認字。

然而年幼的阿炳因為童年時期無父母的管教約束,養成了自由散漫的個性,為他悽風苦雨的後半生埋了一顆雷。

他並不理解"師父"的苦心,對那些"之乎者也"也毫無興趣,反而時常擺弄做法事的樂器。

華清和看在眼裡,他並不是一個迂腐死板的父親,相反他從兒子靈敏的聽覺裡,看出了兒子是一個學樂器的好苗子,是吃這碗飯的好料子。

從此,阿炳就跟著"師父"練習,冬練三九,夏練三伏,一練就是十年。

02、小天師尋花問柳至雙目失明,被堂兄趕出道觀流浪街頭

1910年(17歲),阿炳正式參加道場法事。他長得一表人才,又能言善辯,精通鼓、笛、二胡、琵琶等樂器,被當地人親切地稱為"小天師"。

1914年(21歲),華清和去世,臨死前才把他的身世告訴兒子。懷著複雜的心情,阿炳繼承了當家道士的位置,和一位堂兄共同執掌雷尊殿的香火。

經過華清和多年的細心經營,道觀積存的香油錢十分豐厚。而他的師伯尤武忠道長曾經說過:"雷尊殿一季香油錢的收入如果正常開支,可以應付兩年的生活,但都被阿炳一下子就用光了。"

"金錢使人墮落"這句話似乎在阿炳同學身上同樣應驗。

無人管束的阿炳,兜裡揣著香油錢開始逛窯子、抽大煙,過著紙醉金迷的生活。道家的修真理念讓他甩到爪哇國,他要徹底墮入紅塵,證明自己是個純爺們。

這一段放浪形骸得日子對於阿炳來說,直接導致他後半生忍凍挨餓。是阿炳一生抹不去的汙點;

但是對於樂曲《二泉映月》來說,卻是阿炳看破紅塵、領悟人生真諦的高地上才創作出來的,具有超高的藝術價值。

也許沒有這段經歷,就沒有《二泉映月》!

此時的阿炳無心過問道觀的日常,法事也是能推就推,很快坐吃山空,還落下了一身病。

1927年(34歲),阿炳染上梅毒導致雙眼失明,無法再進行法事工作。堂兄以此為藉口,趁機把他趕出了道觀,華清和畢生的心血就此易主。

從富貴到落魄,阿炳嘗遍人間冷暖,就算人們叫他"瞎子阿炳",他也得"哎"一聲。

03、與寡婦董催娣相依為命,創作人間神曲

瞎子阿炳,住在雷尊殿旁邊的一間破舊小屋,靠拉二胡賣藝,勉強不餓肚子。

好在天無絕人之路!

董催娣便是在阿炳最落魄,最無助的時候,選擇和阿炳共同生活,那是1933年,此時的阿炳,已經40歲!

當時,阿炳的菸癮還是很大,每當賺到錢就會去煙館抽一口。因此結識了在煙館裡打雜的苦命寡婦娣。

董催娣,這是1979年經鍾伯英(董催娣之子)接受媒體採訪時親口證實的。

1924年,董催娣做皮匠的丈夫因病離世,留下5個年幼的孩子。眼見家裡米缸見底,董催娣將大兒子送去當學徒,大女兒送人。

可即便如此,孤兒寡母沒有經濟來源,依舊無法生存,難道等著被餓死?董催娣將心一橫,將剩下的兩個女兒送出去當童養媳!

送走2個女兒,董催娣帶著小兒子來到丈夫姐姐家,懇請丈夫姐姐收留這個孩子,自己則拋頭露面,去無錫的一家煙館做幫傭,勉強餬口。

在這裡,她遇到了常常來抽大煙的阿炳,兩個身世悽苦、同病相憐的人,很能聊得來!

自從有了董催娣後,阿炳幾乎每天背著胡琴、琵琶、三弦等樂器,右手搭在董催娣的肩上,出門賣藝。

夫妻二人幾乎形影不離,賺到錢一起花,賺不到錢,一起忍飢挨餓,在董催娣心中,雖然阿炳是個瞎子,但卻是自己的依靠!

