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小學沉浸式漢語教學可行性分析
——以韓國大田三省小學為例
張予虹(大連外國語大學,韓國又松大學)
摘要:隨著中文在韓國的興起,越來越多的小學都開設了中文課,去年在韓國大田三省小學開設了全韓國第一門沉浸式漢語課程,由於低年級的小學生年紀小、認知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還沒有發育完全,再加上韓國兒童漢語教學才剛剛起步,沉浸式漢語教學在韓國開展一直有困難,本文分析了在韓國小學進行沉浸式漢語教學的文化背景和教育背景,介紹了在沉浸式漢語教學實際操作中主要運用的情感教學法、直觀法、遊戲教學法、多媒體教學法等教學法,並論述了如何營造自然的中文環境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學習。
關鍵詞:沉浸式教學 對外漢語教學
隨著中國經濟的崛起,國力的日漸強大,全球都颳起了一陣「漢語熱」。而我們的一衣帶水鄰邦──韓國,近兩年更是與中國交際越來越頻繁,使得中文成為韓國的第二大外語,韓國的大學都開設有中文系,很多初、高中都設有中文課程,並且現在有低齡化趨勢,很多小學也開設了中文課外課程。筆者所任教的大田三省小學是韓國第一所開設沉浸式漢語課程的小學,下面就筆者的實踐經驗來分析一下在韓國小學進行沉浸式漢語教學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
沉浸式教學是指用第二語言作為教學語言的教學模式,即學生在學校的全部或一半時間內「浸泡」在第二語言環境中,教師不僅用第二語言教授第二語言,而且用第二語言教授學科課程。沉浸式教學發源於加拿大,而漢語沉浸式教學起源於美國,美國的漢語沉浸式項目一般開始於幼兒園或者小學一年級,每天上課時間是6.5~8小時,三年級以後再逐漸增加英語課時的時間。
三省小學沉浸式漢語教學項目從2014年3月開始,該項目的授課對象為三省小學一年級和二年級的學生,授課班級已經達到4個教學班,人數達到60人,由四名中國教師負責,每人教授一個班級。在沉浸式漢語教學課堂上,中國教師幾乎全部使用漢語教學,雖然剛開始時學生理解有些困難,需要韓語翻譯,但通過一段時間的適應,學生漸漸理解並適應純漢語教學的方式。除了漢語課,中國教師還負責用中文教授韓國當地小學課程,包括《數學》《學校》《家庭》《春》《夏》《秋》《冬》等課程。這些課程又松大學孔子學院已經全部翻譯成中文教材,上午韓國老師教授完這些課後,下午中國教師用中文再進行教授,學生每天學習漢語的時間是1.5個小時,雖然看上去不多,但實際上強度還是很大的。
1.韓國小學生能否學中文
小學生,即7~11歲的兒童,他們相比其他年齡階段的學習者,有著自己的特點:他們的感覺和知覺都特別敏銳,富有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索心,他們的注意力普通偏差,往往在20分鐘左右,但他們處於語言學習的關鍵期,模仿能力遠遠超過成人,在發音的準確性上面要高於成人,成人在學習第二語言的時候,由於母語的「介入」,母語負遷移往往困擾著學習者,造成很大的負擔,兒童就很少出現這方面的問題。
與歐美等國的沉浸式漢語項目的教學環境相比,韓國同處於亞洲漢字文化圈,也讀孔孟聖賢書,高級韓語中大量出現漢字和中國成語,這就為韓國學生提供了一個良好的中文環境,使學生學起來更容易,三省小學的學生在學習了一年半漢語之後,漢語語感非常強,課堂指令和用語已經完全不需要韓語說明,除了新課解釋生詞與語法部分需要用韓語解釋,其他時間基本全中文授課。在我觀察了學漢語的學生和不學漢語的學生後,我發現學漢語的學生文化接受度、語言學習能力、動腦能力明顯高於不學漢語的學生,這說明雙語學習對兒童的大腦是一種非常良好的刺激,它激發兒童的語言中樞,讓孩子思考更多、更聰明。
經過一年半的學習時間,三省小學二年級中文班的學生已經學習了《漢語樂園第一冊》、《好棒少兒漢語第二冊》、《好棒少兒漢語第三冊》以及韓國小學教育部規定的數學教材的一、二冊,會認識400多個漢字詞,會熟寫100多個漢字詞,能交流的話題大概有30個左右,包括:數字、顏色、家庭、國家、飲食、文具、運動、興趣、夢想等等,基本的口語交流無障礙,漢字認讀的速度也比較快,並在2015年4月,也就是本項目進行一年後,全員通過了YCT一級考試,預計在2015年下半年接受YCT二級考試,對於這樣的成績,學校老師和家長都是很滿意的,結果再一次證實了韓國小學生對漢語的接受度是很高的。
2.沉浸式中文課程的教學方法
在語言學習的過程中,學生佔主體地位,教學設計與活動安排都要以學生為中心,教師應該努力探尋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激發學生對中文的興趣,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下面筆者就在三省小學的教學經驗闡述一下在三省小學所運用的主要教學方法。
(1)情感教學
