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個網絡社區中,評論區是內容生產者和內容消費者的橋梁,是社區內用戶互動的主戰場。
過去的一年中,短視頻產品風頭正勁,前有快手的流量奇蹟,後有抖音的強勢崛起,硬生生在流量紅海的情況下,殺出了一條路。
不過,本篇不是要說快手或者抖音,不妨拋開具體的產品,來看下社區、媒體類產品中評論區的設計。
在社區類、媒體類產品中,評論區是話題/內容的延伸。在一個網絡社區中,評論區是內容生產者和內容消費者的橋梁,是社區內用戶互動的主戰場。
目前主流的社區以及媒體產品中,常見的跟帖形式有如下三種:
樹形分支結構即主題式設計,評論區只顯示對於主貼的評論以及部分對話回復,將其他對主貼評論的回覆以及對話摺疊起來,針對主貼的評論可以成為一個單獨的互動子模塊。
採用這種形式的主流產品有:微博/陌陌/簡書/天天快報/即刻/騰訊新聞。
註:微博 & 簡書 & 即刻
樹形分支結構將回復對話內容進行摺疊,每一條評論內容都可以成為話題互動的子模塊,有利於對話式、簡短式的內容回復。如果評論內容本身具有話題性,主題式設計方便用戶瀏覽對話(撕逼/討論)過程,可以吸引更多的用戶參與進來,延伸主貼的話題性,提升社區內的互動,在評論區營造更加熱鬧的氛圍。
一個相對熱鬧的評論區中,回復內容有很大一部分是針對原帖內容的二次互動,評論區會充斥著大量與原帖內容無關的回覆信息。而將回復對話內容進行摺疊,可以過濾掉大量低質量的對話回復內容,同時通過算法使一部分優質的回覆得到曝光,兼顧瀏覽以及帶動互動的需求。
樹形分支結構由於排序方式以及展示位置所限,後續的評論曝光度相對來說會降低。直接回復熱門評論變成了一條增加曝光度的捷徑,這樣可能會造成熱門評論的回覆區大量灌水的情況,可參照微博熱門評論區的大量賣片信息,以及貼吧的熱門評論回復。
今日頭條/火山視頻在此基礎上,將所有對話回復內容進行摺疊,只在評論下方顯示回復的內容條數,使評論更加傾向於「內容」本身。但後續進來的用戶瀏覽對話回復的路徑變深,帶動用戶互動的效果會下降。
線形分支設計包含兩種不同的,一種是回覆中引用原評論的形式,另一種是@原貼用戶,但是不引用原評論。
前一種代表產品有:抖音/網易雲音樂。
註:雲音樂 & 抖音
後一種代表產品有:b站/脈脈。
註:b站 & 脈脈
線形分支結構設計更加輕巧、功能邏輯也相對簡單、適用面廣,能夠勝任各種類型的網絡社區。
樹形分支由於摺疊對話回復內容,用戶對話的回覆內容瀏覽路徑變得更深了,雖然通過算法能夠曝光一些優質回復,但仍然會很多「神回復」會沉下去。
線形結構是按照的回覆內容時間線展示,然後再通過算法增加優質評論的曝光,對於每一條回復內容來說相對公平,能夠營造更加客觀的評論區。
按照時間線順序排列的線形分支結構(算法曝光部分優質回復),如果評論中充斥著大量低質量的、不連續的對話回復內容,對於後續進入的用戶來說,評論區的瀏覽體驗較差。
同時所有的評論都是按照時間順序排列,用戶之間的對話回復內容沒有連續性,對於想要看熱鬧或者圍觀用戶瀏覽比較費勁,整個評論區也顯得不夠熱鬧,不能有效的帶動後續用戶參與到當前的互動中來。
蓋樓式結構是網易新聞的評論區的經典設計,A站評論區也採用這種設計。
註:網易新聞 & A站
蓋樓是一個很形象的說法,將內容信息比做地基,第一層的評論相當於一樓,第二層的回覆是在第一層評論的基礎上蓋的二樓,以此類推… … 類似於一個蓋樓的過程(據說最高可以到70層)。
蓋樓式設計會將所有引用的樓層消息都展示出來,這樣可以很清晰的看到整個對話回復的過程,視覺上很有衝擊力,閱讀連貫性較好,並且看起來也很熱鬧。
在廣大網友下,甚至形成了一種跟帖文化,各路大神競相跟帖,在跟帖區自嘲/諷刺世俗等等,最後可以演變成一部微小說、一首詩。
註:網易新聞評論區的跟帖文化
蓋樓的方式同時也存在一個問題,大量蓋樓的評論消息,中間樓層展示的是相同或相似的內容,評論區看起來會出現大量重複的內容。所以後來網易優化蓋樓的功能,將評論中大量重複的蓋樓信息進行摺疊,只顯示最早的以及回復的內容。
蓋樓的評論區重點在於——怎麼把樓層蓋起來達到視覺效果,同時需要大量的用戶參與進來,才來發揮蓋樓設計的效果。如果沒有大量的有用戶並且參與進來維護蓋樓的效果,採用蓋樓式設計是比較大的挑戰,評論區會很「難看」。
關於網易跟帖設計可以參考這篇文章:網易跟帖文化的前世今生 – 簡書
此外還有最原始的評論區結構,只能評論而無法回複評論的內容,缺乏有效的互動機制,更多的是產品早期的時候,進行快速迭代時採用的設計。例如:開眼以及即刻早期的評論區,只支持針對內容的單向評論,用戶之間無法進行回復對話,在後續的版本迭代過程中,逐漸完善評論區的功能。
以上,就是關於評論區設計的一些總結,
作者:Ronie,個人微信公號:qinfengrec
本文由 @Ronie 原創發布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作者提供