當時的阿炳,雖然一無是處,但是對董催娣很好,對她的5個孩子,也視如己出,這一點,讓董催娣很是感動,心甘情願照顧阿炳的生活起居!

04、一身絕學帶入墳墓

不少無錫人猶記得,阿炳拉二胡有著驚人的技藝。他從不開口討錢,每當表演結束,就用二胡拉出無錫人說話的聲音:"阿炳肚皮餓了,阿炳要吃飯,謝謝等等。"

聽者無不動容,嘆為絕技。

1948年的一個清晨,阿炳起床發現常用的那把三弦的蛇皮被老鼠咬破了,他就背著琵琶和二胡獨自出門。

他一個人在街上瞎摸,不慎給黃包車撞了一下,琵琶碎了。阿炳覺得老天不讓他吃這碗飯了,就此在家中歇著,靠董催娣給鄰裡倒馬桶生活。

1950年夏,中央音樂學院的教授楊蔭瀏先生,向中央音樂學院推薦瞎子阿炳,並錄製了《闞春風曲》、《聽松》、《龍船》、《昭君出塞》、《大浪淘沙》等六首曲子。

由於當時的條件簡陋,沒有能力錄製阿炳最得意的《梅花三弄》和其他幾百首樂曲。楊蔭瀏教授表示非常遺憾,並和他做了約定,準備明年再來錄。

遺憾的是阿炳沒有等到,不到兩個月他就去世了,終年57歲。

而他去世的原因,各界說法不一,有說他得了肺癆吐血而亡,還有的說得其他病死了。

而據作家陸文夫說,他去拜訪阿炳時,得知阿炳已經去世半個月了,董催娣告訴他是阿炳受不了菸癮的折磨,自縊而亡。

不管怎麼說,阿炳並不孤獨。29天後,董催娣的屍體被鄰居發現,這時她的半邊臉孔已經被老鼠啃齧了。

此生阿炳就是她的活著的精神支柱,阿炳一去,她也不戀人間!此去黃泉路上好作伴!

結尾

如果從宿命論的角度出發,阿炳半生都在黑暗中度過,卻在透出一線微光之際然長逝,是非常遺憾可惜的。

而這無限悲辛中的一絲安慰,大概就是他的代表作《二泉映月》被家喻戶曉。儘管這一線的曙光,並沒有將他的命運軌跡改變絲毫。

從藝術的角度來看,阿炳又是中華民族鍾靈之氣的結晶,他的天才創作,將與黃河、長江的浪濤一起在天地間迴旋。

而作為一個貝多芬式的音樂家,他給我們的不僅是音樂方面的享受,更是憑藉著對音樂的熱愛深深地打動了我們。

面對生命的困境,他頑強的生活著,面對黑色的世界,他卻頑強地摸索出一條光明之路。

(最後,要不說阿炳是"中國的貝多芬"呢,是因為貝多芬也是梅毒的受害者,一個耳聾、一個眼瞎,唉,不說了,嘆息去了!)

