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泉映月》這首中國人家喻戶曉的二胡名曲,無數人為之垂淚,為之靈魂顫抖。眾人皆知《二泉映月》和瞎子阿炳,阿炳將自己的一生寫進這首曲子裡,嘔心瀝血,傾盡了自己所有的情感。這首曲子時而沉靜,時而躁動,時而深沉,時而激揚,沉靜深沉時似有人在耳邊低聲絮語,將自己的一生娓娓道來,躁動激昂時有如杜鵑泣血,有如在向上天喋喋不休地質問命運的不公。
眾人知阿炳的命運悽慘,大多是通過《二泉映月》這首曲子,阿炳的命運究竟是什麼樣的呢?他為何會雙目失明?又究竟是經歷了些什麼,阿炳才能寫出這樣擁有無與倫比的深邃意境的曲子呢?在大家都固有認知中,阿炳似乎一直是以嫉惡如仇的民間藝術家的形象出現的,但事實卻並非如此,在藝術的表象下,實際上藏著一個浪蕩子的蕭索的一生。
(一)阿炳的身世之謎
阿炳,原名華彥鈞,是江蘇無錫人,出生在光緒十九年(1893)。自出生開始,他的人生似乎就已經隱隱顯出悲慘的前兆,因為他是個私生子。
阿炳的生母名叫吳阿芬,在青春年紀,她與自己的丈夫結婚了,但不到半年,她的丈夫就去世了,吳阿芬就這麼年紀輕輕守了活寡。在她丈夫的葬禮上,請了當地雷尊殿的殿主,也就是道士華清和來做法事。當時的道士華清和,也正是花樣年華,儀表堂堂,舉止大方。由於做法事的緣故,吳阿芬和華清和接觸較多,日久生情,瞞著所有人在暗地裡互相交往。
兩人都是情難自禁,乾柴烈火,就這樣吳阿芬珠胎暗結,肚子一天天大了起來。如果說在現代,寡婦再嫁,無可厚非。但在當時那個年代,這樣的行徑卻是不守婦道,在鄉下是要被浸豬籠的。吳阿芬自然也避免不了這樣的命運,頂著所有人的冷眼和嘲諷,吳阿芬將阿炳撫養到三歲,就投井自盡了。
而當時的道士華清和,畏懼社會的輿論,始終不敢出來與這對母子相認。吳阿芬死後,華清和託人將年僅三歲的阿炳送到鄉下撫養,但始終不敢與阿炳有過多的接觸,生怕引起人們的懷疑。直到阿炳八歲時,他才將阿炳接到自己身邊,以師徒相稱,但一直未與他相認。
也許是出於愧疚吧,華清和對阿炳幾乎是有求必應,阿炳本就生性頑皮,這樣一來就更加為所欲為,逐漸養成了恣意不羈的性格。華清和道士精通音律,擅長於各種樂器的研究,於是他將自己的畢生所學傾囊相授,教給阿炳許多樂器的演奏方法。阿炳也不負所望,擁有很高的演奏天賦。
阿炳21歲那年,華清和身患重病,臨終前將阿炳的身世和自己的身份和盤託出。突然間聽到這個消息,阿炳仿佛遭遇一記重錘,完全不能接受這樣的真相:疼愛自己的師傅,竟然是自己的父親,也是間接害死自己母親的兇手。
(二)《二泉映月》的誕生
阿炳陷入了混亂和茫然之中,他的精神遭到重創,原本腳下所站立的堅實的土地轟然崩塌,阿炳找不到一個站立的支點,周遭一切似乎都是虛假的,於是他墮落了。拿著道觀的香火錢,他開始沾染上鴉片,賭博,甚至整天流連於煙花之地,縱情於酒色之中。
生活上的放縱讓阿炳染上了嚴重的花柳病,梅毒毒瞎了他的雙眼。雙目失明後,道觀的弟子們聯合將他趕了出去。自此,阿炳只能重新拿起二胡,以街頭賣藝為生。
也正因此,阿炳的二胡技藝才突飛猛進。二胡不僅成為了他謀生的手段,也逐漸成為了他情感的寄託和心理安慰。不久,阿炳和一個寡婦董催弟結為了夫妻,阿炳賣藝,催弟收錢,生活並不算如意。正是在這樣大家境況下,阿炳創作出了這首為後世眾人熟知的《二泉映月》,他將自己所有的憤懣和悲苦寄寓在這首曲子當中,似乎是在質問命運的不公。
後來,這首曲子引起了人們的注意,1950年,楊蔭瀏教授為保存民間音樂,親自來到無錫,錄製下了這首曲子,並取名為《二泉映月》。然而阿炳沒有等到這首曲子的發揚光大,在幾個月後就去世了。
《二泉映月》是阿炳悲泣的一生,是他內心的掙扎與煎熬。阿炳的故事已經沉沒於歷史長河之中,然而,穿透歷史風塵,撥開歷史迷霧,窺探歷史的本來面目,還原一個真實的阿炳,我們才能更深地理解《二泉映月》的本身內涵。阿炳的一生,是悲慘的一生,但卻也是奇蹟的一生,他將自己的感情留在人海,無數後來者來到這裡拾取貝殼,傾聽一個人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