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記得在《中國詩詞大會》上一鳴驚人的詩詞才女武亦姝嗎?
她在2019年參加高考,取得了613分的好成績(上海高考總分660分)。多數人猜測這位熱愛詩詞的古典美才女可能會選擇北大中文系之類的專業,但她卻選擇了偏重理工的清華,進入了清華新雅書院。
新雅書院,是清華為探索本科教育改革創新而特設的文理學院,奉行的是博雅教育,也叫通識教育,學生文理兼收,他們將在一年的時間裡,學習涵蓋藝術、人文、自然科學、社會科學等門類的基礎課程,之後再根據自己的意願來選擇專業。
每位新雅書院的新生,在第一學期都會學習一門名為《大學之道》的課程,探討大學是什麼?接受教育的目的是什麼?怎樣開啟大學生活?課程中,新生們閱讀的第一本書就是《失去靈魂的卓越》。
這本書首次出版於2007年,作者哈瑞·劉易斯在哈佛任教30多年,其間有8年時間擔任了哈佛學院院長一職,作者向我們描述了在爭奪優質師資和生源的過程中,以哈佛為代表的美國常春藤聯盟大學,如何漸漸背離了教育的初衷,從教育機構演變成商業機構。
書的一開始就舉了比爾·蓋茨作為例子,比爾·蓋茨曾是作者班上最聰明的一位學生,但後來他退學了。這引發了作者的思考:自己班上最最成功的學生是一名輟學者,這就可以證明哈佛並沒有給學生帶來積極的附加值,在哈佛接受教育越多,日後的發展空間可能就越小。
哈佛大學原本的教育宗旨非常樸素:
幫助學生從十八、九歲到二十一、二歲的年紀裡,學會成長,學會認識自己,並為人生設立高遠的目標。當他們離開校園時,能夠成長為更好的自己。自己應對社會知恩圖報,利用自己掌握的知識為人類謀福利,而不僅僅追求自身的經濟富足。
作者覺得哈佛漸漸偏離了宗旨,提出了一連串的拷問:
· 用分數來評價一個學生是否合理?過分推崇成績會不會導致紀律與教育的分離?
·教學為何忽視了人文的重要性?似乎學生們進入大學就是為了進入商業、法律、醫學等領域就業?
· 學生難道已經成為學校的消費者了嗎?
· 學校、學生之間的競爭越來越激烈,學生學了一堆亂七八糟的課程,到最後卻發現不是自己想要的,怎麼辦?
· 誰膽敢說博士學位獲得者就一定是成功的教師呢?
………………
現在很多父母為孩子規劃的路線,就是一路做精英,考進好大學,選擇一個世人眼中光鮮的職業。
所以當留守女孩鍾芳蓉為了心之所愛選擇了北大考古專業的時候,一眾人跳出來表示不理解。仿佛只有選擇了熱門、賺錢的專業才有光明的前途。
然而真的是這樣嗎?
《失去靈魂的卓越》這本書中殘酷地指出,精英學生們已經像是囚徒,他們選擇大學可能是為了炫耀,至於教育到底是什麼,為什麼要讀大學,如何在大學裡找到自我?他們根本沒想過。他們的前方是一些不明不白的東西:地位、財富、成功……他們最終從事的職業是出於他人的期望,或是隨波逐流,而不是自己的意願。
脆弱的精英學生們
錢理群說過一句經典的話:「現在的教育體制正在培養出一批絕對的、精緻的利己主義者。」
西方的教育體制其實也差不過。
《優秀的綿羊》這本書中提出了一個有趣的概念,叫做「斯坦福狂鴨症」,就是說湖面上的鴨子,看起來很優雅,但它的兩個腳蹼正在水底下拼命狂扒。這正是一些名校大學生的真實寫照,他們光鮮亮麗,樣樣精通,但只有他們自己知道,自己是多麼的空虛無聊,疲於奔命。你上10個課外班,我就要上11個,而這些根本就不是為了充實自己,只不過為了戰勝別人。
精英學生們從小被各種課程擠滿,沒有時間也沒有精力去思考自己的追求,他們只懂得如何做一個好學生,卻不知道自己的摯愛是什麼。
很難想像現在的好學生們還會再花一整個周末寫詩,或是編寫一個有趣的程序,無休止的課外活動侵佔了他們的空餘時間,也犧牲了他們探索的機會。
在職業選擇方面,極高比例的名校畢業生會選擇金融或諮詢行業,這無關夢想,也不是欲望,只是一種慣性的驅使,他們認為,如果自己的第一份年薪掙不到10萬美金,文憑就白費了。他們只想要按部就班地生活,不再有勇氣去開拓新的道路。
精英學生們擅長長廣交人脈,可是這些人脈和真實的友情大相逕庭。網紅李雪琴就分享過自己的一段經歷,有一次她去參加紐約的北大校友會活動,到場的都是各界精英,她作為一個學生,根本沒人搭理她,這讓她對北大感到失望。
相比之下,很多沒有名校標籤的人,卻能在人生道路上攻城掠地。
真正的通識教育是怎樣的?
從傳統角度來說,通識教育就是追求真理的教育,培養每個人在民主社會裡應該具有的公民能力技能,從而能夠為公共利益服務。
非常贊同清華老校長梅貽琦的觀點:
大學生不僅僅要有專業知識,更要接受普通教育——在共同的文化中培養有共通理想的公民,要求學生對自然、人文、社會三方面都有廣泛的綜合知識,培養一批具有政治頭腦與處世才幹和多方面知識與文化教養的高級知識分子。
偉大的教育家們,他們的願景都是類似的。
我們應該在大學裡得到什麼?
當然,我們上大學不能不考慮就業,但職業發展並非驅動自我價值的全部,如果大學四年就是為了就業而準備,那麼就是荒廢了這段時光。
建議學生朋友們,在大學期間做好下面三件事:
1、廣泛閱讀人文經典
理工科、經濟類的專業往往忽略人文教育,其實對於任何專業來說,終身學習的能力、創新的態度都是不可少的。文學,哲學,讓你掌握最有效的表達和思考能力,藝術則要求我們花大量時間去努力觀察一個現象,並表達你的理解,這也是很好的訓練。
《哈佛商業評論》上刊載過一篇文章叫做《想要創新:僱傭人文專業的學生》裡面有句話:「學習莎士比亞詩歌或者塞尚的繪畫的學生具有更強大的思維,往往更容易以新穎的角度解決一些傳統方法無法處理的問題。」
2、學會思考
大學一個基本的功能就是教會學生如何獨立思考,讓學生擁有思辨能力,以批判的眼光審視事物,不自以為是,不妄下結論。
3、道德和責任
大學教育的目的不僅僅要單停留在個體層面,還要教導學生有社會責任感。
精英教育提倡的領導力,無非就是登上各行各業的塔尖,諸如成為醫院院長,律師事務所合伙人、CEO、只要掌權,無所謂領域。所以有些學生的目標就是創業,或成為領導者,你問他想在哪個領域發展,他說,不知道,任何一種都可以。
應該有更多的精英,有胸懷天下的責任感。
在完善簡歷之前,先完善道德,獨善其身,兼濟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