相關焦點

  • 阿炳沒有上過音樂學院,為什麼會創作出享譽世界的《二泉映月》
    每次聽完阿炳二胡拉奏的原版《二泉映月》,就仿佛看到那個懷抱胡琴、身背琵琶,流落到民間的音樂奇才。又是一個寒冷的冬天,寒風刺骨,阿炳在妻子董催弟的陪伴下依然來到無錫惠山橋上,那是他最熟悉的地方。此時,阿炳如釋重負,這樣他的心裡會好受些,置身於琴聲中,阿炳忘卻了一切煩惱,忘卻了疲勞、忘卻了寒冷,忘卻了行人的熟視無睹。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下,不知道多少個日夜、多少個春夏秋冬,阿炳用二胡一遍又一遍地重複而抒發著這些情感,這也是他最喜歡的旋律。
  • 阿炳一賣唱的,為何能譜出《二泉映月》這種,被認為需跪聽的樂曲
    一位蓬頭垢面的老嫗用竹竿牽著一位拉琴的瞎子,瞎子把二胡掛在肩上,右肋夾著竹竿。嗚咽的琴聲在飛雪中由遠及近,猶如悽厲欲絕的嫋嫋之音。」這是陸墟描寫的瞎子阿炳,在街頭賣藝求生的情景。他的二胡下流出的悽切哀怨、動人心魄的樂曲,就是後來被視為我國民族樂曲瑰寶的《二泉映月》。但凡聽到過《二泉映月》的每一位中國人,都會為之動容。
  • 二胡是我國的中華民族樂器之一,好聽的二胡音樂推薦
    二胡其實也是作為我國中華文化的民族樂器之一吧,他其實也有一種獨特的魅力所在,雖然二胡和小提琴,大提琴這些弦樂器一樣,它都是屬於弓弦樂器的,但是與其不同的是,它表達的情感要更加的,深沉,復古,更加的能扣人心弦一些,所以還不知道二胡音樂器的,可以去了解一下哦。
  • 阿炳另一面:好賭好抽,眼睛被花柳病害瞎,晚景悽涼絕望上吊
    阿炳另一面:好賭好抽,眼睛被花柳病害瞎,晚景悽涼絕望上吊阿炳,很多人對於這個名字並不陌生,他是我國二胡名曲《二泉映月》的作者,這支曲子曾感動過無數人。二胡是我國的傳統樂器,本身音色就偏向悽婉,在這部作品之中,二胡的悽婉被體現的淋漓盡致。《二泉映月》曾獲得20世紀華人音樂經典作品獎,瞎子阿炳也因此成名,成為了所有學習二胡之人崇拜的對象。阿炳在雙目失明的情況下,創作出如此經典的傳統作品,經歷十分勵志,鼓舞了很多人。很多人都覺得,阿炳是一個身殘志堅的好男兒,畢竟一個瞎子老人能有如此成就,實在令人感嘆。
  • 中國音樂圈的「鄙視鏈」(樂器篇)
    這個鄙視鏈也可以讓大家根據自己的情況去衡量自己要去的學校。樂器圈的鄙視鏈咱們也不廢話,直接列出來給大家看。中提琴和大提琴,他們哥倆永遠被小提琴壓住了,而中提琴因為音域窄、音色特殊被當成了一個梗管樂這個樂器音域也不寬,要是單獨拎出來聽的話一會就膩了打擊樂雖然他們很重要,但是交響樂他們的出場率不高。
  • 樂器--二胡,律動、傾聽,那弦上的滄桑!
    胡琴琵琶與羌笛」,說明胡琴在唐代就已開始流傳,且是中西方拉弦樂器和彈拔樂器的總稱。宋朝時,胡琴又被改名為「嵇琴」,相傳是嵇康所制,故更名為「嵇琴」。宋元明清時期是中國弓弦約起邁向成熟的階段,源自蒙古、西域的馬尾胡琴和前朝的嵇琴、軋箏相融,形成了新穎的胡琴。
  • 演奏家鄧建棟:二胡要兩條腿走路,路越走越寬
