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據悉,今年1月至6月,伊利生鮮乳蛋白質平均含量遠超過歐盟標準,且菌落總數平均值近十年呈現遞減趨勢,為提升中國乳業品質做出貢獻。
8月7日,伊利相關負責人透露,2020年1-6月,伊利生鮮乳蛋白質平均含量達3.28g/100g,遠高於歐盟標準。業內人士認為,伊利生鮮乳蛋白質含量已經高於歐盟等地區的標準,表明經過十多年的努力,中國乳業產品品質已經得到大幅提升。據介紹,在市場競爭下,伊利對生鮮乳品質要求不斷提高。2010年,伊利生鮮乳蛋白質平均含量為3.07g/100g,從2010年開始,通過推進「七個100%」、「三個全面升級」,2015年伊利生鮮乳蛋白質平均含量為3.18 g/100g,2020年上半年的平均值為3.28g/100g,遠高於歐盟標準的2.9g/100g。伊利相關負責人表示,從2010年開始,伊利生鮮乳蛋白質含量實現連續10年增長。
目前,伊利所有奶源均來自100%規模化牧場奶源基地,100%應用TMR全混合營養日糧技術,飼料均為100%全株青貯和紫花苜蓿;100%安裝和使用精準飼餵系統;100%配置奶牛臥床及開展舒適度項目;100%機械化擠奶;100%提供嵌入式服務。不僅如此,伊利通過政策引導及獎勵拉動,推進牛群品質、飼草料質量和養殖技術的全面提升。在產品和原料質量控制方面,伊利一直執行嚴於國家標準的原材料質量控制標準,不僅增加了眾多質量控制指標,而且對每項指標設定了嚴格的限量值。以生鮮牛乳質量控制的部分指標為例,伊利比國家標準多增設了5個衛生指標,同時根據夏季和冬季,伊利對多項指標作了明確規定,且高於國家標準。
在檢測過程中,伊利還設立了質量管控「三條線」,即在國標線的基礎上,伊利提升了50%的標準,制定了企標線;在企標線的基礎上,又提升了20%的標準,制定了內控線。由於企標線嚴於國標線,內控線嚴於企標線,進一步提升了伊利自身食品安全的風險管控能力。在國際化方面,伊利執行總裁張劍秋表示,伊利不斷通過國際化之路,實現企業創新。不僅在紐西蘭建廠,聯手歐洲生命科學領域的頂尖學府——瓦赫寧根大學,共同打造中國乳業目前為止規格最高的海外研發中心。在美國,伊利打造了中美食品智慧谷,在「營養健康、產品研發、食品安全、農業科技、畜牧獸醫、生態環保、企業管理、人才培養」等多個領域與美方高校、科研院所和機構展開全方位立體式合作。
依靠上述種種舉措,伊利生鮮乳品質大幅提升。2015年至今,伊利生乳蛋白質、脂肪、菌落總數、體細胞均高於國家標準,且符合歐盟標準。終端在售產品中,伊利牛奶的蛋白質含量遠高於國家標準,同時優於絕大部分國外同類產品。以菌落總數這一指標為例,2010年,伊利生鮮乳的菌落總數平均值為21.87萬/ml,近10年呈現逐年遞減趨勢,2020年1-6月的平均值為1.77萬/ml。戰略定位專家、九德定位諮詢公司創始人徐雄俊認為,經過十多年的努力,中國乳業產品品質已經得到大幅提升,消費者應該對中國本土乳企更有信心。
(文章來源:中國食品安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