情感教學指重視感情,把情感交流放在第一位,剛入校的小學生,心理髮育還不成熟,課堂上師生的互動和情感的交流對學生的學習效果有很大的影響,因此教學的第一步是培養師生良好的關係,使學生對老師信任、愛戴,這樣教學過程才能順利進行,因此,課堂上老師要保持良好的精神狀態,注意自己的情緒,不良情緒會對學生造成負面影響,使得學生產生畏懼、害怕等心理,另外對於表現好的或者有進步的學生要及時表揚,這樣才能激發他們的信心。
(2)直觀教學
年齡較小的學生,注意力特別是有意注意的時間較短,因此直觀法在吸引學生注意這方面有著很好的效果。在學習生詞,特別是具體名詞時我通常會用可愛的卡通圖片,而不是口頭闡述的方式來解釋新生詞,如:食物類、動物類、人稱類、地點類、動作類、天氣類等等,凡是具體的生詞都以具體的方式展示給學生,這樣方便學生理解和記憶。直觀教學的另一個具體方法就是全身反應法,這對於低齡學生有很好的效果,既活躍了課堂氣氛,也加深了學生的記憶。全身反應法有四個步驟:一,老師解釋生詞並做動作。二,學生跟著老師讀生詞做動作。三,老師說生詞,學生做動作。四老師做動作,學生說生詞。例如在學習數字時,一到九都有自己獨特的手勢。在學習動物時,模仿動物的發音等等,全身反應法在教授可具體化的生詞時都有很好的效果。
(3)遊戲教學
遊戲教學法在中小學漢語教學中已經得到了普遍的認可,好的課堂應該是由一個個一環扣一環,環環遞進的課堂活動組成的,而遊戲活動在課堂活動中佔有重要位置。小學生的中文課堂遊戲是很重要並且必不可少的,在鞏固、練習、複習等學習階段,需要大量的遊戲來操練。如:1.搶拍生詞,把所學的生詞貼在黑板上,以小組競爭的形式比賽,誰先拍到正確的生詞那一組就贏了。2.藏寶遊戲,通過其他學生的聲音大小來指引一個學生找到生詞卡。3.大風吹,也叫搶椅子遊戲,考驗學生的生詞熟記度和反應能力。4.我比劃你猜,考驗學生之間的默契程度,等等。當然一堂課並不是遊戲越多越好,有時候遊戲太多反而會使課堂目的不明確,課堂紀律不好管理,好的課堂應該是張弛有度,目標明確的。
(4)多媒體教學
除了語言的學習,文化的薰陶也是很重要的,對於年齡較小的學生,中文歌曲和動畫片就是了解中國文化的很好方式,到現在為止,三省小學的學生已經會唱20多首中文歌,在每節課的開始之前我都會播放中文歌曲,一是集中他們的注意力,二是告訴他們現在要進入中文環境了。當然,除了學習也要有娛樂活動,看中文動畫片就是一個很好的方式,一開始學生都會問:"老師,這是什麼意思?",隨著時間的流逝,他們的語感越來越強,到後來已經不需要我翻譯了。
3.如何營造沉浸式中文學習環境
沉浸式教學就是要讓學生沉浸在中文的環境中,將中文教學貫穿於學生每一日的生活,讓學生沉浸在大環境中自然而然的學習中文,筆者在三省小學主要通過以下幾個方面來進行:
(1)教室的布置和裝飾
走進中文班的教室就能感受到濃濃的中文氛圍,教室外面的牆上貼著"好好學習,天天向上"的標語,黑板的右側掛著學生"小紅花比賽"的表格,教室的後面掛著中國國旗和一些標語,如"你好,謝謝"。在學校食堂的走廊兩側,有一塊中文展示區,那裡掛著學生的中文作品並且定期更換,有中文剪紙、書法、國畫等等,學生們以自己的作品掛在那兒而自豪,這對學生也是一種良性刺激,大大激發了他們的學習主動性。
(2)背景語言
學生在課間休息時,老師會反覆播放中文歌曲和對話,讓他們反覆聽,建立語感,老師在日常活動、組織遊戲、授課過程中全程使用中文,剛開始學生會不懂,老師就會用韓語解釋一遍,久而久之,遊戲規則就不需要用韓語解釋了。學生在校期間,從中午到下午放學會一直跟中文老師在一起,有進行中文教學得天獨厚的優勢,老師堅持在日常生活中用中文與學生交流,學生必將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自然而然的習得。在教學過程中,學生會開始嘗試說簡單的中文,如我的學生曾經跟我說"我,洗手間",我明白了他的意思,於是我引導他說:"我想去洗手間",對於學生表達中文要持積極、肯定、開放的態度,就算有錯誤也不要馬上糾正而是引導他說出正確的句子,這對學生學習中文的自信心和主動性都非常重要。
3)文化活動
三省小學定期會舉辦中國文化活動,特別在中國傳統節日時,會讓學生了解中國文化,體驗中國傳統習俗。在中秋節的時候舉辦中秋節畫展,學生吃月餅,看嫦娥奔月;在春節時,寫春聯,學習中文祝福語"恭喜發財";在端午節時,吃粽子,看龍舟,舉辦中文詩朗誦比賽。在平時,也會有主題活動周,如"我愛我家"活動周,在該活動周,學生要把自己家人的照片帶來貼在後面黑板上,並向其他學生介紹自己的家人。在活動中老師用中文說明和組織教學,學生也用中文回應老師,這種方式能很好地鍛鍊他們的中文表達能力。
4.結語
韓國小學沉浸式中文課程是可行的,但需要老師注意教學方式和方法,要以學生為中心,以學生為主體制定教學計劃,組織教學,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學習,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積極地、肯定地鼓勵學生,這樣才能讓學生在「沉浸式」環境中愉快地、自主地學習中文。
參考文獻
[1]溫雅茹.試論兒童第二語言習得的規律和特點-以外國兒童學習漢語為例[D]:[碩士學位論文]天津師範大學,2008.
論文出處:《漢語教學說研究》第16輯
責任編輯:萬延嬌
本期編輯:肖大平
歡迎您為我刊《中韓研究》與學會公眾號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