    、舉辦音樂會、出版《 〈二泉映月〉阿炳與鄧建棟》 CD……  不知演奏了多少遍《二泉映月》  「為什麼能聽著流淚,不是對他苦難的同情,而是被他感動,這兩種眼淚是不一樣的。」  《二泉映月》這首二胡名曲取名於無錫惠山腳下的天下第二泉——惠山泉,阿炳生於斯、死於斯,他的墓就在惠山腳下,墓前立了一座阿炳戴著氈帽拉著二胡的銅像。阿炳無兒無女,鄧建棟認為,自己身為無錫的二胡後輩,對於阿炳的紀念是責無旁貸的。他在過春節時就在想,自己在阿炳120周年誕辰時,能做點什麼?「在清明節前,我們二胡人,應該為他掃掃墓。
  • 阿炳的悽慘人生:道士和寡婦的私生子,抽鴉片逛青樓,晚年很悽涼
    《二泉映月》這首中國人家喻戶曉的二胡名曲,無數人為之垂淚,為之靈魂顫抖。眾人皆知《二泉映月》和瞎子阿炳,阿炳將自己的一生寫進這首曲子裡,嘔心瀝血,傾盡了自己所有的情感。但在當時那個年代,這樣的行徑卻是不守婦道,在鄉下是要被浸豬籠的。吳阿芬自然也避免不了這樣的命運,頂著所有人的冷眼和嘲諷,吳阿芬將阿炳撫養到三歲,就投井自盡了。而當時的道士華清和,畏懼社會的輿論,始終不敢出來與這對母子相認。吳阿芬死後,華清和託人將年僅三歲的阿炳送到鄉下撫養,但始終不敢與阿炳有過多的接觸,生怕引起人們的懷疑。
  • 《二泉映月》導演堅信阿炳失明之因並非性病,洪學敏竟演無名歌女
    但也可以看出,廣播劇面對的是大眾,節目時長一般控制在一小時之內,情節要不了太複雜,這也導致了電影版《二泉映月》故事線索有一些單調,人物刻畫的深度明顯不足。在影片裡,必然要交待阿炳是為什麼瞎了眼睛。但當時就有一種說法,稱阿炳眼睛瞎的原因,是他患了性病。而這種說法,近年來更加甚囂塵上,幾乎成了阿炳失明的公認的原因。但《二泉映月》導演嚴寄洲顯然不認同這一點。嚴寄洲認為這種說法是憑空捏造的。
  • 歷史上的瞎子阿炳到底是怎麼個人?撕開遮羞布,只剩下不堪
    提起阿炳,大家應該就想起了著名的課文《二泉映月》。課本濃縮簡略了瞎子阿炳慘痛的一生,在大家的眼中,他是一位藝術天賦極高的創作者,只是可惜目盲,也是因為這個緣故,他從小就被父母丟棄,所幸他的師父撿到了他,並且帶著他讓他接觸到了樂器。而在晚年,他也能靠著手裡的這一把二胡,彈奏濃縮了他一生的二泉映月。
  • 《二泉映月》是無錫人的「就寢音樂」
    【口述者說】口述者:姚德雲(1930年出生,無錫人民廣播電臺《周末生活》資深編輯)我的一生和阿炳的《二泉映月》有著不解之緣。我之所以會進電臺工作,緣起就是這首不朽名曲《二泉映月》。憶當年,我自幼就對阿炳無比崇拜。
  • 有人評價他是「中國的貝多芬」,但可怕的是,你以為他只會拉二胡
    每年的世界盃都是全世界球迷的狂歡,今年的俄羅斯世界盃當然也不離開,不僅球場上競爭激烈,黑馬頻出,在場外也是熱情高漲,俄羅斯人民用各種方式來迎接和慶祝在自家門口舉辦的世界盃。在比賽開賽前的一天,莫斯科紅場就為此舉辦了一場盛大的古典音樂會。
  • 二胡十大名曲 你知多少
    二胡是一種傳統的中國樂器,它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000年前的唐朝。二胡字面意思是「雙弦樂器」,在西方被廣泛認為是「中國小提琴」,在近一個世紀的中國,二胡已經發展成為了一種獨奏藝術的形式。我們可以找到很多中國二胡的作品,在這裡我們與你分享10首最著名的二胡音樂。
  • 書摘|"松月藏琴":《聽松》與《二泉映月》的誕生
    阿炳用竹竿在地上探一下,移一步。阿炳的眼睛雖然瞎了,兩隻耳朵卻能細細地分辨這些聲音,只覺得心潮滾滾……他拿出二胡,揮動雙臂,頓時松濤引出琴聲,好像是在哭訴他們父子的命運;琴聲助起松濤,是他在狂風惡浪中掙扎。前浪阻後浪,後浪追前浪,他一時走投無路,一時又絕處逢生……此時惠山腳下的松濤,猶如千軍萬馬在戰場上來回衝殺。就是這一次,一支名曲《聽松》在阿炳手下誕生了。阿炳四十多歲時,大家說他脾氣變得古怪。
  • 從富二代到街頭賣藝乞討為生,真實的瞎子阿炳,或許會讓你很失望
    說到華彥鈞,或許很少有人知道他是誰,不過要是說起瞎子阿炳大家應該都有聽過。一曲《二泉映月》,宛轉悠揚的旋律和哀怨悽涼的意境,瞎子阿炳將它詮釋得恰到好處。聽完曲子,仿佛眼前浮現出一個頑強的盲人民間藝術家與二泉為友,在命途多舛的一生中不斷掙扎的寞落形象。沒錯,瞎子阿炳原名就叫華彥鈞。
  • 《二泉映月》登臺大劇院 王宏偉化身阿炳對天而歌
    《二泉映月》悽涼的旋律拉開了歌劇的大幕,眼盲的阿炳拄著拐杖走上臺,把人的思緒帶回到上世紀。5月22日晚,由無錫市歌舞劇院帶來的歌劇《二泉》亮相國家大劇院,王宏偉、龔爽、張海慶等歌唱家唱響民族音樂家阿炳飽嘗苦難的生命之音。
  • 《二泉映月》——為何被世界級指揮家小澤徵爾說要跪著聽
    圖片上的人就是不用指揮棒,不看譜子,演出時全憑一雙手就能拿捏整個劇場樂器。世界頂級指揮家之一,見過各種音樂天才,時刻泡在音樂精髓裡,被稱為「新卡拉揚」的小澤徵爾。但他被中國一曲二胡徵服,聽到落淚,他甚至宣稱這樣的音樂只能跪著聽。
  • 瞎子阿炳:因縱慾失明,卻藏著一個有趣的靈魂,死前念叨想去北京
    通常來講,老百姓不喜歡陽春白雪,他們愛聽民間小曲兒,瞎子阿炳,就是幹這個的。有影視劇把他演成了嫉惡如仇的倔強老頭,說他生活苦難,才有了《二泉映月》。不可否認,他確實是生活在底層的盲藝人,死的時候全家只有一把破爛二胡陪葬。但阿炳不但不嫉惡如仇,反而有著一個有趣的靈魂。
  • 二胡如何製造情感音色,能否展現陽關的意境
    二胡能夠展現的意境頗多,但是我卻知道,對於王阿公而言,就只有一種意境,那就是悲涼悽苦。天知道我有多想改變這一切啊,我多想告訴王阿公,《二泉映月》雖然纏綿,但是並不消沉;雖然陰鬱,但是其中也不乏振奮,哪怕在黑暗的夜裡演奏,《二泉映月》也能夠反射出一片月光啊。所以,《二泉映月》裡應該有對人生的渴望和期盼啊。
  • 瞎子阿炳的眼睛因何失明?| 鳳凰副刊
    瞎子阿炳的故事文/ 馮雪榮中國有一首二胡曲子,名叫《二泉映月》,這首二胡曲子曲調相當的委婉動聽,用「繞梁三日」來形容這首曲子,絕對是恰如其分。眾所周知,這首曲子的作曲人,是已故民間音樂家華彥鈞,藝名叫作「瞎子阿炳」--一個如雷貫耳的大名。瞎子阿炳的眼睛,到底是怎麼致殘的?有一種說法是阿炳「遭受日寇的迫害」,因而被弄瞎了眼睛。然而,事實是這樣的嗎?我們在本文中,就通過史料,去探個究竟。先來聽一聽瞎子阿炳生前的朋友、無錫人闞獻之的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